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大治之年,五业兴旺,渔业战线也是捷报频传。看!大江南北,辽阔的养殖水面,碧波荡漾,水深鱼肥,渔民们怀着丰收的喜悦,把一船船肥美的鲜鱼运在各地,送到千家万户……。  相似文献   
52.
电生理研究结果显示,在衰老过程中猫的视皮层神经元对视觉刺激的反应性出现显著的功能衰退,是否这种功能性衰退伴随胶质细胞活动的改变尚无直接的实验证据。以前期电生理实验猫为材料,用免疫形态学方法比较青年猫和老年猫初级视皮层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动状况。利用Nissl染色显示猫初级视皮层组织结构,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显示GFAP免疫阳性(GFAP-IR)星形胶质细胞。光镜下观察、拍照,对GFAP-IR细胞计数并换算成密度,测量GFAP-IR直径取平均值。老年猫初级视皮层灰质各层及白质内的GFAP-IR细胞密度比青年猫的显著升高(p〈0.001)。与青年猫相比,老年猫视皮层灰质和白质中GFAP-IR细胞的平均直径均比青年猫的显著增大(p〈0.0001),且老年猫视皮层内GFAP阳性免疫反应较青年猫的明显增强。老年猫初级视皮层神经元功能衰退伴随着星形胶质细胞活动的增强,胶质细胞活动增强有助于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因而可能对衰老过程中神经元的功能衰退起补偿作用。  相似文献   
53.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广泛分布于我国淡水水域的外来入侵物种,对其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有助于了解种群扩散过程。本文测定了淮河流域自然水体中9个地理种群共151个野生克氏原螯虾线粒体COⅠ序列,获得624 bp的有效基因片段,共定义了25个单倍型。AMOVA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的克氏原螯虾种群内的变异占主导地位,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均为中等水平,各地理种群间平均遗传差异较小(Fst=0.078),遗传差异不显著。系统发生树并没有按地理位置形成对应族群,表明克氏原螯虾各地理种群间存在明显的基因流,各地理种群间没有形成明显的种群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54.
墨龙与红鲫的视网膜和视盖解剖结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龙是一种由红鲫进化来的龙睛种金鱼(Carassius auratus)。随机取体长10—12 cm, 重约35 g的墨龙和红鲫各4尾, 解剖取出整个眼球及脑, 并常规石蜡切片, 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墨龙和红鲫的视网膜、视盖系统的显微结构变化并比较各层厚度, 发现与红鲫相比, 墨龙视网膜的总厚度下降29.9%, 其中外网状层厚度增加2.5%、内网状层厚度增加11.8%; 而内核层厚度下降21.6%、外核层厚度降低35.6%, 神经节细胞层、杆锥层也变薄, 且后两者分层不规则; 墨龙视盖壁整体厚度增加28.9%, 其中除围脑室层厚度减少22.6%外, 中央纤维层厚度增加12.8%, 中央细胞层厚度增加30.6%, 表面纤维层厚度增加21.9%, 且纤维远较红鲫密集, 视神经层厚度增加91.7%, 边缘层厚度增加35.6%。结果表明长期的人工选择不但改变了墨龙的外形, 而且使其中枢神经组织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并推测墨龙的眼球直径及视网膜面积较大, 从而导致自视网膜传入视盖的纤维增多, 是视网膜和视盖中的传递神经冲动的神经元、神经纤维所在层段增厚的主要原因; 同时墨龙视网膜中色素上皮层向杆锥层交错对插, 富含神经元的视网膜外核层、内核层以及视盖中的围脑室层厚度也降低, 可以减少因视网膜面积大而造成的强光伤害; 此外由于墨龙的围脑室层厚度降低, 导致其游动及平衡能力较红鲫差。  相似文献   
55.
基于改进的Logistic-CA模型,以天津市滨海地区为例,在历史外推、内生发展、外生发展3种情景中,模拟预测2011—2020年城市扩展影响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演化规律特征.结果表明:3种情境下,研究区最终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量大体相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最低的1级功能区空间格局基本一致,但3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演化过程差异较大;低等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区呈组团状以十字型生长,十字型的中心片区位于塘沽城区,最终形成海河轴与沿海带的十字型片区.  相似文献   
56.
57.
