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32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将体质健壮的4月龄斑马鱼(Danio rerio)亲鱼[雄鱼(0.36±0.05) g/尾, 雌鱼(0.59±0.06) g/尾]雌雄各180尾, 随机平均分配在室内斑马鱼循环系统的18个养殖缸中。在斑马鱼基础饲料(对照组)中分别添加7 g/kg n-3HUFA (高不饱和脂肪酸, High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HUFA组)及10 g/kg MCFA (中链脂肪酸, Medium chain fatty acid)(MCFA组), 制成3组等氮等脂饲料, 饲养90d后, 探究不同链长脂肪酸对斑马鱼的性腺脂肪酸组成、繁殖力和仔鱼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1)3组雌鱼性腺的脂肪酸组成均受到所饲喂饲料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其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HUFA组雌鱼性腺中EPA和DHA的相对含量显著高于MCFA组及对照组(P<0.05), 而MCFA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HUFA组油酸的相对含量显著低于MCFA组及对照组(P<0.05), 而MCFA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HUFA组及MCFA组亚麻酸的相对含量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 但MCFA组显著高于HUFA组(P<0.05)。(2)HUFA组及MCFA组雌鱼的成熟系数、绝对繁殖力、体重与体长的相对繁殖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同时在雌鱼绝对繁殖力、相对繁殖力上, HUFA组显著高于MCFA组(P<0.05)。(3)将对照组雄鱼与各组雌鱼配对繁殖的结果显示, 分别与HUFA组及MCFA组雌鱼配对繁殖后的雌鱼的绝对产卵量、相对产卵量和仔鱼成活率均显著高于与对照组雌鱼的配对, 同时以上指标HUFA组雌鱼均显著高于MCFA组雌鱼(P<0.05)。将对照组雌鱼与各组雄鱼配对繁殖的结果表明, 与HUFA组雄鱼配对后其受精率均显著高于与MCFA组及对照组雄鱼的配对(P<0.05)。综上所述, 试验饲料显著影响斑马鱼雌鱼性腺的脂肪酸组成, HUFA及MCFA均可以促进斑马鱼雌鱼的繁殖性能和仔鱼成活率的提高, 在试验条件下, HUFA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02.
从龙眼转录组unigene序列筛选获得龙眼DCL基因(命名为DlDCL)全长序列,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及实时荧光定量等方法,对龙眼DCL基因进行研究,以明确DlDCLs在龙眼体胚、不同生长组织部位中的表达规律及其对激素和光质应答反应,为进一步研究龙眼体胚过程中DlDCLs基因的调控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龙眼转录组数据存在DlDCL1、DlDCL2、DlDCL3和DlDCL4四个DCL家族成员,且基于Unigene的FPKM值发现不同基因在体胚发生阶段具有差异表达。(2)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DlDCLs成员间基本理化性质较为类似,均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不含信号肽、可进行跨膜运动,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如DlDCL2为碱性蛋白,而其他3个成员为酸性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显示,DlDCLs均定位于细胞核中,但DlDCL2也存在定位于叶绿体中;对DCL蛋白结构域预测显示,DCL是高度保守的蛋白。(3)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不同物种的DCL分为4个分支,同源的DCL蛋白都聚为一类,且DlDCLs与柑橘DCL亲缘关系更为接近。(4)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DlDCLs在龙眼非胚性愈伤组织和体胚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差异较大,但DlDCLs在愈伤组织阶段均有较高的表达量,推测DlDCLs在体胚发生过程可能具有功能的独立和协作。DlDCL1和DlDCL2在叶片、花器官等组织部位中的相对表达量较高,暗示DlDCL1和DlDCL2可能参与到光合作用和花器官的发育;DlDCLs还受2,4-D、MeJA、SA激素和光质诱导,表明DlDCLs可能参与激素和光质调控。  相似文献   
803.
基于1960—2014年松嫩草地13个气象站点的日值记录数据,计算与区域水旱寒热灾害、植被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的14个极端气候指数;利用线性趋势法、间断趋势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Sen斜率估计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松嫩草地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趋势与时空格局.结果表明: 表征极端高温指数的夏日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暖持续指数均呈显著上升趋势,表征低温指数的霜日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冷持续指数均呈明显下降趋势,区域变暖趋势显著;区域极端低温的增幅大于极端高温的增幅,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昼;1970—2009年区域气候变暖趋势较为明显,各指数突变也集中发生在这一时期;表征极端降水的各指数变化趋势不显著,普通日降水强度和持续干燥指数呈下降趋势,5日最大降水量、强降水量、年湿期降水总量和持续湿润指数呈微弱上升趋势,表明区域气候呈微弱的暖湿化特征;松嫩草地南部和北部地区是对气候变暖响应最显著的区域;对极端降水指数而言,各指数南北分异特征明显,区域北部以变湿为主要特征,而南部则以变干为主要特征,尤其是区域西南部的干旱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804.
