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71.
旧石器时代考古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星 《化石》2002,(4):2-4,7
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第一阶段。它起始于人类诞生之日 ,终止于距今1万年左右 ,占人类历史的99 9%以上 ,涵盖地质历史中的上新世晚期和整个更新世。如果将人类的全部历史比喻为划分成24小时的一天 ,那么我们祖先在距今400多万年前直立地走出非洲丛林的那一刻是这一天的开始。从那时起人类艰难而顽强地进化和发展 ,经三更 ,过黎明 ,到晌午 ,达黄昏 ,入深夜。当子夜的钟声即将敲响的一刹那 ,人类终于走出了漫长的旧石器时代 ,健步迈入了新石器时代的门槛 ,并向文明社会大踏步前进了。对这一历史阶段从事研究的主要学科是旧石器时代…  相似文献   
72.
以山药、日本薯蓣和黄独3种薯蓣属植物为材料,研究珠芽育苗中其茎叶生长与珠芽内的干物质、淀粉、可溶性糖、还原糖含量和淀粉酶活性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 3种薯蓣在茎蔓生长过程中珠芽内的干物质和淀粉含量均逐渐降低.山药和黄独的珠芽可溶性糖含量在茎蔓生长初期不断增加,随着茎蔓节数继续增加又逐渐降低,而还原糖含量在叶片展开前不断增加,叶片展开后又急剧降低;日本薯蓣珠芽的可溶性糖和还原性糖含量随着茎蔓节数增加逐渐上升,但保持相对较低水平.3种薯蓣珠芽内α-淀粉酶活性均强于β-淀粉酶,其在茎蔓和叶片生长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薯蓣珠芽内淀粉主要在α-淀粉酶作用下转化分解为还原糖和可溶性糖,从而为茎蔓和叶片生长提供能量,且还原糖含量与叶片生长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73.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4,33(3):237-253
本文从考古文化的角度论证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类演化的连续性。通过对石制品原料特点及开发利用方式、石器制作技术、石制品类型、形态与组合特点、区域文化传统演变等方面的分析,提出这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一脉相承,古人群生生不息、连续演化。通过对中国旧石器文化体系中勒瓦娄哇技术制品、具有阿舍利风格的组合和石叶技术产品这些具有"西方元素"特点的文化成分的辨识与分析,指出更新世期间该地区石器生产基本维持在奥杜威模式内,来自西方的文化因素间或出现过,但从来没有成为主流,更没有发生对土著文化的置换,说明这一地区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移民和人群更替事件;基因混合与文化交流可能发生过,但其过程是融合而非替代。秦岭诸遗址、北窑、大地湾、徐家城、乌兰木伦、织机洞、井水湾、黄龙洞等遗址的地层和测年数据表明东亚不存在距今10~4万年间的材料空白,人类演化的链条没有中断过。古气候和古生物信息也对末次冰期导致本土人群灭绝的论断提出否定。这些考古材料与信息对中国乃至东亚古人群连续演化及现代人类"连续进化附带杂交"的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论证和支持。"综合行为模式"等学说的提出强化了对本土人群生存能力的论述。对人类独特的行为特点与社会属性的观察和思考,也对本土人群与西方同类的隔离问题及不同地区人群长时期维持在同一物种内的可能性与动因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4.
周口店第一地点再次发掘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升遗址西剖面的保护状态与水平,同时也为东亚直立人演化方面某些焦点问题的研究与解决提供机遇与可能。2009-2010年,在西剖面最顶部堆积(即第三层)的野外发掘中共计出土大中型动物化石材料约800件。埋藏学研究表明,西剖面第三层中葛氏斑鹿(Cervus(Sika)grayi)等动物属种的骨骼富集并非古人类生存行为的结果;石制品以及古人类化石材料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结论。结合发掘过程中揭露出来的一系列洞穴坍塌事件的证据,我们初步认为,至少在第三层堆积形成时期,第一地点西剖面位置处的洞穴形态并不适合于古人类的栖居活动;葛氏斑鹿等骨骼材料则是当时在遗址附近活动的各种动物因意外因素陷落于其中而得以聚集的。  相似文献   
75.
老鸦洞遗址是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该遗址上世纪80年代被发现并发掘,出土大量石制品及动物碎骨。为进一步研究该遗址,明确遗址文化及年代性质,2013年7月至8月,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再次系统发掘,出土包括石制品、骨制品、古人类牙齿化石、动物化石、植物果核、碳屑在内的标本两千余件,其中,石制品在制作技术上显示了典型的小石片石器传统特征。另有未统计碎骨上万件。碳十四测年结果表明,这些出土物及遗迹记录了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37000-20000年,以及距今14000年古人类在老鸦洞内生存的历史,是毕节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最初阶段古人类生存栖息的证据。多个石制品及碳屑、灰烬富集的层位表明了古人类对该洞穴的长时间反复利用,以及末次冰期最盛期期间人类活动的消退现象。  相似文献   
76.
