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谷子是一种重要的杂粮作物.谷子是二倍体自花授粉作物,基因组较小,与水稻基因组存在明显的共线性,是开展基因组研究的理想模式植物.SSR标记具有共显性、多态性高、操作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遗传多样性研究、品种鉴定、遗传图谱构建、功能基因研究、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领域.本文对谷子SSR标记的开发和应用进行总结,提出了谷子分子遗传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作了初步探讨,旨在为谷子分子遗传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为了寻找艾纳香油中的抗炎物质,并研究其对巨噬细胞炎性因子的影响,本文采用动物炎症模型筛选艾纳香油中具有抗炎活性的部分化合物,再检测目标化合物对LPS刺激RAW264.7细胞中相关炎性因子的影响。发现艾纳香油中(-)-芳樟醇、反式-石竹烯抗炎活性最佳,且不同剂量的(-)-芳樟醇、反式-石竹烯均能抑制LTB4、PGE2、NO和iNOS炎症介质的产生,下调TNF-α、IL-1β、COX-2、5-LOX、FLAP、NF-κB-p65的表达。结果表明(-)-芳樟醇、反式-石竹烯是艾纳香油中的重要抗炎物质,它们可通过抑制多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以及NF-κB-p65的表达来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3.
报道了虎耳草科新记录2种3变种:长白茶藨子(Ribes komarovii)、疏花山梅花(Philadelphus laxiflorus)、米柴山梅花(Philadelphus incanus var.mitsai)、无柄溲疏(Deutzia glabrata var.sessilifolia)和绣毛绣球(Hydrangea longipes var.fulvescens),并对<河南植物志>虎耳草科17个类群进行了订正.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食蟹猴脑缺血模型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移植后IL-10的表达及其对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食蟹猴8只,在脑定位仪定位下,应用光化学法构建食蟹猴脑缺血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高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和模型组,分别在脑缺血部位附近注射高、低密度的hBMSCs和生理盐水。手术后,通过影像学、神经功能评分及组织病理学观察对hBMSC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应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的方法观察脑缺血周围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以及real-time PCR法检测检测脑损伤周围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hBMSC治疗组损伤部位周围细胞凋亡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显示[L-IO阳性细胞的数量及染色强度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IL-10在mRNA水平表达也明显升高。结论hBMSCs对食蟹猴脑缺血模型具有修复作用,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促进炎症抑制因子IL-10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mesenchymal stem cells,hMSCs)移植4周和8周后,对食蟹猴脑出血模型脑组织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在脑定位仪定位下,通过自体血注入法制成食蟹猴脑出血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高剂量治疗组、低剂量治疗组和模型组,分别在脑出血部位附近注入高、低密度的hMSCs和生理盐水。应用整体病理切片扫描、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hMSCs移植治疗食蟹猴脑出血4周和8周后脑损伤部位的病理变化。结果脑出血模型组可见脑出血损伤部位脑组织大面积变性坏死,多量吞噬含铁血黄素的泡沫细胞增生,周围少许肉芽组织增生伴局部纤维组织形成。hMSCs治疗组,整体切片扫描结果提示,与模型组相比,hMSCs低剂量及高剂量治疗组均可见脑组织变性坏死范围减小,且低剂量治疗组略好于高剂量治疗组;HE染色可见大脑注射部位局部脑组织变性坏死、吞噬含铁血黄素的泡沫细胞增生,周围肉芽组织增生伴局部纤维组织形成。免疫组化发现治疗组出血区内可见神经巢蛋白(Nestin)阳性细胞内散在分布,而在模型组中呈阴性表达。结论hMSCs可促进食蟹猴脑出血脑组织损伤的修复,且治疗效果可能与治疗剂量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6.
