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4篇
  免费   244篇
  国内免费   90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68篇
  2010年   125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01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记述了中国革腹茧蜂属Ascogaster一新种皱纹革腹茧蜂Ascogaster retis Ji et Chen,sp,nov.,新种主要特征是:体黑色;触角中部稍膨大,头顶具横向网状皱;背面观,上颊约与复眼等长,额与复眼缘之间具纵向网状皱;脸具粗糙网状皱;唇基具中度密集的刻点,端缘中央具一钝突,盾纵沟甚浅,中胸侧板具孔穴状刻点,无基节前沟,并胸腹节具明显的四齿,侧齿大,中齿小;甲壳末端具与体平行的短棘,产卵器鞘较短,不超出腹末,本新种与Ascogaster fullawayi(Baker)相似,但新种额两侧边缘中间与复眼缘之间无角状齿,脸下部的网状皱不形成弱纵脊,脸部毛短且稀疏,宙末端棘短而钝,该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益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992.
高温应激下补充L-精氨酸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补充L 精氨酸对高温应激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显示 :1.高温应激后各项免疫指标均有显著下降 ,其中 2~ 8h免疫功能受到最大损害 ;2 .补充适量L 精氨酸可减轻小鼠胸膜和脾脏急性萎缩 ;3.补充L 精氨酸后淋巴细胞增殖活性、IL - 2浓度和IL - 2R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上升。 4.补充L 精氨酸组的活化胸腺细胞 [Ca2 + ]显著高于给水对照组 ,说明L 精氨酸对热应激小鼠胸腺具有保护作用。实验观察到当补充L 精氨酸浓度达到 1.5mg/g .bw时 ,四项指标效果最好 ,揭示该浓度可最大程度缓解热应激对小鼠免疫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993.
研究了温光胁迫下籼(Oryza sativa L. spp. indica)粳稻(O. sativa L. spp. japonica)生育后期叶片荧光参数和膜脂过氧化的关系.结果表明,低温强光下水稻光合机构中PSⅡ的D1蛋白量下降,叶黄素循环组分中环氧玉米黄质(A)和玉米黄质(Z)的形成受抑,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猝灭(qN)明显下降.加之内源活性氧清除剂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积累增加,导致光氧化发生.上述过程在籼粳稻间有明显差异,低温强光结合抑制剂处理证明,籼稻较粳稻对低温强光敏感和光氧化严重.相关分析表明,D1蛋白量分别与Fv/Fm和(A+Z)/(A+Z+V)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Fv/Fm与MDA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据此认为,逆境下Fv/Fm 是预测光氧化的  相似文献   
994.
扣除杂交法筛选与非小细胞性肺癌转移相关的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小细胞性肺癌病人的术后死亡率很高 ,其原因是该病易发生转移。收集了肺癌早期患者的样品 ,并根据患者资料分成转移型 (n =4)和非转移型 (n =5 ) ,采用扣除杂交法筛选与非小细胞性肺癌转移相关的基因。扣除后的cDNA文库中得到了 2 2 5个有效克隆。对这些克隆进行了测序 ,在基因文库中比较了核苷酸同源性 ,初步确定了这些克隆对应的基因 ,并根据基因可能涉及的功能加以分类。通过实时 (realtime)RT PCR鉴定 ,发现 10种基因在用于扣除试验的转移病人样品中的平均表达量比非转移病人高。进一步对 70位患非小细胞性肺癌病人 (I至IIIA期 )的样品进行了检测。根据统计分析 ,在I和II期病人中 ,2种基因MALA1和EIF4A1在发生转移的病人样品中的表达与在非转移的病人中有显著差异性。这些结果将有助于分析非小细胞性肺癌病变发生转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5.
水稻茎伸长生长与植物激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兰  杨仁崔 《植物学报》2002,19(1):109-115
赤霉素(GA)、生长素(IAA)、脱落酸(ABA)和乙烯影响水稻茎(或节间)的伸长,其中赤霉素与水稻茎伸长生长的关系最密切。GA1是植物体内刺激茎伸长的至关重要的赤霉素, GA3已作为最常用的外源激素诱导水稻的节间伸长。水稻茎秆的伸长受激素浓度和敏感性的双重控制,激素浓度或敏感性任一方的改变都有可能导致株高的变异。赤霉素如此显著地促进茎的伸长可能与增加细胞分裂和促使细胞壁松弛有关。而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伸长。植物激素促进水稻茎伸长的分子机理的研究已有较大的进展,预期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在未来几年内将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996.
