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9篇
  免费   495篇
  国内免费   2123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199篇
  2020年   222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63篇
  2015年   250篇
  2014年   264篇
  2013年   239篇
  2012年   350篇
  2011年   399篇
  2010年   315篇
  2009年   329篇
  2008年   321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279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212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21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59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淡水养殖太平洋鲑循环饥饿后补偿性生长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16.1%脂肪,38.1%蛋白质含量日粮饲养108尾初始重约为240g的太平洋鲑(Oncorhynchusspp.)于0.25m3的水族箱中64d,水温为15.5±3.7℃。实验分6组,分别为对照组(每天投喂),实验1组(隔天投喂),实验2组(隔2天投喂2天),实验3组(隔4天投喂4天),实验4组(隔8天投喂8天),实验5组(隔16天投喂16天)。每组设3个平行水族箱,每箱6尾鱼。研究淡水养殖太平洋鲑多重周期饥饿后补偿性生长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各试验组太平洋鲑成活率均为100%。实验1、2、3组太平洋鲑鱼体增重接近对照组,其恢复摄食期间特定生长率、摄食率、食物转化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而实验4、5组鱼恢复摄食期间虽摄食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但其鱼体增重、特定生长率、食物转化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实验各组鱼肥满度、肝体比、肝脏脂肪和糖原含量、肌肉中脂肪含量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肝脏脂肪中总饱和脂肪酸比例上升,而总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下降;(3)实验1、2、3组血浆中甘油三酯、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葡萄糖、血清中甲状腺激素T4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结果表明,初重约240g太平洋鲑饥饿1—4d,再循环投喂相同时间64d后,获得了接近完全补偿生长效果,表现为其恢复摄食期间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明显上升,生长速率明显加快,饲料报酬明显提高,鱼体增重接近持续喂食的对照组,养殖效益明显提高。但饥饿8—16d再循环投喂相同时间后,表现为无补偿生长效应,食物转化率和生长速率明显下降,鱼体增重极显著低于持续喂鱼的对照组。  相似文献   
992.
软紫草二型花柱植株结实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建菊  谭敦炎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2):2587-2591
对软紫草二型花柱植株结实特性的观察结果表明:3个样地中长花柱植株的分枝数、每株花数及结实率均高于短花柱植株;在S1和S2中,长花柱植株的单株种子产量、结籽率和种子千粒重均高于短花柱植株;S3中长花柱植株的单株种子产量和结籽率高于短花柱植株,而种子千粒重却低于短花柱植株。统计分析显示,软紫草2种花型植株的结实特性在各样地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而同一花型植株的结实特性在不同样地间多表现出差异显著,说明软紫草的结实特性受花型和生境的双重影响,且生境比花型对其结实特性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改进的Oligo-capping法构建手掌参全长cDNA文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Oligo-capping法是构建全长cDNA文库的重要方法之一.以名贵中药手掌参(Gymnadenia conopseaR.Br.)的幼芽组织为材料,通过减少mRNA的用量,用pUC18作载体,设计特异引物对第1链cDNA进行PCR扩增,按片段大小分级回收cDNA,形成了一种以Oligo-capping法为基础,构建珍稀材料全长cDNA文库的快速、简单的技术体系.利用该方法,首次成功地构建了手掌参的全长cDNA文库.经综合评价,文库容量达到了8×105个/μg cDNA,全长cDNA比例达到68%,重组率超过96%,说明本实验的改进非常成功.该文库的建成为手掌参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功能基因发掘等理论与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94.
小花假泽兰茎叶中杀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以小麦纹枯病原菌为指示菌种,采用活性跟踪法,从小花假泽兰(M ikan ia m icrantha H.B.K.)茎叶中分离出1种对黄瓜霜霉、黄瓜炭疽、小麦赤霉和玉米大斑4种病原菌孢子萌发具有较好抑制作用的物质,在供试浓度为0.50 m g.mL-1时,对黄瓜炭疽、小麦赤霉、玉米大斑3种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均在70%以上.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番茄灰霉病原菌的EC50为0.039 m g.mL-1,组织法测定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效,在供试浓度为2 000 m g.k-g 1时,治疗作用和保护作用防效分别达到了68.6%和48.7%,高于或相当于对照药剂速克灵的防效.经熔点测定、IR、M S1、HNM R1、3CNM R分析,鉴定该化合物为豆甾醇,其为首次从小花假泽兰茎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5.
基因枪法转化基因在小麦条锈菌中的瞬时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小麦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tritici)野生毒性菌株为转化受体,以含有gus报告基因的质粒(pGUS6L20)和潮霉素抗性基因的质粒(pKLHyg14)为载体,应用基因枪法研究了小麦条锈菌夏孢子遗传转化的瞬时表达特征。结果表明,在金粉直径为0.6μm、射程6cm、载体DNA5μL、可裂膜压力为900Psi或1100Psi时,gus基因和潮霉素抗性基因的瞬时表达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996.