土壤养分含量降低是我国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养分添加是退化草原恢复的有效措施,但过量养分添加会导致物种多样性降低。为了探讨适宜的养分添加量以及养分添加促进退化草原恢复的机制,本研究选择内蒙古典型草原的退化群落,通过氮(N)磷(P)养分共同添加梯度试验,研究了退化典型草原在群落、功能群和物种3个组织水平上对养分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 在群落水平,养分添加显著促进了退化典型草原生物量,但没有降低物种多样性;群落生物量随养分添加水平表现为饱和曲线响应,在12.0 g N·m-2、3.8 g P·m-2水平趋于饱和;物种多样性在低养分添加水平(N<9.6 g·m-2、P<3.0 g·m-2)较对照显著增加,在其余养分添加水平未发生显著变化。在功能群水平,随着养分添加量的增加,多年生根茎禾草在群落中优势度增加,生物量和密度均显著提高;一年生植物生物量和密度在高养分水平添加下显著增加,多年生丛生禾草和杂类草无显著变化。在物种水平,6个物种对养分添加响应不同,羊草通过增加种群密度和个体大小显著增加了种群生物量;大针茅、冰草和糙隐子草种群生物量没有显著变化;星毛委陵菜和黄囊苔草分别因为降低个体大小和种群密度减少了种群生物量。养分添加作为草原恢复的措施,可以显著增加退化草原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降低植物群落中退化指示种,增加多年生根茎禾草。  相似文献   
27.
28.
以获得耐高温纤维素酶菌株为目的,以育苗基质中农业生物质废弃物为原料,通过在发酵高温期(≥50 ℃)取样进行菌种筛选,结合菌株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及16S rDNA进化树分析结果,菌株E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使用优化后的培养基,通过单因子试验方法对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确定菌株E的发酵最优条件为培养温度50 ℃、时间48 h、初始pH值6.0、装液量100 mL、接种量2%~5%(体积分数),在该条件下发酵液OD值及酶活性达到最高。研究结果为生产生物活性育苗基质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
基于稳定同位素分析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水分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分是干旱地区植物生长的关键限制因子。小叶杨是河北省张北县典型的防护林树种,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屏障作用。为了揭示近年来该地区小叶杨出现大面积衰退的原因和机制,本研究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结合图解法和多元线性混合模型,分析了张北县4种不同退化程度(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小叶杨在不同时期的水分来源和水分利用策略。结果表明: 生长前期(5—6月),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水分来源均比较单一,主要利用0~40 cm层的土壤水,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利用率分别为34.2%、50.1%、41.6%和55.7%。生长中期(7—8月),未退化小叶杨吸收利用200~280 cm和280~400 cm层的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20.2%和30.9%;轻度退化小叶杨利用200~280和280~400 cm层的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33.2%和27.9%;中度退化小叶杨吸收利用0~40和40~120 cm层的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30%和26.9%;重度退化小叶杨对0~40 cm层土壤水的利用率达到55.4%。生长后期(9—10月),未退化小叶杨水分来源向中上层土壤水转移,主要利用0~40、40~80和80~120 cm层的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23.3%、17.2%和16.5%;轻度退化小叶杨利用0~40 cm层的土壤水,利用率为35.7%,对中层80~200 cm层土壤水的利用率也较高,为20.6%;中度和重度退化小叶杨主要利用0~40 cm层的土壤水,利用率分别为43.7%和51.8%。随着退化程度加重,小叶杨的主要水分来源从深层土壤水逐渐向表层土壤水转移。  相似文献   
30.
目的比较小檗碱及小檗碱与添加剂对2型糖尿病ICR小鼠模型的降糖、降脂效果。方法100只三周龄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小檗碱组、小檗碱加低剂量添加剂组、小檗碱加高剂量添加剂组及二甲双胍组,以高糖高脂加尿链佐菌素诱导小鼠2型糖尿病模型,并分别以小檗碱、小檗碱加低剂量添加剂、小檗碱加高剂量每天灌胃干预治疗6周。检测血糖、血清血脂、肾功指标的变化情况;给药前后做糖耐量胰岛素耐量实验。每周量小鼠体重,动态观察小鼠体重变化。代谢笼中测量小鼠饮食水量变化。结果模型组血糖较普食组显著上升(P〈0.01),且维持较好;血脂指标CHO、HDL-c、LDL-c均较普食组升高(P〈0.05);其他各检测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小檗碱组空腹血糖较模型组总体下降趋势明显且维持较好(P〈0.01);血脂较模型组有降低;糖耐量胰岛素耐量较模型组有改善。二甲双胍组血糖较模型组有下降趋势,血脂较模型组无显著差别。小檗碱加低剂量添加剂组较模型组血糖血脂无显著差别。小檗碱加高剂量添加剂组血糖较模型有下降趋势,血脂较模型组有下降趋势,其他各项生化指标均无差别。结论小檗碱降糖效果优于二甲双胍,小檗碱加低剂量添加剂,小檗碱加高添加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