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3篇
  免费   141篇
  国内免费   66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以桑黄子实体为材料,比较了普通粉碎和超微粉碎对桑黄子实体多糖提取及其理化性质和刺激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粉碎方式,超微粉碎可以显著提高桑黄子实体多糖的得率,分级醇沉所得各组分中β-葡聚糖含量明显提高。HPSEC-MALLS-RI联用分析桑黄多糖分子量分布结果显示,超微粉碎所得各组分分子量较大,且分布范围较宽。两种方法处理所得的6个组分均具有刺激RAW264.7细胞释放NO的活性,其中30%乙醇沉淀组分(CW30和FP30)活性最好,超微粉碎后50%和70%乙醇沉淀组分(CW50和CW70)活性低于普通粉碎后所得的相应组分(FP50和FP70)。  相似文献   
982.
对含笑花药发育中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1)花粉发育中有三次液泡变化过程——第一次是小孢子母细胞在形成时内部出现了液泡,这可能与胼胝质壁的形成有关;第二次是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之前,细胞内壁纤维素降解区域形成液泡,它的功能可能是消化原有的纤维素细胞壁;第三次是在小孢子液泡化时期,形成的大液泡将细胞核挤到边缘,产生极性。(2)含笑花粉在小孢子早期形成花粉外壁外层,花粉外壁内层在小孢子晚期形成,而花粉内壁是在二胞花粉早期形成;花粉成熟时,表面上沉积了绒毡层细胞的降解物而形成了花粉覆盖物。研究认为,含笑花粉原外壁的形成可能与母细胞胼胝质壁有关,而由绒毡层细胞提供的孢粉素物质按一定结构建成了花粉覆盖物。  相似文献   
983.
赵琦  包玉英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9):1829-1836
将4种盐(NaCl、Na2SO4、Na2CO3、NaHCO3)按一定比例混合模拟出16种盐碱 (盐浓度 25~150 mmol·L-1,pH 8.39~10.90)胁迫环境,通过室内盆栽实验,考察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盐碱混合胁迫下紫花苜蓿( Medicago sativa)幼苗的存活率、株高、总生物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以及阿魏酸、水杨酸两种酚酸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非盐碱胁迫条件下,与未接菌处理组相比,接种AMF紫花苜蓿幼苗的株高、总生物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20%、130%、9.6%和3%,而其阿魏酸和水杨酸含量分别降低59.1%和623.9%;(2)在盐碱胁迫条件下,随着盐碱梯度的增加,接种AMF和未接菌处理组的紫花苜蓿幼苗的存活率、株高、总生物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降低,而它们的脯氨酸、阿魏酸与水杨酸含量均增加;接种AMF处理组的存活率、株高、总生物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以及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未接菌处理组,其阿魏酸含量比未接菌处理组高但差异不显著,而其水杨酸含量比未接菌处理组显著降低。研究表明,在盐碱混合胁迫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能够改变紫花苜蓿体内酚酸的含量,积累渗透调节物质,促进自身生长,从而提高其耐盐碱性,该研究对于提高盐碱地区经济作物产量,推动 AMF 在生产中利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84.
利用ISSR分子标记,选取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共15个锦鸡儿种群(7个小叶锦鸡儿种群,8个中间锦鸡儿种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7个小叶锦鸡儿种群总的多态位点百分数为98.19%,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与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89 7、0.444 0;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19 0,表明小叶锦鸡儿种群存在中等程度的遗传分化;居群间基因交流频繁,基因流(Nm)为3.701 0。(2)8个中间锦鸡儿种群多态位点百分数为99.7%,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312 8,Shannon信息指数为0.478 4;居群间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88 1,表明中间锦鸡儿种群存在较大的遗传分化,基因流(Nm)为2.157 8。(3)中间锦鸡儿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均高于小叶锦鸡儿,这是中间锦鸡儿替代小叶锦鸡儿适应不良环境扩展分布的遗传基础。(4)邻接聚类分析结果显示,15个锦鸡儿种群表现为从东到西逐渐聚类,体现了这2个种在分布上的地理渐变性及地理替代性;遗传多样性各指数与气象因子及土壤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平均气温对锦鸡儿种群的遗传分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5.
猫科动物具有夜行性和活动隐蔽的特点,难以在野外通过直接观察的方式调查种群数量。近年来兴起的自动相机技术,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观察记录手段。为明确欧亚猞猁(Lynx lynx)的种群数量及其野外行为特征,于2010—2012年采用自动相机技术对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部分区域进行了调查。在可能出现猞猁的兽道和有蹄类动物投食站等地放置自动相机,3年间共布放90台次,累积25704个相机日,拍摄到猞猁照片154张和录像185段。经对比身体斑纹特征和活动空间,确认2012年在该区域至少有5只猞猁个体,其中2011年和2012年分别发现有母兽与幼兽同时活动,表明该区域分布有一个小而相对稳定的猞猁繁殖种群。猞猁的活动节律表现为典型的夜行性,偶尔也会在白天活动。猞猁的行为类型有取食、威胁、标记、试探、玩耍、舔幼和嗅闻等。调查中没有发现猞猁对自动相机的远红外光产生趋避行为,利用自动相机技术可以作为猞猁种群动态监测和行为研究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986.
【背景】营养缺陷型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分子标记,但是目前在灵芝中还未有研究和应用报道。【目的】为灵芝遗传转化研究、杂交育种和菌种鉴别提供亲本材料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紫外光诱变、单单杂交、孢子单核化的方法从灵芝单核体菌株出发得到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体菌株。【结果】获得8株稳定的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核体突变菌株和7株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体菌株。【结论】灵芝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在添加外源营养物的基础上可恢复正常生长,可以为灵芝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和灵芝育种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987.