田丽  王孝安  郭华  朱志红 《西北植物学报》2006,26(12):2560-2566
对黄土高原马栏林区几种典型群落类型中优势种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和山杨(Populus davidiana)的幼苗和种群径级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辽东栎幼苗在马栏林区7种典型群落类型中均有分布,且数量充足,实生苗更新良好,辽东栎在不同的群落类型中表现出不同的种群径级结构。在油松 辽东栎混交林和辽东栎林中趋于稳定型;在油松林、油松 白桦混交林、白桦林、山杨林和白桦 山杨混交林中则为增长型;(2)油松幼苗在油松 白桦混交林、油松林和油松 辽东栎混交林中分布较多,但均少于辽东栎幼苗。在这些群落类型中油松种群的径级结构属于稳定型;(3)白桦和山杨幼苗数量较少,无正常更新能力,种群径级结构趋于衰退,以白桦和山杨为主的群落类型将逐渐被以油松和辽东栎为主的群落类型所取代;(4)马栏林区优势种幼苗分布的广度和丰度受到光照、水和灌草层等非生物和生物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影响。表明在黄土高原马栏林区以天然恢复为主的辽东栎种群,将在该地植被的自然恢复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油松种群不仅过去而且将来也同样会在该地区的植被恢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呕吐、水样腹泻、脱水和对2周龄以内仔猪高度致死率为特征[1]。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隶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引起仔猪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的有感染性不分节段的RNA,TGEV结构蛋白主要由S、N、Ms、M蛋白组成[2]。其中n基因指导合成病毒的核衣壳蛋白(N),它是一种磷酸化的蛋白,存在于病毒粒子的内部,其分子质量为47kD[3],与病毒基因组组成核衣壳;N…  相似文献   
998.
合胞素(Syncytin)是一类由人俘获的逆转录病毒囊膜蛋白,与胎盘的形态发生中细胞滋养层到合胞滋养层的分化过程十分相关。Syncytin与人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囊膜蛋白(Env)在结构上具有相似的特点,二者可能具有相似的膜融合机制。本文通过PCR对融合核心部位七肽重复区HR1和HR2之间linker中自然存在的一对保守的分子内二硫键进行定点突变,表达纯化该突变蛋白,并进行了相应的结构及稳定性探讨,通过与未突变蛋白的性质比较确证该分子内二硫键在蛋白结构的正确形成及稳定性上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为确认浙江省首例疑似人禽流感病例,进行病原学分析,对患者气管吸出物进行核酸RT-PCR、荧光定量RT-PCR检测以及病毒分离,并对患者血清进行HI抗体测定。结果表明:患者气管吸出物H5N1亚型和A型流感病毒特异核酸均呈阳性,分离到禽流感病毒A/Zhejiang/16/06(H5N1)株;双份血清中禽流感病毒(H5N1)HI抗体滴度分别为1:320和1:640,从病原学和血清学上证实为人禽流感病例。分离毒株测序结果显示,A/Zhejiang/16/06(H5N1)株在HA裂解位点为多个碱性氨基酸,符合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特征;该毒株的HA、NA、PB2、NP、M和NS基因序列均为禽源,与2005年我国福建、安徽等地禽流感病毒分离株高度同源,而与越南、泰国以及香港1997年分离到的禽流感病毒株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00.
体细胞核移植后核重编程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雁  冯云  孙贻娟 《生命科学》2006,18(4):355-360
近年来,人类核移植胚胎干细胞建系成为一项炙手可热的研究,用再生医学的理念治疗退行性疾病及器官移植为这一研究带来无穷的魅力和生命力;但是核重编程仍是核移植技术的瓶颈,制约了重构胚胎干细胞的研究。核重编程是指供体细胞核移入卵母细胞后必须停止本身的基因表达程序并恢复为胚胎发育所必需的特定的胚胎表达程序。只有供核发生完全重编程,重构胚胎才能正常发育。核重编程与供核者的年龄,供核细胞的组织来源、分化状态、细胞周期、传代次数,供核的表遗传标记以及供卵者的年龄、卵子的成熟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颗粒细胞作为核供体最易被核重编程。供核者为胎体或新生体,供核细胞处于低分化状态或已传数代,供核细胞经过去表遗传标记处理,供卵者性成熟且年龄轻、卵子核与胞浆都成熟等均为有利于核重编程的因素。重构胚胎的培养方法对核重编程也至关重要,目前主张使用序贯培养及体细胞化培养。创造各种适于核重编程的条件有利于从更高的起点开展核移植胚胎干细胞研究,提高重构胚胎干细胞建系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