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2篇
  免费   812篇
  国内免费   3712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219篇
  2022年   338篇
  2021年   369篇
  2020年   324篇
  2019年   372篇
  2018年   238篇
  2017年   261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333篇
  2014年   505篇
  2013年   456篇
  2012年   631篇
  2011年   679篇
  2010年   604篇
  2009年   573篇
  2008年   625篇
  2007年   643篇
  2006年   540篇
  2005年   493篇
  2004年   405篇
  2003年   338篇
  2002年   296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229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7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59年   5篇
  1953年   2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31.
巴氏芽孢杆菌矿化作用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具有诱导碳酸钙矿化功能的巴氏芽孢杆菌及其矿化核心酶脲酶的结构与功能,较为系统地综述了巴氏芽孢杆菌矿化作用的生物机制,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多领域关于巴氏芽孢杆菌矿化应用的研究现状及典型应用案例,并探讨了相应微生物矿化技术在特定环境下的应用前景及在未来应用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相关分析论述对进一步推进微生物矿化技术的应用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2.
以设施番茄栽培品种‘金棚朝冠’幼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叶面喷施0.25 mmol·L~(-1)亚精胺(Spd)对高温胁迫下(38℃/28℃,昼/夜)番茄幼苗生长及叶绿素合成过程中前体物质含量、关键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探讨Spd缓解番茄高温胁迫伤害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1)高温胁迫显著抑制了番茄幼苗的生长,叶面喷施Spd可有效缓解高温胁迫对番茄幼苗地上部生长的抑制作用,但对于地下部的生长无显著缓解作用。(2)高温胁迫下番茄叶片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δ-氨基酮戊酸(ALA)和胆色素原(PBG)的含量显著提高,而尿卟啉原Ⅲ(UroⅢ)、原卟啉Ⅸ(ProtoⅨ)、镁-原卟啉Ⅸ(Mg-protoⅨ)和原叶绿素酸(Pchl)的含量显著降低,证明叶绿素前体由PBG向UroⅢ的转化受阻,导致叶绿素a(Chla)、总叶绿素(Chlt)含量和Chla/Chlb显著降低。(3)叶面喷施Spd能增强高温胁迫下胆色素原脱氨酶(PBGD)活性,有效缓解了高温胁迫对PBG到UroⅢ转化的阻碍作用,促进PBG之后叶绿素合成前体物质的合成,Chla含量和Chla/Chlb显著增加。研究发现,高温胁迫显著抑制番茄幼苗的生长,叶面喷施Spd可通过显著增强PBGD活性来缓解由PBG向UroⅢ的受阻程度,促进高温胁迫下番茄叶片的叶绿素前体合成,提高叶绿素含量和番茄植株的生长量,减轻高温胁迫对番茄幼苗生长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3.
尹明智  胡燕 《西北植物学报》2020,40(7):1148-1156
细胞质雄性不育是利用杂种优势创制油菜杂交种的重要途径之一。而恢复系的选育及恢复基因的研究有利于提高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应用价值。该研究以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1193A和恢复系15-R1为亲本,以F_2群体构建了2个极端性状混池,采用BSA-seq技术方法,对恢复基因进行定位分析。结果表明:(1)不育系1193A与恢复系15-R1之间共获得非同义突变的SNPs共33 883个,混池间共有7 996个非同义编码突变。(2)InDel检测与注释结果表明,亲本间引起移码突变的有2 918个,混池间引起移码突变的有840个。(3)综合SNP和InDel的关联分析结果,将恢复基因定位于C09染色体上的0~880000区域,总长度为880 kb。(4)对候选区域的SNP和InDel注释发现,亲本间存在非同义突变的SNP共40个,混池间存在非同义突变的SNP共65个,亲本间存在移码突变的InDel共7个,混池间存在移码突变的InDel共11个;对候选区间内的编码基因进行注释,结果共注释到162个基因,其中存在非同义突变基因11个,移码突变基因5个,这些基因可能与育性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34.