该文应作者要求已撤稿。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的迁移和增殖是肺动脉重塑进而造成肺动脉高压的主要病理基础。水通道蛋白1(AQP1)具有促进上皮细胞、内皮细胞迁移的作用,但机制不清。由于AQP1也表达于血管平滑肌细胞,推测AQP1可能参与缺氧诱导的PASMCs增殖及迁移。通过PCR和免疫印迹分析,检测AQP的表达以及缺氧对AQP表达水平的影响,并通过细胞迁移以及增殖实验观察AQP1在缺氧诱导的PASMCs迁移与增殖中的作用。AQP1在PASMCs和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oSMCs)均表达,但缺氧只增加PASMCs中AQP1的表达,以及促进PASMCs的迁移与增殖。敲除AQP1可抑制PASMCs的增殖以及缺氧诱导的细胞增殖和迁移。过表达AQP1促进PASMCs的增殖和迁移。缺氧促进β联蛋白在PASMCs内的表达。敲除β联蛋白后,抑制AdAQP1所介导的PASMCs迁移与增殖。这些结果表明,缺氧可促进AQP1在肺动脉内的表达,AQP1可通过β联蛋白对PASMCs的增殖和迁移进行调节。  相似文献   
805.
眉斑并脊天牛Glenea cantor Fabricius是我国华南地区园林绿化植物木棉树的重要蛀干害虫。本试验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和野外调查,对该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虫在南宁一年发生4代,平均世代历期为70 d,主要以4龄幼虫在受害枝干内越冬。成虫羽化后出木前期为5.97±1.11 d。雄虫较雌虫提早羽化2-3 d,成虫期需补充营养,且具弱趋光性和假死习性。在日节律中,9∶00-11∶00和14∶00-16∶00为产卵高峰期,16∶00-19∶00为交配高峰期。雌虫出木后2 d开始交配,雄虫出木后4 d开始交配。雌雄虫一生可交配15.12±7.02次,每次交配时长为3.23±0.97 h,一天内仅交配一次。成虫主要趋向长势较弱的木棉树及枝条上产卵。产卵前期为13.50±3.15 d,平均产卵量为117.31±33.25粒。雌雄寿命分别为72.34±15.60 d和46.22±14.38 d。  相似文献   
806.
褐背小萤叶甲主要以幼虫和成虫取食叶肉及幼嫩生长点控制杂草,幼虫中以3龄幼虫为主要取食虫态。成虫可以多次交配,呈不连续产卵。成虫产卵以及2、3龄幼虫偏好叶背面,而雌雄成虫的取食对叶片正、背面选择性不明显。雄成虫、2、3龄幼虫具有较强的负趋光性,而雌成虫对光照则不敏感。褐背小萤叶甲对植株不同部位的叶片嗜好性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  相似文献   
807.
吕炳建  崔晶  徐静  张昊  罗敏捷  朱益民  来茂德 《遗传》2006,28(4):385-392
为进一步分析腺瘤相对正常SSH文库(A-N)的差异表达候选基因的表达谱,结合通用的生物信息学软件,自行开发、搭建包括核酸自动分析平台及GetUNi软件包的生物信息学平台,实现了将A-N文库109个差异克隆序列与本地下载的非冗余核酸数据库、人UniGene数据库比对、聚类,至获取差异表达候选基因的自动化分析。对这些基因进行GOTM(GOTree Machine)初步生物信息学分析及RT-PCR验证。结果共发现62个候选基因,包括6个核糖体蛋白成员,6个免疫相关基因。Reg4和FAM46A两个基因出现频次最高,分别为13次和4次,半定量RT-PCR显示这两个基因分别在10/10和9/10例腺瘤相对正常黏膜表达上调。对于这些差异表达候选基因的进一步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揭示结肠腺瘤发生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808.
袁圆  朱作言  赖志春  张文霞 《遗传》2006,28(9):1141-1148
癌转移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因此, 研究癌转移的分子机制能为癌症的预后和治疗提供新的方法。癌转移抑制基因是一类只抑制癌细胞的转移而不影响肿瘤的发生与生长的基因。BRMS1是2000年在乳腺癌细胞中发现的癌转移抑制基因。它所编码的蛋白还可以抑制黑素瘤细胞和小鼠乳腺癌细胞的转移。BRMS1定位于核内, 与mSin3-HDAC复合体相互作用, 并且可以改变乳腺癌细胞的connexin表达特征, 从而恢复间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连接通讯。文章就BRMS1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对其相关的基因也给予简单的介绍, 并对它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809.
透明花盆水培花卉中藻类抑制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透明花盆水培花卉易产生藻类的情况,采用木炭、活性炭及水体净化剂VT-500进行抑制藻类生长试验。结果表明,水培花卉中,每升营养液加入2 g活性炭,既能有效抑制营养液中藻类生长,又能维持营养液pH相对稳定;加入一定量木炭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抑制藻类生长或缓解营养液pH下降;而施用一定剂量的水体净化剂VT-500,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冲pH值下降,但同时会促进藻类生长。  相似文献   
8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