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59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Fermentative hydrogen production, as a process for clean energy recovery from organic wastewater, is limited by its low hydrogen yield due to incomplete conversion of substrates, with most of the fermentation products being volatile fatty acids (VFAs). Thus, further recovery of the energy from VFAs is expected. In this work, microbial fuel cell (MFC) was applied to recover energy in the form of electricity from mixed VFAs of acetate, propionate, and butyrate.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a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ve contribution and possible interactions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VFAs. A stabl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was demonstrated in MFCs after the enrichment of 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bacteria. Analysis showed that power density was more sensitive to the composition of mixed VFAs than coulombic efficiency. The electricity generation could mainly be attributed to the portion of acetate and propionate. However, the two components showed an antagonistic effect when propionate exceeded 19%, causing a decrease in coulombic efficiency. Butyrate was found to exert a negative impact on both power density and coulombic efficienc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profiles revealed the enrichment of electrochemically active bacteria from the inoculum sludge. Proteobacteria (Beta-, Delta-) and Bacteroidetes were predominant in all VFA-fed MFCs. Shifts in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s were observed when different compositions of VFA mixtures were used as the electron donor. The overall electron recovery efficiency may be increased from 15.7% to 27.4% if fermentative hydrogen production and MFC processes are integrated.  相似文献   
42.
香水月季(Rosa odorata Sweet)不同变种的染色体及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采自11个地点的4个变种进行了以染色体形态和倍性为主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1)香水月季原变种是2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14=12m+2sm,核型为1A。(2)大花香水月季4个居群的染色体形态很相似,都是2倍体,核型全为1A,核型公式均是2n=2x=14=12m+2sm,居群间差异主要表现在染色体组的相对长度构成上。(3)桔黄香水月季是2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14=10m+4sm,核型为1A。(4)来自不同地方的粉红香水月季在染色体数量和形态上有较大的差异。木家桥和永春的是3倍体,核型公式分别为2n=3x=21=18m+3sm和2n=3x=21=21m;红桥、富民和小河的是2倍体,核型公式分别为2n=2x=14=12m+2sm、2n=2x=14=10m+4sm和2n=2x=14=12m+2sm;除富民的核型为1B外,其他地方的核型均是1A。基于研究结果,讨论了香水月季的核型特征、细胞遗传分化模式、丰富的变异及其在育种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3.
中华秋沙鸭冬季行为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11~12月,在江西龙虎山国家级风景区对中华秋沙鸭的行为进行了初步观察.中华秋沙鸭各种行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取食、游泳、休息和修整在日活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高峰期分别发生在10:01~11:00、7:01~8:00、12:01~13:00和12:01~13:00,分别占全天行为总次数的38.41%、30.76%、12.67%和7.48%.  相似文献   
44.
45.
为了在体外精确、简便地测定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的中和抗体和研究不同毒株与受体的亲和性,克隆了马慢病毒受体1(ELR1)cDNA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构建了表达载体pELR1。该载体瞬时转染293细胞后,经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确认了ELR1的表达。在pELR1质粒的基础上,插入EIAV疫苗株前病毒基因组转录调控区LTR以及萤火虫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构建了表达载体pELR1-LTR-Luc,并转染293细胞,建立了ELR1-LTR-Luc(293-E)细胞系。该细胞系能稳定表达ELR1基因,并且能在LTR的调控下表达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用1000TCID50的EIAV驴胎皮肤细胞疫苗株D18V13接种该细胞,24h后检测其荧光素酶活性是未接毒对照的3.15倍。同时用IFA检测证明了病毒在细胞内的增殖。EIAV强毒株L21的接毒试验显示,ELR1-LTR(293-E)细胞的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与该毒株的接毒量在10-2~10-7稀释范围内呈正相关。该细胞系传35代后,外源基因的表达特征未发生改变。该细胞系的建立为进一步开展EIAV与细胞受体相互作用以及中和抗体评价等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46.
冯瑞芳  杨万勤  张健  邓仁菊  简毅  林静 《生态学报》2007,27(10):4019-4026
采用控制环境生长室研究了川西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中与C、N、P循环有关的土壤转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月动态及其对模拟大气CO2浓度增加、温度升高以及交互作用的动态响应。在一个生长季节内,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转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高峰均出现在温度较高的夏季。其中,土壤有机层的转化酶活性高峰出现在6月份,但土壤矿质层的转化酶活性高峰出现在7月份,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高峰均出现在7月份,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高峰均出现在8月份。升高大气CO2浓度处理(EC)对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转化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升高温度处理(ET)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的酶活性,并且土壤有机层的转化酶、硝酸还原酶和脲酶活性增加更显著。大气CO2浓度增加和温度升高之间的交互作用(ECT)对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酶活性的影响主要是温度升高引起的。  相似文献   
47.
外科深部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外科住院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状况。方法分离的真菌用API 20C AUX真菌鉴定条,用ATB FUNGUS-2进行药敏试验。结果真菌的种类分布中第1位是白色念珠菌占53%,第2位是热带念珠菌占20%,第3位是光滑念珠菌占14%,第4位是近平滑念珠菌占4%,第5位是其余念珠菌占2%;真菌在外科各区分布中,外科ICU占42%,移植外科占25%;真菌在各类标本分布中,痰占43%,尿液占13%,粪便占10%,引流液占9%,血液占7%;真菌对药物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性分别是93%、98.9%、90.8%、59.8%。结论外科真菌感染集中在重症病区(ICU),分离的致病真菌主要是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真菌对两性霉素B敏感性最高。  相似文献   
48.
1植物名称尖尾芋[Alocasia cucullata(Lour.)Schott],又名佛手芋、滴水观音。2材料类别根茎。3培养条件诱导培养基:(1)MS 6-BA2mg·L-1(单位下同) NAA0.01;(2)MS 6-BA4 NAA0.01。增殖培养基:(3)MS 6-BA1.0 NAA0.2;(4)MS 6-BA0.1 NAA0.1。  相似文献   
49.
50.
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外源基因拷贝数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的外源基因拷贝数。方法:以杂合F5代和杂合F6代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为材料,以其外源插入片段(pDsRed-mylz2)与基因组插入位点5′侧翼区之间的边界序列作为特异性内参片段,同时以外源整合的红色荧光表达载体序列(pDsRed-mylz2)作为目的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外源基因整合的拷贝数。结果:运用外源基因与特异内参在同批次实时荧光定量PCR中的初始拷贝数比值,得到杂合F5代和杂合F6代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中插入的外源红色荧光表达载体序列pDsRed-mylz2的拷贝数均值均为3。结论:转红色荧光蛋白基因唐鱼的外源基因拷贝数为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