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075篇
  免费   8787篇
  国内免费   31644篇
  2024年   363篇
  2023年   1932篇
  2022年   3226篇
  2021年   4232篇
  2020年   3745篇
  2019年   4382篇
  2018年   3208篇
  2017年   2891篇
  2016年   3242篇
  2015年   4527篇
  2014年   6131篇
  2013年   5689篇
  2012年   7608篇
  2011年   7324篇
  2010年   5743篇
  2009年   5740篇
  2008年   6217篇
  2007年   5852篇
  2006年   5432篇
  2005年   4565篇
  2004年   3619篇
  2003年   3129篇
  2002年   2798篇
  2001年   2515篇
  2000年   2253篇
  1999年   1605篇
  1998年   918篇
  1997年   602篇
  1996年   540篇
  1995年   399篇
  1994年   340篇
  1993年   277篇
  1992年   280篇
  1991年   283篇
  1990年   217篇
  1989年   191篇
  1988年   205篇
  1987年   140篇
  1986年   140篇
  1985年   153篇
  1984年   107篇
  1983年   77篇
  1982年   126篇
  1981年   70篇
  1964年   22篇
  1957年   36篇
  1955年   22篇
  1954年   28篇
  1953年   24篇
  1950年   3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51.
  相似文献   
52.
53.
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的生态恢复使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发生了显著变化,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对于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和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中国北方旱区植被变化影响因素的时间动态(2000年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前后)和空间异质性(沿干旱梯度)仍需进一步的定量研究。基于多源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81-2018年中国北方旱区气候和植被的时空变化规律,量化了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动态的相对贡献并分析其在干旱梯度上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1981-2018年期间,中国北方旱区的叶面积指数(LAI)平均增加速率为(0.0037±0.0443) a-1,且增加速率沿干旱梯度增大。2000年前仅10.46%(P<0.05)的地区显著变绿,而2000年后达到36.84%,且植被变绿主要归因于非树木植被。(2)2000年后降水对植被变绿的正效应在不同干旱梯度均增加,而在半干旱区和亚湿润干旱区,温度对植被变绿由正向促进转为负向抑制,而辐射在干旱区由负效应转向正效应。(3)2000年前后,气候变化均主导着植被的动态,贡献率分别为96.07%和73.72%,人类活动的贡献在2000年后进一步增强(从3.93%增加到26.28%),且沿着干旱梯度而增加,其中人类活动对植被变绿的贡献在半干旱地区增加最显著(+0.0289 m2 m-2 a-1P<0.05)。研究结果可为未来气候变化下中国北方旱区的植被恢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的主体植被类型,但退化态势较为严峻,严重威胁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战略地位。退化高寒草甸的复健是世界性难题,治理效果也因退化状态、恢复措施及气候环境而异。以春季休牧、秋季休牧、畜群结构优化、减畜轮牧、围栏封育及翻耕改建等典型多途径恢复措施下的退化高寒草甸为对象,系统探讨主要生态要素和生态功能的响应特征及潜在过程。结果表明,典型恢复措施下退化高寒草甸的植被生产力、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土壤饱和持水量等生态要素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而恢复效果与实施年限及恢复措施密切相关。围栏封育和翻耕改建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饱和持水量随恢复年限均表现为对数饱和型的响应特征,退化高寒草甸固碳持水功能的基本恢复年限约为6—10年。春季休牧、秋季休牧、畜群结构优化、减畜轮牧、围栏封育等放牧管理恢复措施应适用于轻度退化至重度退化的高寒草甸,而翻耕改建则是极度退化高寒草甸的适宜治理措施。由于多途径恢复措施的关注目标不同,今后研究应集中在恢复措施的组合优化和综合评价等方面。  相似文献   
55.
56.
57.
58.
A male sterile line was isolated in marigold (Tagetes erecta L.) and cytological analysis determined this to be a novel genic male sterility trait (Tems). Through the use of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 (AFLPs) and 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 (BSA), tightly linked markers of Tems were identified with a view towards a map-based cloning strategy. It was found that spontaneous homeotic conversion of floral organs was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the male sterility in this marigold line. Thus, petals of male sterile plants resembled sepal-like structures and the stamens were partially converted to styles, although without the full characteristics or function of the true style organs. We have constructed a fine marker-based map for the Tems gene. This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tool for 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 (MAS) strategies in hybrid breeding and map-based cloning strategies for the male sterility locus. We discuss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pontaneously derived genic male sterility trait relating to the homeotic conversion of floral organs in marigold.  相似文献   
59.
本文对发现于广东的鼠锥虫进行了寄主特异性、形态学、实验寄主体内的感染过程、厦虫氨基酸组分等多方面的研究,并将其定为路氏锥虫在中国广东分布的一个不同地域株。本文研究了它在实验寄主体内繁殖消长的规律,整个发育过程的各期形态及成熟期的超微结构,并测出其16种氨基酸的存在和含量。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