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9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1350篇
  3955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80篇
  2022年   132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146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35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71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177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109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近十余年来,载脂蛋白(ApoE)与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 (LDLr)基因敲除小鼠已成为研究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最为常用的模型.在这两种小鼠模型基础上,通过与不同的转基因、基因敲除小鼠杂交,产生了多种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为发现调控血浆脂蛋白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新的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小鼠模型也制备成功,本文笔者研究组研究了其中的脂蛋白脂酶缺陷模型与代谢性疾病的关系,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而利用不同转基因和去基因小鼠作为供体, 以及ApoE或LDL受体缺陷小鼠作为接受体的骨髓移植技术,则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于巨噬细胞中不同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和消退过程中作用的认识.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损斑块形成是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应用小鼠模型进行模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然而,小鼠与人类在脂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中存在很大的种系差异,本文对此也予以评述.  相似文献   
992.
灰黑拟牛肝菌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担子菌灰黑拟牛肝菌(Boletopsis grisea)新鲜子实体的乙醇提取物中首次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包括8个酚性成分,1个含硫成分和1个脑苷脂,它们的结构经各种波谱数据分别鉴定为3-(4-乙酰氧基苯)-1,2,4,7,8-五乙酰氧基二苯并呋喃(1),3-(4-乙酰氧基苯)-1,2,4-三乙酰氧基-7,8-二羟基二苯并呋喃(2),3-(4-羟基苯)-1,2-二乙酰氧基-4,7,8-三羟基二苯并呋喃(3),2,3-二乙酰氧基-4′,4″,5,6-四羟基对联三苯(4),对苯二酚(5),对羟基苯甲酸(6),茴香酸(7),对羟基苯甲醛(8),硫代乙酐(9)和1-O-吡喃葡萄糖基-(2S,3R,4E,8E,2′R)-2-N-(2′-羟基棕榈酰)-9-甲基-4,8-sphin-gadienine(10)。其中化合物1,2,3有报道对5-脂氧化酶具有选择性抑制活性。4,9,10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3.
马可波罗百合的组织培养和离体快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丁兰  赵庆芳  刘瑞梅 《广西植物》2004,24(1):37-39,80
以马可波罗百合的鳞片、茎段和茎尖为外植体 ,成功建立了快速无性繁殖系。诱导鳞片产生丛芽的最佳培养基为 :MS +0 .3~ 0 .8mg/LBA +0 .0 5mg/LNAA ;茎尖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 :MS +2mg/LBA +0 .0 5mg/LNAA ;茎段的最佳诱导培养基为 :MS +0 .8mg/LBA +0 .1mg/LNAA。丛芽增殖培养基 :MS +0 .2mg/LBA +0 .1mg/LNAA和MS +0 .2mg/LBA +0 .1mg/LIAA。生根诱导最佳培养基为 1 /2MS +0 .2mg/LKT +0 .0 5~ 0 .5mg/LNAA。  相似文献   
994.
探讨(1,3)-β-D-葡聚糖(BG)检测对于诊断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意义。收集2009年同时进行(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的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科室送检真菌抗原情况,重症医学科的(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者真菌菌种分布情况以及(1,3)-β-D-葡聚糖检测假阳性情况。同时送检(1,3)-β-D-葡聚糖和真菌培养共275例,重症医学科送检最多,共178例:重症医学科(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36例(阳性率20.22%);重症医学科(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同时真菌培养阳性者25例,其中白假丝酵母菌10例,热带假丝酵母菌7例,光滑假丝酵母菌4例,阿萨希毛孢子菌2例,克柔假丝酵母菌1例,烟曲霉1例。11例(1,3)-β-D-葡聚糖假阳性,9例存在细菌菌血症。重症医学科等科室应加强真菌感染监测。深部真菌感染中,假丝酵母菌属感染最多见。细菌菌血症可能造成(1,3)-β-D-葡聚糖检测假阳性。  相似文献   
995.
