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8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6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根据莲(Nelumbo nucifera)生物学特性,既可用藕作种进行无性繁殖,也可用种子播种进行有性繁殖。藕莲在我国有数千年的栽培历史,但素以无性系栽培。尚未见到有性繁殖栽培的报道。作者自1980年起进行了有性繁殖栽培试验。1982-1984年先后在武汉市、河南省封丘县、进行大田小区栽培试验,并列入湖北省科委农林牧副渔综合基点县推广研究项目,在广济县试验推广,已获成功。  相似文献   
92.
绿肥还田是主要的农田有机培肥措施之一,外源氮素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绿肥腐解的重要因子。本研究设置土壤含水量(15%、30%、45%)和施氮量(0、60、120 mg·kg~(-1))两因素三水平的室内培养试验,分析了土壤含水量和施氮量对红壤区黑麦草还田过程中的腐解和氮素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含水量条件下,氮肥的增加没有促进黑麦草的腐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黑麦草还田7~21 d时的腐解速率;相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有利于促进黑麦草的腐解率;相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施氮抑制了黑麦草还田7~13 d时的氮素释放率;相同施氮水平下,土壤含水量的增加促进了黑麦草还田过程中的氮素释放率;黑麦草还田57~91 d时,增加土壤含水量能提高黑麦草氮素释放率,且不施氮较施氮条件下的效果更明显;91 d时,含水量45%和施氮量60 mg·kg~(-1)处理的黑麦草还田腐解率最大,达到0.889,含水量45%和施氮量120 mg·kg~(-1)处理的氮素释放率最高,达到0.88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对黑麦草腐解率和氮素释放率均存在显著影响。综合来看,红壤区黑麦草还田初期需施加一定量的氮素(60 mg·kg~(-1))和保持合理的土壤含水量(30%),以抑制黑麦草还田前期的腐解;还田后期提高土壤含水量(45%),加快黑麦草后期的腐解和氮素释放,促进下茬作物氮素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93.
兔胃肠道中双歧杆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兔体及其它某些哺乳动物的重要生理细菌,在微生态学上属于原籍菌群(autochthonous flora)。它是一属革兰氏阳性、无芽胞、无荚膜、无鞭毛、多形性厌氧杆菌。该菌对人、  相似文献   
94.
用箱法对我国东北稻田CH4和N2O排放进行观测研究表明,东北稻田的CH4排放通量比南方稻田小,平均日排放通量和生长季节排放总量分别为0.07和7.4g·m-2.稻田淹水期几乎没有N2O的净排放,但在非淹水期内却有大量N2O排放(平均通量59μgN2O·m-2·h-1).稻田养萍和施肥明显促进CH4和N2O排放。稻田CH4和N2O排放之间存在消长关系。制定稻田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措施时应充分注意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95.
试论我国沙漠地区植物区系的发生与形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对前人的“关于我国沙漠地区的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形成”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概括,井着重对我国沙漠地区起主导作用的古地中海、中亚及蒙古区系成分中有影响的植物属种及其迁移途径进行了分析。我国沙区大部在老第三纪已形成了亚热带旱生植物。但由于地域辽阔,其形成既非统一的古老性,也不全年轻,而是因地而异。本文根据(1)地理位置、地形、受古地中海海浸海退、冰川的消长、高山的屏障作用、距海洋的远近以及印度板块的影响,(2)区系成分中的特有属种、寡种属,特征种、间断分布等,将我国沙区分为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阿拉善荒漠、东部草原区沙地五片,并讨论了其区系成分的来源及形成时期。准噶尔植物区系在第四纪形成,中亚成分占主导作用。塔里木盆地植物区系在老第三纪就已发生,第三纪形成,第四纪有新发展。柴达木盆地在新第三纪上新世已形成温带荒漠,第四纪有新发展。阿拉善荒漠植物区系在第三纪已形成,第四纪也有新发展。东部草原区沙地第四纪在几个中心同时发生,其成分包括蒙古、亚洲中部、东亚、华北等区系。  相似文献   
96.
云南西双版纳兰科植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云南西双版式纳是我国兰科植物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经多年的野外考察和采集整理后,迄今计有96属335种和2个变种,有2个属为全国新记录,190种为西双版纳的新记录,其中50个种是全国新记录,21种为本区特有种,该地区的兰科种属类群远超过海南省而相当于台湾省。  相似文献   
97.
糖基转移酶和去糖基化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糖基化工程中,通过酶法对蛋白质进行糖基化修饰和对天然糖蛋白去糖基化是研究糖蛋白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所纯化的主要的糖基化转移酶和去糖基化酶的性质和应用。  相似文献   
98.
99.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近年来,在工业化、城镇化迅速推进和人口急剧增长的同时,珠三角城市群正面临严重的现代城市生态问题。生态安全问题已成为珠三角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制约瓶颈,对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安全保障技术"项目将围绕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这一科技需求,对珠三角城市群复合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研究。项目将针对内部互动复杂、空间组织紧凑、经济关联密切的城市群复合生态系统,开展城市群生态基底核算与健康诊断、城市群代谢模拟与生态风险预测预警技术、城市群生态安全格局网络设计及生态安全保障技术、城市群生态景观重建与生态空间修复技术、濒海城市群受损生境修复与生态安全保障技术以及城市群生态安全调控技术集成及协同监管平台构建与示范等六方面的研究。项目将为珠三角城市群生态问题的识别、评估与调控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方法体系及技术示范,由之将为保障该城市群的生态安全提供科学支持,并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00.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赵其国  黄国勤  马艳芹 《生态学报》2016,36(19):6328-6335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它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结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但目前全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虽然当前环境状况在局部改善,但总体在恶化,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在加剧,环境污染在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带来的危害也日趋明显,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生态文明是一种重视生态环境、重视环境保护的意识、价值观和文化,这意味着要解决当前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必要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及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等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了可行性。因此,需要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