原生动物细胞休眠现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原生动物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包囊是一较普遍的现象。本文总结了原生动物细胞休眠现象的研究,包括休眠细胞的结构分化,细胞生命活动特征,与细胞休眠过程相联系的大核DNA的变化及其在转录水平的表达调节和转录后蛋白质的修饰等的进展。并预期,关于休眠细胞的分化及其基因调控,蛋白质的修饰,细胞信号的传递及其细胞骨架的作用等,可能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997.
为克隆淋球菌染色体耐药相关核苷酸序列,我们利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耐药性淋球菌与标准参考菌株差异DNA消减库,从中筛选淋球菌耐药相关核苷酸序列。通过初步筛选,对克隆得到的DNA片段进行测序,经GenBank和淋球菌基因组序列库检索分析,发现5个未知新核苷酸序列。这些核苷酸序列可能与淋球菌染色体耐药性相关,将为研究淋球菌耐药性提供新的实验对象。  相似文献   
998.
蜡皮蜥的两性异形和繁殖输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两性异形和繁殖输出,于2002、2003年4月下旬从海南乐东一种群捕获423头蜡皮蜥。经检测得到繁殖雌体的最小体长为89.0mm,据此判定≥89.0mm的个体为性成熟。研究结果表明:①蜡皮蜥具有两性异形,雄性大于雌性且具有较大的头部。成体雄性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大于雌性,幼体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增长速率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以性别和年龄(成、幼体)为因子的双因子ANOVA比较两性头长和头宽与体长的回归剩余值发现,雄性头部大于雌性,幼体头部相对大于成体。②饲养于实验室的母体中有42头于2002、2003年5月22日~7月16日产出正常卵,这些繁殖雌体具有年产多窝卵的潜力。窝卵数和卵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8和0.13,前者变异度大于后者。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均与母体体长无关。卵重与相对生育力之间无显著的负相关性,表明蜡皮蜥缺乏卵数量与卵大小之间的权衡。相对窝卵重与母体体长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较小的母体具有相对较大的繁殖输出。因雌体繁殖会滞缓其生长,小母体具有相对较大的繁殖输出,至少部分地解释了雌性蜡皮蜥的成体为什么个体较小。  相似文献   
999.
影响杜泊羊冷冻胚胎移植成功率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引进的杜泊羊冷冻胚胎,以云南当地绵羊为受体进行胚胎移植。同期发情处理了158只受体羊,同期发情率为82.91%;对102只进行了胚胎移植,实际移植率为77.86%,3个情期内移植妊娠率达74.5%;出生68只,产羔率达66.7%。分析表明,胚胎发育阶段及级别、卵巢黄体情况、以及胚胎移植技术熟练程度直接影响胚胎移植成功率;此外,受体羊的处理程序及移植后的饲养管理、移植时机的把握、移植季节以及胚胎冷冻及解冻方法也会影响杜泊羊移植妊娠率,进而影响产羔率。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通过对黑斑蛙 8个地方种群 2 5 7个标本的线粒体基因组Cytb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 ,探讨了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现代分布格局及其生物地理演化过程。对所检测出的 79个单倍型的分析表明 :黑斑蛙在我国分布区内中部地区的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于南北边缘种群。种群间基因流同地理隔离距离呈显著负相关 ,种群遗传分化符合距离隔离或脚踏石模型。线粒体单倍型以广西和四川种群的个体的遗传分化为最深 ,反映出西部山区的屏障隔离效应。单倍型歧点分布分析表明 ,约 10 3- 2 2 6万年前 ,即在末次间冰期 ,黑斑蛙在其分布范围内经历过一次大规模的种群扩张事件。单倍型的分布格局和共享情况显示黑斑蛙种群在冰期后的重新扩张过程主要表现为由南往北的递进式扩散形式。第四纪冰期气候的反复波动导致了黑斑蛙适宜生境在纬度方向上的平移 ,进而导致黑斑蛙种群随生境变化而进行扩张或收缩 ,使黑斑蛙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能始终保持在分布区中间高而南北两端低 ,并形成了现代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