高星 《人类学学报》2017,36(1):131-140
对于方兴未艾的现代人类起源与演化问题的研究,目前主要在遗传学、古人类学和旧石器时代考古学三个领域内进行。学者们提出了"多地区进化说"、"连续进化附带杂交说"、"出自非洲说"、"融合说"等观点与假说,有的学说针锋相对,南辕北辙。究其原因,除了相关研究还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只是在局部问题与材料上做分析和解释,尚无法得出全面、能被普遍接受的结论外,由于不同学科存在研究对象、方法和思路的不同,学科间缺少了解、沟通与协作,出现一些学术语言和研究结论不被彼此理解和接受的情况,存在一定的误解与无谓的争论,影响了相互之间的借鉴、互动和成果的共享,进而妨碍了跨学科的整合研究并达成学术共识。其实,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可替代的优势,每个学科也有难以克服的弱点,在解决人类起源与演化这样重大的学术问题上,任何一个学科都不可能包打天下,独享其成。因而,开展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尤其是传统的古人类学、考古学与新兴的分子生物学之间的交叉与协作,明确彼此的关注点、需求和专长,凝练共同的学术问题和目标,整合现有的研究问题、资源与成果并向着共同的学术方向一道前行,是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并破译现代人起源这一重大命题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77.
采用质地剖面分析(TPA)和穿刺方法,测定3种不同口感质地的5个甜瓜材料(梗硬果肉的P10和3-6、脆酥果肉的417和20-5以及软果肉的Charentais)不同成熟时期果肉硬度、咀嚼性和黏着性以及脆性和平均硬度,评价甜瓜果肉的质地特性;采用组织切片法观察果肉组织细胞的显微结构,并通过Image-pro plus 6.0软件测定细胞大小参数(细胞面积、周长、长度及宽度)和形状参数(细胞纵横比及圆度),明确不同果肉质地类型甜瓜果实成熟过程中果肉细胞显微结构的变化特征,探讨甜瓜细胞形态参数与果肉质地的关系,为甜瓜品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1)梗硬果肉甜瓜(P10和3-6)的果肉细胞较小,排列紧密;脆酥果肉甜瓜(417和20-5)的细胞较大,排列较疏松;软果肉甜瓜(Charentais)的细胞最大,排列极不规则。(2)不同口感甜瓜果肉在成熟期的细胞面积和周长差异显著,与口感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在成熟过程中,甜瓜果肉细胞面积、周长和长度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大,而细胞纵横比和圆度总体表现为下降趋势,即细胞越来越圆。(3)甜瓜果肉的口感与质地及细胞大小参数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细胞大小与黏着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0.951*~0.983**),细胞面积与TPA硬度及脆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分别为-0.910*和-0.926*),长度和宽度与脆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分别为-0.884*和-0.894*);细胞形状参数中的圆度与黏着性具有显著相关性(0.936*)。研究表明,口感不同的甜瓜果肉具有显著不同的质地和细胞显微结构,且甜瓜果肉口感与其果肉质地及细胞大小密切相关,即细胞越小,甜瓜果肉质地越硬。  相似文献   
78.
79.
本文以原料产地距离衰减效应为视角,根据目前中国东北地区和韩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黑曜岩石制品的发现情况以及黑曜岩产源地研究成果,结合狩猎采集人群社交网络模型、民族学、考古学资料,对以长白山为核心的黑曜岩源产地对中韩两地的辐射影响作出了直接供应区(天池火山口为圆心辐射半径150~200 km)和接触区(距离天池火山口200 km以上)的划分。在此基础上对比研究两地的黑曜岩石制品,发现由于距离源头产地较远,韩国黑曜岩石制品的数量以及类型丰度均低于中国东北地区。而又由于原料的长距离损耗以及对于原料更加经济的开发利用,导致韩国典型遗址中黑曜岩细石核与完整石片的体积更小,原料缩减更甚。  相似文献   
80.
科学架桥梁友谊贯东西──记美国著名科学家奥尔森先生与杨钟健教授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仁的交往TX@高星科学架桥梁友谊贯东西记美国著名科学家奥尔森先生与杨钟健教授及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仁们的交往高星斯坦利J.奥尔森(StanleyJ.Olsen)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