【目的】建立黑须污蝇Wohlfahrtia magnifica转录组数据库,挖掘黑须污蝇基因数据,为更深入地研究双峰驼阴道蝇蛆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平台Illumina HiseqTM4000对黑须污蝇幼虫、蛹和成虫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黑须污蝇幼虫、蛹和成虫转录组数据,通过基因差异表达分析以及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嗅觉相关基因,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对黑须污蝇幼虫、蛹和成虫中OBP99b,OBP56a和OBP99a 3个嗅觉相关基因表达水平进行验证。【结果】结果显示,每个黑须污蝇样本的转录组数据量在4.96 Gb以上,G+C含量在35.35%以上,Q20含量在97%以上。与NCBInr, GO, KEGG, Pfam, Swiss-Prot和eggNOG数据库进行对比,共注释到73 303条unigenes。其中eggNOG数据库注释到的unigenes最多,为35 066条,分布在23个蛋白功能中,其中的翻译修饰、蛋白质周转的unigenes所占比例较大;GO数据库注释到的unigenes数为29 193条,功能包括分子功能、细胞组分、生物学过程三大类50个分支,其中参与生物学过程和氧化还原过程的unigenes比例较大;KEGG数据库注释到的unigenes数为15 068条,其中参与信号转导过程的unigenes比例较大。上述数据表明该转录组测序结果较好,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依据黑须污蝇幼虫、蛹、成虫转录组数据筛选到30个嗅觉相关基因,其中包含9个气味结合蛋白(OBP)基因,进一步基因注释发现OBP99b,OBP56a和OBP99a基因在黑须污蝇不同发育阶段表达差异显著(|log2FC|>1,P<0.05),这在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中得到了验证。【结论】本研究获得了黑须污蝇幼虫、蛹和成虫转录组数据,筛选出黑须污蝇各发育阶段嗅觉相关基因,并验证了OBP99b,OBP56a和OBP99a基因在黑须污蝇幼虫、蛹和成虫3个发育阶段差异表达,为防治双峰驼阴道蝇蛆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88.
黑麂食物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荣泉  鲍毅新 《动物学报》2007,53(2):201-207
2002年12月至2003年11月在浙江省九龙山和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分季节采集黑麂 (Muntiacus crinifrons)粪便,采用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方法为主,辅以野外观察,对其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黑麂食物包括29科43种(属)植物。食物中的植物类型包括乔木、灌木、藤本、非禾草类草本和禾草类草本五种类型;灌木是黑麂全年的主要食物,它在食物组成所占的比例为55.4%;三尖杉 (Cephalotaxus fortunei)、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矩圆叶鼠刺(Itea chinensis var. oblonga)、南五味子(Kadsura longipedunculata)和络石(Trachelospermum jasminoides)为黑麂四季都取食且在食物组成中所占比例较高的植物,分别为 17%、16.5%、9%、8.7%和 4.3%,是黑麂取食的主要食物。方差分析表明 :黑麂的主要食物及其主要种类都存在季节变化。夏秋季节,乔木植物在黑麂食物组成的比例低于冬春季节 ,而藤本植物和草本植物则相反,灌木植物变化较小;黑麂取食的五种主要食物中,其中三尖杉和光叶菝葜季节变化极显著,在冬季,三尖杉和光叶菝葜在食物组成比例中最高,达到 21.7%和 24 .3%;在夏季,它们在食物组成比例中下降到最低点,分别是 11.3%和 11.6%,但相对密度(RD)值仍保持最高序位 ;矩圆叶鼠刺和南五味子变化较平缓 ,基本变化趋势相同:冬春季节比例较高,夏秋季节比例有所下降;络石季节变化不明显;由于黑麂的食物组成中禾草类占的比例很小,说明黑麂更接近嫩食者  相似文献   
989.
应用AFLP技术对中间球海胆、光棘球海胆及杂交F1代(中间球海胆♀×光棘球海胆♂)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对引物共扩增得到272个位点,其中269个多态位点,总的多态位点比例为98.89%。3个群体的香农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2331±0.1273、0.2005±0.1385和0.2625±0.1067。群体内遗传相似度分别为:0.6876±0.0523、0.6501±0.0548和0.6552±0.0553。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表明,变异来源有25.39%来自群体间,有74.61%来自群体内,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尽管杂交海胆在表型上可以明显分成两种类型,但是通过AFLP统计的遗传距离进行的个体聚类却随机聚在一起,不能分成两个群体。  相似文献   
990.
猪a1-岩藻糖转移酶基因(FUT1)M857位点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毒素大肠杆菌 (ETEC) F18是引起仔猪断奶后水肿和腹泻病的主要病原菌, a-1岩藻糖转移酶(FUT1)基因是ECEC F18侵染猪小肠的受体蛋白基因。利用PCR-RFLP方法检测了1个野猪以及20个中外家猪猪种(群)共696个个体在FUT1基因开放阅读框架的857核苷酸位点的遗传变异, 结果表明: 在所有猪种中, 均未检测到抗性的AA型纯合子, 在外来猪种杜洛克和约克夏、国内猪种临高猪和杂交猪种中检测到AG型杂合子, 外来猪种中的皮特兰、长白猪以及除临高猪外的所有国内猪种和野猪均表现为极端的单态分布, 只有易感的GG基因型。研究结果提示, 中国地方猪种不具备抵抗ETEC F18大肠杆菌的遗传基础, 与外来猪种确实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与各自不同的起源有关, ETEC F18抗性基因可能起源于欧洲野猪; 并推测猪种的生长速度与ETEC F18大肠杆菌病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