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6篇
  免费   595篇
  国内免费   624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1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557篇
  2011年   607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455篇
  2007年   507篇
  2006年   530篇
  2005年   449篇
  2004年   457篇
  2003年   406篇
  2002年   353篇
  2001年   274篇
  2000年   358篇
  1999年   174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19篇
  1979年   9篇
  1959年   10篇
  1958年   18篇
  1957年   15篇
  1956年   9篇
  1955年   14篇
  1953年   10篇
  1951年   8篇
  195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The effects of copper, mercury, cadmium and lead on the gravitactic orientation of the photosynthetic flagellate Euglena gracilis were investigated. The first two heavy metals reverse the direction of downward swimming (positive gravitaxis) in young cultures (up to 8 days) to an upward swimming (negative gravitaxis); cadmium produced a less pronounced effect.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heavy metals decrease the precision of orientation as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due to frequent deviations of the cells from straight paths. Higher concentrations also decrease the swimming velocity of the populations. When the cells were growing in the presence of the heavy metal, copper was effective at > or = 50 microM, cadmium at > or = 3 microM and mercury at > or = 1 microM. Since lead formed insoluble precipitations with the acetate in the growth medium it was tested after the cells were transferred into Tris buffer. Under these conditions lead did not affect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or the precision of orientation up to a concentration of 300 microM in the time up to 24 h after the addition of the heavy metal. However, high concentrations of lead strongly decreased the swimming speed of the cells, which was partially reversed with time.  相似文献   
52.
Cytokin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ersistence of the inflammatory lesions seen in Crohn's disease and ulcerative colitis.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current thinking of the role of cytokines in chronic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including the involvement of immunoregulatory cytokines within the Th1 and Th2 subsets.  相似文献   
53.
氮肥和底墒对小麦籽粒灌浆过程的调节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氮肥和底墒为决策变量,采用最优二次D饱和设计,用Logistic方程拟合各水肥处理的籽粒充实过程,并推导出一系列次级参数,分别建立了小麦籽粒灌浆强度与持续时间参数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生长在氮肥或底墒逆境条件下的小麦受精子房的生长潜势(Co)较大,并随逆境条件的改善而降低;千粒重(Yo)与灌浆快增期(T)的长短、最大灌浆速率(R_(max))和平均灌浆速率(R)无明显相关性,却与起始生长势、灌浆系数(T·R_(max))高度正相关,并且千粒重与灌浆系数的相关性明显大于千粒重与起始生长势的相关性;氮肥和底墒对籽粒灌浆特性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同时还阐述了调节这些参数的水肥栽培途径。  相似文献   
54.
55.
56.
【目的】筛选能有效抑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形成生物被膜的乳酸菌,分析其活性成分并进行功能表征。【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筛选抑制LM形成生物被膜的不同乳酸菌提取物;通过酸中和、蛋白酶处理及热处理,推测抑制生物被膜活性物质以胞外多糖(extracellular crude polysaccharide,ECP)为主;乙醇沉淀法提取目标乳酸菌分离株胞外粗多糖,分析其抑制生物被膜形成活性和对LM生长的影响;运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aser confocal scanning microscopy,LCS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胞外粗多糖对生物被膜细胞形态和结构的影响。【结果】发酵乳杆菌CSC-19发酵上清液对1516-2LM生物被膜的抑制率为81.7%;经热和蛋白酶处理后,发酵上清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活性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表明发酵上清液中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物质可能为胞外多糖;在不抑制LM生长的条件下所提取的胞外粗多糖抑制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具有浓度依赖性。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胞外粗多糖显著抑制了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生物被膜三维、有组织的蜂窝状结构被破坏,仅有少量的粘附细胞分散于细胞爬片表面。【结论】发酵乳杆菌CSC-19胞外粗多糖能有效抑制LM生物被膜的形成,有望应用于高效防控该菌污染食品。  相似文献   
57.