该文利用FITC对沙蚕蛋白酶(NAP)进行荧光标记,并通过薄层色谱法、红外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及荧光光谱法对标记物进行表征,紫外分光光度法计算标记度。通过测定NAP与FITCNAP的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来比较NAP在标记前后的活性,同时应用MTT法考察NAP标记前后对NCI-H1299细胞毒性的影响。流式细胞术研究NCI-H1299细胞摄取FITC-NAP的机制,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NCI-H1299细胞对FITC-NAP的摄取。结果表明,每分子标记物约含1.78分子FITC,其最佳荧光激发波长为490 nm、发射波长为515 nm;荧光标记后NAP的活性未受到显著影响; NCI-H1299细胞对FITC-NAP的摄取与药物浓度、作用时间呈正相关;氧化苯砷组的荧光强度低于FITC-NAP组且有极显著差异(P0.01),因此NAP的摄取机制为内吞。进一步研究发现, NCI-H1299细胞摄取NAP受到网格蛋白依赖性内吞和小窝/脂筏蛋白介导的内吞共同作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更多的细胞摄入FITC-NAP,且主要分布在细胞膜及细胞质中,细胞核中未见分布。  相似文献   
58.
苗白鸽  杨大荣  彭艳琼 《昆虫知识》2012,49(5):1255-1262
在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地区,一种还未被描述属和种的瘿蚊寄生于垂叶榕果内的雌花子房里,并膨大形成虫瘿,靠取食花胚组织完成发育.通过2010年定时定点的系统观察和研究瘿蚊的发生规律,结果发现:该种瘿蚊在垂叶榕上发生频率较高,抽样的18批果有17批被瘿蚊寄生,其中有13批果的寄生比率超过了60%,部分甚至达到100%.瘿蚊寄生雌花的平均比率不超过6%,平均每个榕果内有瘿蚊1~40只不等.瘿蚊寄生不仅降低了垂叶榕的种子数,还致命性地影响着传粉榕小蜂的繁殖.在对瘿蚊的羽化、交配行为及其成虫的活动规律观察中,结果显示:寄生在一个榕果里瘿蚊需要5~7d才能羽化完,其羽化高峰期出现在第2~3天;一天内羽化的高峰出现在上午8:00-10:00及晚上20:00-0:00;而羽化后瘿蚊活动高峰期出现在上午8:00-11:00.雄蚊会帮助雌蚊离开榕果并优先获得交配权,雌蚊交配后飞离繁殖自身的榕树,去寻找适合产卵的榕果繁殖后代,雄蚊不离开羽化树,而死在繁殖自身的榕树附近.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瘿蚊的防治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9.
罗协  娄娅  崔菁苗  董锦艳 《菌物学报》2016,35(7):822-832
从三峡库区消落带3种常见野生植物的15个根际土壤样本中共分离鉴定出24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包括球囊霉属Glomus 15种、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 3种、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 2种和多样孢霉属Diversispora、内养囊霉属Entro phospora、巨孢囊霉属Gigaspora及类球囊霉属Paraglomus各1种。其中地表多样孢囊霉D. epigaea 和伯氏类球囊霉P. pernambucanum是我国的新记录种。研究发现这3种植物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优势属为球囊霉属,优势种为地球囊霉G. geosporum、单孢球囊霉G. monosporum、地表球囊霉G. versiforme、副冠球囊霉G. coronatum 和黄孢球囊霉G. flavisporum。研究还发现在这3种植物根际土壤中丛枝菌根真菌的孢子密度平均为839±170个/100g土,物种丰富度在14-22种之间,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分别在1.97-2.21、0.409-0.479之间波动。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是一个AMF多样性研究的资源库。  相似文献   
60.
视觉信号识别训练可改变视觉通路神经元的可塑性, 其神经机制尚不清楚。已有少数研究显示, 动物(猴) 长时间进行特定方位的光栅识别学习后, 视皮层部分神经元对视觉刺激的反应表现出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敏感性变化。这种敏感性变化是否亦存在于皮层下结构尚无报道。本实验训练两只成年猫分别进行水平和垂直方位的条形静止正弦光栅的识别以获得食物奖赏, 两只猫的行为识别能力逐渐提高, 4 个多月后识别的正确率达85%以上, 用与训练方位垂直的正弦光栅检测发现, 识别正确率明显下降。细胞外记录外膝体背核(Dorsal lat eral geniculate nucleus, dLGN) 神经元对不同方位正弦光栅刺激的反应显示, 与正常猫相比, 训练猫外膝体细胞的最优方位并未向着训练方位发生明显改变, 对于感受野位于中央区15度视角以内的细胞来说, 其方位选择性强度以及在训练方位的发放强度与正常猫无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表明, 猫对特定方位的光栅识别学习不改变外膝体神经元的方位敏感性, 其行为上方位识别特异性的提高可能与视皮层细胞的方位编码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