光棘球海胆(Mesocentrotus nudus)是维持海藻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种,同时也是北方重要的经济海胆类.目前对黄渤海地区光棘球海胆的种群生态学研究还不足,对影响其种群数量动态的因素尚不明确.为探明光棘球海胆的捕食者种类及其捕食策略,选择平背蜞(Gaetice depressus)、肉球近方蟹(Hemigrap...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比较分析苏氨酸吸收系统TdcC、SstT和LIV-1缺失对大肠杆菌吸收和积累胞外苏氨酸的影响。【方法】从菌株E.coli W3110出发,敲除tdcC、sst T和liv J基因,构建Tdc C、SstT和LIV-1系统单缺失和多缺失菌株,将过量表达苏氨酸操纵子基因的重组质粒pKKthr AC1034TBC分别转入原始菌和重组菌,考察各菌株吸收和积累胞外苏氨酸的能力。【结果】敲除tdc C和sst T基因的重组菌T04的苏氨酸吸收能力比原始菌W3110降低了43.28%,T04(pKKthr AC1034TBC)胞外苏氨酸积累量最高达到1.09 g/L,比对照菌W3110(pKKthr AC1034TBC)高出172.5%。敲除tdcC、sstT和livJ基因的重组菌T07的苏氨酸吸收能力比T04降低了12.97%,然而T07(pKKthr AC1034TBC)胞外苏氨酸积累量最大为0.63 g/L,与T04(pKKthr AC1034TBC)相比降低了42.2%。【结论】阻断Tdc C和Sst T系统,能有效降低大肠杆菌吸收苏氨酸的能力,提高苏氨酸的胞外积累量。阻断LIV-1系统,虽然能减少大肠杆菌对苏氨酸的吸收,却不利于菌株积累胞外苏氨酸。  相似文献   
997.
随着光学技术的发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被逐渐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SERS波谱作为一种振动波谱,能够反应被测物质的内部信息,具有指纹识别特征;具备高灵敏度、高效能的特点,且能实现复合样本的同时测定;带标记的SERS技术能进一步提高SERS检测的特异性。目前SERS技术已被广泛用于体内外DNA、蛋白分子的检测,为生物分子的分析检测提供了一种崭新、高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998.
喀斯特出露基岩生境两种典型乔木的树干液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南喀斯特地区常见的出露基岩生境为研究对象,应用TDP热扩散探针技术,分析2种典型乔木菜豆树和圆叶乌桕的树干液流特征.结果表明: 2树种树干液流对干、湿季均有明显响应;同为落叶乔木,菜豆树(约1个月)无液流特征的时长远小于圆叶乌桕(约4个月);圆叶乌桕单位胸高断面积年总蒸腾耗水量高于菜豆树,生长季内(4—9月) 2树种单位胸高断面积耗水量分别约占全年的90%和66%;2树种液流密度与光合有效辐射、水汽压亏缺、温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2树种生长季内液流密度、日蒸腾耗水不仅小于同处于亚热带季风区的非喀斯特地区,而且小于邻近的喀斯特地区,甚至低于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典型树种同一参数的值.喀斯特出露基岩生境2种典型植物的蒸腾耗水量因特殊的水分环境而受到限制,同为落叶乔木却对应着不同的水分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999.
王翠平  丁黎 《生态学报》2017,37(23):8058-8066
作为区域空间组织的重要形式,城市群已经成为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地区,同时也逐渐成为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集中的地区。采用夜晚灯光影像在分析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扩张进程的基础上,从空气质量、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情况以及植被覆盖度3个方面对三大城市群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及其敏感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空间扩张进程不断加快,并逐渐形成城市用地连绵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用地连绵区范围最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城市用地连绵区范围高于京津冀城市群;从城市群层面看,三大城市群在空气质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以及植被覆盖度演变方面已呈区域性特征,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呈正相关,与城市群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从城市层面来看,空间扩张较快的宁波市和北京市为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城市群在空气质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以及植被覆盖度方面的敏感区,中山市为珠江三角洲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以及植被覆盖度方面的敏感区。环境问题的区域特征以及环境敏感区分析对环境治理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贵州东部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碳素积累及其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碳素含量、碳密度及分配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系统碳素含量表现为乔木层(418.58 g/kg)灌木层(387.26 g/kg)草本层(382.80 g/kg)枯落物层(378.11 g/kg)土壤层(31.48 g/kg),差异极显著(P﹤0.01),乔木不同器官表现为干根叶枝,差异不显著(P0.05),灌、草层均表现为地上地下,土壤碳素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34.68 t/hm2,表现为土壤层(170.00 t/hm2)乔木层(57.02 t/hm2)枯枝落叶层(5.48 t/hm2)灌木层(1.81 t/hm2)草本层(0.37 t/hm2),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密度的72.44%、24.30%、2.34%、0.77%和0.16%;植被层碳密度为58.79 t/hm2,占了生态系统碳密度的25.09%;乔木层各器官以树干的碳密度最高,占了乔木层碳密度52.43%;灌木层、草本层地上部分碳密度分别是地下部分的2.85倍1.64倍;土壤表层(0—20 cm)碳密度为70.40 t/hm2,显著高于其它各层(P﹤0.001),占了土壤(0—80 cm)碳密度的41.41%,有很强的表聚性,因此,防止地表的水土流失,可有效保持土壤对碳的吸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