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航空诱变高粱突变体har1为材料,对其幼苗去黄化过程进行研究。萌发的种子在远红光下预培养6小时后,置于12小时蓝光/2小时黑暗条件下培养。测量幼苗的各器官伸长,结果表明,与野生型R111相比,harl的胚芽鞘、中胚轴、第一叶鞘以及第二叶鞘的伸长均受到蓝光的明显抑制,而蓝光对叶片生长影响不明显。3天龄har1黄化苗在连续蓝光下中胚轴花色素苷的积累明显增高,红光和远红光无此效应。此外,蓝光促进har1叶片叶绿体发育,且在蓝光照射24小时后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升高。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7天龄R111和har1幼苗隐花色素SbCRY1b蛋白水平呈现蓝光下低、黑暗中高的变化趋势,har1的SbCRY1b蛋白水平在黑暗中高于R111。研究结果表明,高粱har1在去黄化过程中具有蓝光超敏感表型,SbCRY1b的作用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寻高效液相色谱同时检测棉花根中多种植物激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WatersC18反相色谱柱(4.6×250mm,5μm),在柱温为35℃、流速为1mL.min-1的条件下,以乙腈和三乙胺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每种物质的保留时间附近切换至最大吸收峰(GA3除外)波长作为检测波长,并与254nm同一波长检测多种植物激素含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分离和检测棉花根中的玉米素(Z)、玉米素核苷(ZR)、赤霉酸(GA3)、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的含量。结果:切换波长法检测5种植物激素的灵敏度和回收率均较高,检出限均较低。回收率为:Z 96.82%、ZR 94.14%、GA3 92.75%、IAA 93.38%、ABA 95.57%;检出限为:Z 0.1μg.mL-1、ZR 0.1μg.mL-1、GA3 0.5μg.mL-1、IAA 0.3μg.mL-1;ABA 0.05μg.mL-1,能准确检测出棉花根中Z、ZR、GA3、IAA和ABA的含量。结论:采用Waters C18反相色谱柱(4.6×250mm,5μm),在柱温为35℃、流速为1mL.min-1的条件下,以乙腈和三乙胺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结合切换波长法能同时检测出植物组织中多种植物激素含量。  相似文献   
23.
南方红壤区杜仲 (Eucommia ulmoides)树干液流动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根据热平衡原理设计的热扩散探针(Thermal dissipation sap flow velocity probe,TDP),于2004年7月到10月对南方红壤区的杜仲人工林的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结合所测定的相关因子,分析杜仲液流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各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月份,杜仲液流速率的日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呈单峰曲线,但是树干液流在启动时间、峰值出现时间上存在差异;从7月到10月份,杜仲树干液流速率逐渐增大,10月份液流速率达到1.818 g/(cm2.h);杜仲液流速率与太阳辐射、空气相对湿度、温度、风速等气象因子相关性显著,但是太阳辐射和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杜仲液流的重要因子,其中7月到9月份,太阳辐射是主要影响因子,而10月份,空气相对湿度占主导地位;树干液流与胸径、冠层厚度以及胸径平方与树高之积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4.
以NCBI维护的一级数据库为数据源建立植物激素相关核酸和蛋白质二级数据库。将该二级数据库设计为基因、蛋白质和文献三部分,编写软件从上述数据源中采集数据,并以XML作为中间格式保存,通过解析提交到二级数据库中并集成部分生物信息学工具软件,初步实现了数据检索、统计分析、基于Web的本地化BLAST同源序列检索、序列的自动拼接以及蛋白质结构和功能位点的分析等功能。该二级数据库的构建为植物激素作用分子机理研究提供了高针对性的植物激素数据源和生物信息学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以湘研15号辣椒为材料,研究了脱落酸(ABA)与镉(Cd^2+)在辣椒米实不同发育时期对辣椒素和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了处理后辣椒素、维生素C含量变化与POD活性以及叶片光合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湘研15号辣椒植株经ABA与Cd^2+处理后果实中辣椒素含量峰值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0.4%与61.4%,POD活性均显著升高,二者处理后辣椒果实中的辣椒素、POD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处理后叶片光合速率均有下降趋势。ABA处理后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在转色期比对照降低12.8%~21.7%,叶片中叶绿素相对值显著增加;Cd^2+处理后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在转色期比对照减少18%~25%,红熟期减少13%-26%,叶片叶绿素相对值在红熟期之前比CK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6.
