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3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以两个亲缘关系较远的烟草(Nicotiana tabacum)品种台烟7号和白肋21为材料(GS=0.58),研究了单引物扩增和双引物聚合扩增对RAPD-PCR分子标记多态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双引物反应能够比单引物反应扩增出更多的多态性片段,双引物在白肋21和台烟7号中扩增出的多态性片段总数是单引物反应扩增出的多态性片段总数的6.6倍。因此,双引物RAPD的运用有助于提高烟草多态性分子标记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2.
以新疆十字花科典型早春短命植物抱茎独行菜(Lepidium perfoliatum L.)为材料,分别在不同环境、不同土壤基质及不同春化时间下栽培,以探讨环境因素对抱茎独行菜抽薹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抱茎独行菜种子在蛭石∶珍珠岩(3∶1)中的出苗率显著高于营养土和自然生境土壤,基质对抱茎独行菜植株是否抽薹无显著影响,但影响其抽薹的早晚及结实特性;人工4℃春化对3种不同栽培环境中于阳台生长植株的抽薹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对培养室及户外环境中栽培植株是否抽薹无显著影响;抱茎独行菜抽薹开花对光照和温度的响应最明显,光照时间由短变长与苗期一定时间的低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促使抱茎独行菜抽薹开花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3.
目的构建人MEKK3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表达载体并建立稳定沉默MEKK3基因表达的肺癌A549细胞克隆株。方法设计并合成针对人MEKK3基因4个不同部位siRNA靶点的模板DNA序列,以BamHI及Hindm酶切位点分别克隆入pSilencer4.1-CMVhygro载体,测序鉴定后以脂质体分别转染入A549细胞,Western印迹检测它们对MEKK3表达的抑制,并选择抑制效率最高的表达载体转染入A549细胞,潮霉素筛选后获得含该载体的抗性细胞克隆株,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该细胞克隆株中MEKK3表达抑制。结果测序鉴定表明4个MEKK3siRNA表达载体正确无误;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对MEKK3的表达有抑制作用,其中pSilencer4.1-MEKK3siRNA2的抑制率达84%;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pSilencer4.1-MEKK3siRNA2可稳定沉默MEKK3mRNA的表达,有效率达83%。结论成功地构建了针对人MEKK3基因的siRNA表达载体,并成功地建立了能高效且稳定地沉默MEKK3基因表达的肺癌A549细胞克隆株。  相似文献   
54.
利用RT-PCR方法,从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安徽株扩增到了NS1基因,对其进行了克隆、序列测定和分析,并在原核系统高效表达和纯化了NS1蛋白。进化分析表明,A/Anhui/01/2005毒株与近些年国内分离的水禽H5N1病毒进化关系更为接近。NS1与福建、湖南分离的禽流感病毒同源性最高,分别达到99.1%和98.2%。序列分析表明,与病毒的致病性相关的92位氨基酸为Asp,与病毒的细胞因子抗性相关的80~84位氨基酸发生缺失,与断裂/多聚腺苷酸化特异性因子结合的基序改变为GFEWN,和病毒致死性相关的PL基序为ESEV。随后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并纯化了NS1蛋白。NS1基因及其编码产物的特性分析以及在原核系统的表达,为进一步研究NS1的致病机制和抗病毒药物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5.
马桑内酯对粘虫体内蛋白质和消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马桑内酯分别对粘虫采用注射和饲喂处理,48 h后测定粘虫不同部位消化酶活性及蛋白质含量,以探讨马桑有效成分的作用及其杀虫机理.结果显示:(1)注射羟基马桑毒素处理后粘虫组织中蛋白质含量(与丙酮处理比较)均降低,皮组织降低幅度最大为29.47%,饲喂处理后各组织中蛋白质含量均升高,其中皮组织的升高幅度最大为56.87%;但该毒素对粘虫体内蛋白酶和羧酸酯酶的影响不明显.(2)注射与饲喂马桑亭、马桑宁,粘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均明显比对照处理升高,蛋白酶活性增强,其中饲喂马桑亭处理的粘虫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升高最大为511.49%,蛋白酶活性增强幅度最大为4 640.26%.马桑亭和马桑宁均可使粘虫组织中羧酸酯酶活性降低,其中饲喂马桑宁处理降低幅度最大为82.94%.结果表明:羟基马桑毒素对粘虫体内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与用药方式有关,马桑亭和马桑宁处理后的粘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增高、蛋白酶活性增强及酯酶活性降低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6.