目的: 评价重组葡激酶的溶栓效力,并与相同作用方式的重组链激酶进行比较。方法: 30只中国实验小型猪分成5组,分别为溶剂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和三个重组葡激酶组,每组6只,采用麻醉动物、手术开胸、直流电刺激形成冠脉血栓;在冠脉血栓形成30 min后开始静脉给药,采用先推注、再蠕动泵恒速输注的方式给药;溶剂对照组静脉推注对照液,阳性药对照组静脉给予重组链激酶4 mg·kg-1,三个重组葡激酶组分别静脉给予4 mg·kg-1、2 mg·kg-1、1 mg·kg-1重组葡激酶,静脉推注体积为5 ml,1 min内注毕,输注速度为0.5 ml·min-1,60 min内输毕,120 min后放血处死动物。于给药前及给药后30、60、120 min取静脉血,实验结束后取血栓形成部位的冠脉血管段,分别检测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血纤维蛋白原含量(Fbg)、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伤口出血量,检测冠脉血栓溶解率、心肌缺血程度及缺血范围。结果: 与溶剂对照组相比,试验组ELT明显缩短(P<0.05或P<0.01),FDP 明显升高(P<0.05或P<0.01),较少量实验动物Fbg降解超过20%,对小型猪血压及心率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高、中2个剂量组,最大血栓面积分别减少34.3%、15.4%(P<0.05)。与等剂量的重组链激酶相比,重组葡激酶对电刺激引起的冠脉血栓具有更强的溶栓作用(P<0.05或P<0.01),引起的出血副反应少。结论: 重组葡激酶对小型猪冠脉血栓有较好的溶栓作用,相比重组链激酶,溶栓速度快、具有更高的纤维蛋白专一性,出血副反应较少。综合比较, 2 mg·kg-1重组葡激酶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保障。  相似文献   
135.
谷子秸秆不同部位水浸液对3种杂草的化感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测定种子萌芽期生物学指标和盆栽苗期生理指标,研究谷子不同部位(叶片、茎秆)不同浓度(原液、10倍稀释液、50倍稀释液、100倍稀释液)浸提液对反枝苋、藜、狗尾草3种谷田恶性杂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 谷子叶片、茎秆水浸提液对3种杂草均存在显著化感作用,且不同浓度浸提液化感作用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原液有抑制作用,稀释液(10、50、100倍)有促进作用。叶片、茎秆浸提液原液处理下,反枝苋、藜、狗尾草的发芽率分别下降了63.9%、37.3%和41.7%,根长仅为对照的27.8%、37.8%和18.4%,芽长仅为对照的34.5%、27.7%和17.6%,净光合速率为对照的66.6%、89.9%和88.2%,蒸腾速率为对照的69.0%、87.5%和56.1%,原液对3种杂草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为-0.699、-0.716和-0.795,表现出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稀释液处理下化感促进作用随稀释倍数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50倍稀释液促进作用最强,3种杂草的发芽率、根长和芽长均与对照达到差异显著水平,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分别为0.261、0.217和0.165。谷田伴生杂草大量生长与谷子秸秆中化感物质淋溶有关。  相似文献   
136.
以连续种植的香蕉枯萎病高发病蕉园为试验点,通过实时定量PCR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研究了田间条件下石灰碳铵熏蒸联合生物有机肥施用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不熏蒸施用有机肥(OF)相比,香蕉枯萎病发病率在施用有机肥前使用石灰碳铵进行熏蒸处理(LAOF)和施用生物有机肥前使用石灰碳铵进行熏蒸处理(LABF)中分别降低了13.3%和21.7%,病原菌的拷贝数分别降低了22.4%和33.0%。与OF处理相比,石灰碳铵熏蒸联合不同肥料施用均显著降低了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形成了明显不同的群落结构,且熏蒸对群落组成的差异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LABF的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均低于其他处理,群落组成也与其他处理存在明显差异。与OF处理相比,熏蒸处理(LAOF和LABF)显著增加了土壤中水恒杆菌、布鲁式菌和漯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且在LABF中的相对丰度均高于LAOF,水恒杆菌和布鲁式菌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在田间条件下,施用生物有机肥之前使用石灰碳铵进行熏蒸处理能够显著降低病原菌数量,改变土壤细菌群落结构,激发土壤有益微生物,从而减少香蕉枯萎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7.