通过野外调查和温室营养液砂培试验,发现并鉴定出钻叶紫菀(Aster subulatus Michx.)是一种新的镉(Cd)超积累植物。调查结果发现,钻叶紫菀对土壤中高含量的Cd有很强的忍耐、吸收和积累能力,其地上部茎、叶Cd含量分别为90.0-150.7mg/kg和119.8-172.6mg/kg,平均值分别为132.8mg/kg和139.2mg/kg。砂基营养液培养试验证明,钻叶紫菀对生长介质中的Cd有很强的忍耐能力,当生长介质中Cd浓度高达150mg/L时,植株仍生长正常,其株高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地上部Cd含量及其积累量均随生长介质中Cd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生长介质中Cd浓度为120mg/L时,地上部茎Cd含量和积累量达到最高值,分别为5672.50mg/kg、4.93mg/株。结果表明,钻叶紫菀是一种新的Cd超积累植物,为今后探明植物超积累Cd的机理和Cd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一种新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58.
【背景】蓝藻周围存在伴生细菌,伴生细菌与蓝藻具有复杂的作用关系。【目的】研究淡水聚球藻伴生细菌对聚球藻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聚球藻伴生细菌多样性;平板划线法纯化聚球藻伴生细菌,通过形态观察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比对,对其种属关系进行确定;通过聚球藻和不同浓度伴生细菌共培养测定其叶绿素a浓度,分析伴生细菌对聚球藻生长的影响;采用种子发芽试验验证伴生细菌促生功能。【结果】淡水聚球藻伴生细菌优势菌属为产卟啉杆菌属(Porphyrobacter)、根瘤菌属(Rhizobium)、水单胞菌属(Aquimonas)和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从聚球藻分离获得了两株伴生细菌JQ1和JQ2,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其分别属于Rhizobium和Peribacillus,通过在聚球藻与不同浓度伴生细菌共培养及水稻发芽试验验证,证明伴生细菌JQ1和JQ2在菌藻比例分别为5:1和15:1时具有促生作用,都对增强秧苗素质和根系发育有一定影响但JQ2与JQ1相比能显著提高水稻种子的发芽率。【结论】淡水聚球藻伴生细菌JQ1和JQ2在适宜的浓度均可显著促进聚球...  相似文献   
59.
甘蓝型油菜子叶和下胚轴再生植株无性系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豫油2号和6257的子叶和下胚轴为材料,在不同激素配比的MS培养基上诱导出了愈伤组织。将经过继代的部分愈伤转入分化培养基,分化结果表明:除基因型、外植体和分化培养基的激素配比对分化率有影响外,诱导愈伤培养基的激素配比对分化率也至关重要。豫油2号的子叶和下胚轴在最适诱导培养基(ZT 1+NAA0.5+2,4-D 0.2 mg/L)和最适分化培养基(ZT4+IAA 0.2 mg/L)组合中的愈伤分化率分别为12.5%和75%;6257的子叶和下胚轴在其最适诱导培养基(KT 2+NAA1+2,4-D 0.2 mg/L)和最适分化培养基(6-BA 4+IAA 0.02 mg/L)组合中的愈伤分化率分别为50%和37.5%。将其最适诱导培养基中的愈伤组织继代达8个月以上,建立了不同继代愈伤的再生植株无性系。  相似文献   
60.
蔗糖转化酶(invertase, INV)在植物生长发育和抵御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从葡萄基因组数据库中鉴定出19个蔗糖转化酶基因,对基因结构和编码蛋白质的理化性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利用qRT-PCR技术分析基因在不同激素和非生物胁迫条件下的表达特征,为进一步探索葡萄INV基因家族参与葡萄逆境响应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该基因家族编码蛋白的氨基酸长度在150~766 aa之间,理论等电点介于4.43~9.1之间,亚细胞定位预测发现其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此外液泡和细胞壁也存在部分基因表达;(2)共线性结果显示VvCINV与其他5个物种复制频率较高;(3)保守基序分析表明VvCwINV包含了所有的保守基序,且Glyco_32和Glyco_hydro_100是VvINV基因主要结构域;(4)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发现多数基因在葡萄生长发育进程中都有表达;(5)qRT-PCR分析结果显示,VvINV基因家族在叶片中对激素处理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出现上调,VvCINV1在50 mg/L GA3和10%PEG处理后上调表达极显著,VvCINV4在盐胁迫、AB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