新疆短命植物小拟南芥耐盐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种子萌发及石蜡切片等方法对新疆短命植物小拟南芥(Arabidopsis pumila)在盐胁迫下种子的萌发率及植株生长发育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盐胁迫对小拟南芥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当去除盐分后,部分种子能够重新萌发.(2)盐分影响幼苗的形态及内部结构,低盐(50 mmol/L)时,幼苗基生叶较大且数量增加;叶中栅栏组织细胞大,排列舒展;根中导管数量明显增多,植株生长健壮而旺盛;而较高盐(150 mmol/L)时,叶片变小增厚,色深绿,底部叶变黄白色,叶中栅栏组织细胞窄小,排列紧密;根中导管数急剧下降,植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3)盐胁迫对成株期植株的高度、花序轴长、角果数等性状都有显著影响,但在NaCl浓度达500 mmol/L时,植株仍然存活且有一定的结实率,显示此时的耐盐性比萌发期和幼苗期有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小拟南芥从幼苗至成株期耐盐性逐渐增强,该特征与其对自然生存环境的适应相关.  相似文献   
57.
四川康定县瓦斯河龙洞水电站浮游动物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对龙洞水电站工程及影响河段的折多河、雅拉河、龙洞(闸址)、菜园子沟和宋家沟5个断面的浮游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区系由3门、4纲、9目、13科、19属、31种组成。其中原生动物有2纲、5目、6科、10属、23种,占总种数的74.2%;轮虫动物1纲、2目、4科、5属、5种,占总种数的16.13%;节肢动物1纲、2目、3科、3属、3种,占总种数的9.68%。  相似文献   
58.
1981~2005年中国H1N1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HA1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1981~2005年我国H1N1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HA1演变特征,选取H1N1甲型流感病毒370株,提取病毒RNA,经逆转录和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A1并测序,测定的序列用生物信息软件分析,与GenBank中相关序列比较,并对推导的编码氨基酸序列进行基因特性分析。结果表明:HA1氨基酸的变异表现为抗原决定簇4个区均有变异,Sb区和Ca区变化较大;HA1受体结合位点(RBS)的前壁130环的第134位赖氨酸从1991年起在部分毒株HA1序列上开始缺失,以后缺失株逐步增多,自2000年起测定的所有毒株上该氨基酸全部缺失,同时这些缺失株的第137位氨基酸也全部由苏氨酸替换为丝氨酸;糖基化位点从增多到减少,最后稳定在7个;1981~2004年我国H1N1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HA1编码的氨基酸在种系发育树上同年代基本呈现集中分布,与时间和地域无关,2005年毒株分成两个分支在时间上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究Hg2 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水培实验,研究分析了水稻幼苗在不同浓度Hg2 (0~2.0mmol/L)胁迫下株高、鲜重、叶绿素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0.05mmol/L的Hg2 短时间内对水稻幼苗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于0.05mmol/L的处理,随着Hg2 浓度的增加,植株生长明显受到限制。当Hg2 浓度≤0.1mmol/L时,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而Hg2 浓度≥0.5mmol/L时则持续降低。结论:Hg2 对水稻幼苗生长抑制程度与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60.
张海波  刘彭  刘立鸿  兰海燕  张富春 《生态学报》2007,27(10):4310-4316
通过显微结构及不同处理条件下种子萌发率的观察,对早春短命植物小拟南芥(Arabidopsis pumila)种子萌发特性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其生态适应性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温度和光照变化对自然生境和温室收获种子的萌发率影响均不显著,说明此种群在前期萌发阶段对光、温不敏感;(2)自然生境中采收的小拟南芥种子萌发率显著低于温室收获种子,说明环境条件的变化对短命植物种子的发育具有重要作用,可显著改变种子的萌发行为;(3)赤霉素使自然生境收获种子胚活性增强从而对萌发有较大促进作用,可使萌发率增加50%以上;(4)对种皮进行各种机械损伤处理使得种皮松弛或透气,可以显著提高自然生境种子的萌发率(超过70%);(5)盐和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复水后部分被抑制种子可重新萌发,显示盐和干旱胁迫可导致种子产生浅度休眠。结合小拟南芥自然生存环境及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其种子萌发特性与生境具有高度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