为了解不同缓释过氧化钙对潜育化稻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于网室内进行潜育化稻田环境模拟试验,以不施过氧化钙为对照,探究过氧化钙粉末、过氧化钙颗粒与4种不同释氧效果的包膜过氧化钙在早稻分蘖期同等时期对潜育化稻田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效养分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用过氧化钙均能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有效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及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包膜过氧化钙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改善效果较好,其次依次为过氧化钙颗粒和过氧化钙粉末。包膜过氧化钙处理中,以乙基纤维素包膜效果最好,与不施过氧化钙处理相比,其土壤活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生物量磷分别显著提高19.4%、11.4%、121.5%、127.2%,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分别提高4.0%和45.5%;土壤可培养细菌和可培养微生物总量分别显著提高137.3%和113.7%,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提高33.6%和44.7%;蔗糖酶、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92.4%、91.8%和112.5%,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17.1%。研究结果可为包膜过氧化钙对潜育化稻田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8.
目的了解金山西部地区5~7岁健康儿童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情况,并探讨其与胃蛋白酶原(PG)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3-5月金山地区5~7岁健康儿童共464例,分析不同年龄及性别幼儿H.pylori感染、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以及PGⅠ/PGⅡ比值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H.pylori感染与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的相关性。结果5~7岁儿童H.pylori阳性率达11.96%,5岁组、6岁组、7岁组儿童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10.07%、12.96%、13.73%,阳性率逐年升高。不同年龄和性别幼儿的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是否感染与PGⅠ/PGⅡ呈显著正相关,与PGⅠ/PGⅡ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本地区5~7岁儿童H.pylori感染率相对较低且有着自身的特点,而且H.pylori感染与血清PG水平的关系密切,未来应加强对幼儿H.pylori感染与血清PG 水平的监测及防治。  相似文献   
139.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精准营养疗法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营养指标水平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并拟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92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处理。对照组患者同时给予生长抑素+常规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生长抑素+精准营养支持。于营养干预前后统计两组患者营养相关指标[体质量、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计数(LC)、肌酐(Ct)以及尿素氮(UN)]水平;对肠道菌群进行alpha分析,并计算肠杆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量。结果营养干预前,两组患者营养相关指标水平以及肠道菌群相关指标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营养干预后,(1)观察组患者平均体质量以及血清ALB、PA、LC水平分别为(56.98±5.34)kg、(29.98±6.03)mg/L、(137.14±35.17)g/L、(1.15±0.26)×109,对照组分别为(53.29±5.18)kg、(26.12±5.29)mg/L、(104.53±27.66)g/L、(0.82±0.18)×109,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观察组患者肠道菌群Chao指数和Ace指数水平分别为(397.84±75.23)、(408.26±78.34),对照组分别为(362.13±66.23)、(371.19±70.09),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观察组患者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联合生长抑素和精准营养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保持肠道菌群丰度,平衡肠道菌群分布,值得临床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0.
聚集在人体肠道的菌群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会导致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及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供者肠道内的功能菌群转移到患病个体的肠道内,重建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发现,粪菌移植在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治愈率,同时对炎症性肠病有积极的疗效。益生菌是一类能发挥健康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当机体摄入足够数量的益生菌,益生菌能在宿主肠道内定植,可以恢复并维持宿主肠道菌群的平衡。益生菌可作为预防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辅助治疗,同时在缓解炎症性肠病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