利用时域反射仪(TDR)定位监测方法,研究了南方红壤丘陵区油桐人工林土壤水分动态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月份间土壤蓄水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研究时段内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可划分为土壤水分积累期、土壤水分消耗期和土壤水分稳定期3个时期;油桐人工林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显著,且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各异;土壤蓄水量与大气相对湿度(RH)、大气温度(t)、饱和水汽压差(VPD)、降雨量(R)等气象因子显著相关(P<0.05); 次降雨后,土壤水分损失率与干旱天数呈显著的双曲函数关系,土壤蓄水量与雨后干旱天数呈显著的线性负相关(P<0.05);在次降雨后的持续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损失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逐渐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控制性液体复苏治疗严重多发伤的疗效及其对降钙素原(PC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多发伤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快速液体复苏,观察组予以控制性液体复苏。观察和比较两组的复苏液体量、复苏1小时乳酸、复苏时间、确定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愈率和死亡率,以及入院时和治疗后患者的血清PCT、hs-CRP、IL-6和TNF-α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复苏液体量、复苏1h乳酸、复苏时间、确定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或减少,而观察组的治愈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两组治疗后血清PCT、hs-CRP、IL-6和TNF-α水平均较入院时明显降低(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控制性补液复苏对多发伤的疗效优于快速液体复苏,并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血清PCT、hs-CRP、IL-6和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28.
为探明南获纤维素合成相关的生理特性,研究了盆栽条件下南荻生长过程中IAA、ABA含量和纤维素合成关键酶(蔗糖合成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纤维素含量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整个生育期,叶片中IAA含量、蔗糖合成酶活性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叶片中ABA含量与茎秆蔗糖含量均先降低后增加再降低;茎秆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均随生育进程呈现升高趋势。生育前期为调控纤维素合成的关键时期,此时ABA/IAA比值下降,蔗糖合成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快速上升,有利于纤维素的快速积累。  相似文献   
29.
SPINDLY与赤霉素的信号转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PINDLY(SPY)作为一负调节子参与GA的信号转导,34肽重复结构(TPR)与C-端区域对其正常功能都十分重要.SPy基因在植物中呈组成型表达,其蛋白主要出现在细胞核部位.SPY蛋白与动物中的氧连N-乙酰葡萄糖胺转移酶(OGT)具有广泛的同源性,两者可能有着类似的作用机制.本文主要介绍GA突变体、SPy基因、SPY蛋白及其在大麦中的同源物HvSPY的结构与功能相关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0.
理论上,游离的超螺旋DNA可以采取两种结构形式:互缠式超螺旋和螺线管型超螺旋。前者早已被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原子力显微术的研究所证实,而后者却仍然缺乏足够的证据。使用温和的清亮裂解液法,从DNA拓扑酶野生型大肠杆菌HB101细胞抽提质粒pUC18 DNA。经CsCl-EB平衡密度梯度超离心分离获得超螺旋pUC18 DNA和松弛型pUC18 DNA(DNA Ⅱ)。纯化DNA分别用疏水必不容放亲水性溶剂系统的细胞色素单分子层展开技术制备电子显微镜标本。观察结果显示:在疏水性的甲酰胺-水展开系统中,DNA采取通常的互缠式结构;在含有1.5mmol/L醋酸铵的水介质中制备的超螺旋DNA标本,DNA采取线圈型结构,测得pUC18 DNA(单体)分子这种结构的外直径约为43.8nm,内直径约为2nm。在相同亲水介质中松弛型pUC18 DNA采取典型的螺线管型结构,其单体平均外直径约为53.1nm,内直径约为17.2nm。表明:在疏水介质中超螺旋DNA趋向于采取互缠式结构,而在亲水介质中DNA则要取螺线管型结构。DNA链之间可能存在非共价相互作用以维持这种结构。螺线管型结构可能是水溶液中的超螺旋DNA分子普遍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