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黑色素是黑木耳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在黑木耳的药理活性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提高黑木耳黑色素的提取得率,实验采用正交法和响应面法对纤维素酶-超声波协同提取黑木耳黑色素的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最优条件下提取的黑木耳黑色素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纤维素酶-超声波协同提取黑木耳黑色素的最优条件为:酶添加量12mg,酶解温度40℃,酶解pH 5.0,酶解时间120min,NaOH浓度1.27mol/L,料液比1:40,超声功率300W,超声时间52min,超声温度60℃。在最优条件下,黑木耳黑色素提取得率可达到10.48%,相比于实验设置的未添加纤维素酶的超声波组黑色素提取得率提高了12.93%。抗氧化结果表明,采用纤维素酶-超声波协同提取的黑色素相比于未加纤维素酶提取的黑色素清除ABTS、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能力更强。研究结果为黑木耳黑色素的高效提取及其产品的应用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2.
对41尾感病和22尾抗病兴国红鲤的308个有效克隆进行测序,获得171条不同的MHCⅡ类α基因编码序列,分属26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其中Cyca-DXA24—Cyca-DXA36为新发现的13个等位基因。MHCⅡ类α基因片段的长度为624 bp,包括第1—4个外显子,分别编码信号肽、α1和α2结构域及连接肽/跨膜区。α1结构域的变异明显大于α2结构域,表现在α1结构域中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位点比例(55.16%和79.76%)明显高于α2结构域的变异位点比例(45.96%和68.42%)。α1结构域的PBR区的非同义碱基替换率(dN)与同义碱基替换率(dS)的比值ω(ω=dN/dS)为5.742,远远高于非抗原结合位点(non-PBR)及α2结构域的0.755、0.592,揭示兴国红鲤MHCⅡ类α基因的α1结构域在进化过程中受到正向选择作用。等位基因Cyca-DXA24(P0.01)与兴国红鲤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抗性相关,等位基因Cyca-DXA3(P0.05)、Cyca-DXA4(P0.01)、Cyca-DXA6(P0.05)、Cyca-DXA33(P0.05)与兴国红鲤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易感性相关。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MHCⅡ类α基因在健康兴国红鲤的肾、肝、鳃等10个组织均能普遍表达。人工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肾、肝、脾3个组织中的MHCⅡ类α基因的表达量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表明MHCⅡ类α分子在兴国红鲤的免疫反应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3.
改变凋落物输入对杉木人工林土壤呼吸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2007年1月至12月, 在长沙天际岭国家森林公园, 通过改变杉木林凋落物输入, 研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群落去除凋落物、加倍凋落物土壤呼吸速率及5 cm土壤温、湿度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去除和加倍凋落物对土壤温度和湿度产生的差异不显著(p>0.05), 对土壤呼吸全年产生的差异接近显著(Marginal significant)(p=0.058)。按植物生长期分别分析, 去除和加倍凋落物对土壤呼吸产生的差异, 在生长旺盛期差异显著(p=0.003), 在生长非旺盛期差异性不显著(p=0.098)。去除凋落物年均土壤呼吸速率为159.2 mg CO2·m-2·h-1, 比对照处理土壤呼吸速率(180.9 mg CO2·m-2·h-1)低15.0%, 加倍凋落物的土壤呼吸为216.8 mg CO2·m-2·h-1, 比对照处理高17.0%。去除和加倍凋落物土壤呼吸季节动态趋势与5 cm深度土壤温度相似, 它们之间呈显著指数相关, 模拟方程分别为: y=27.33e0.087 2t(R2=0.853, p<0.001), y=37.25e0.088 8t(R2=0.896, p<0.001)。去除和加倍凋落物的Q10值分别为2.39和2.43, 均比对照2.26大。去除和加倍凋落物土壤呼吸与土壤湿度之间关系不显著(p>0.05)。这一结果使我们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到改变凋落物输入对土壤呼吸的影响, 证明凋落物是影响土壤CO2通量的重要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54.
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 ,细胞移植作为终末期肝病的辅助治疗方法 ,移植的细胞必须满足在受体肝脏中存活、增殖并可分化为成熟肝细胞两个重要条件 ,但目前应用的肝细胞来源有限 ,其功能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等问题限制了这一治疗策略的广泛开展。作为具有发育全能性和无限增殖能力的细胞 ,胚胎干细胞向肝细胞的分化研究近年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寻找合适、高效的分化诱导方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胚胎干细胞向肝细胞的分化研究既可以为临床细胞替代治疗提供合适的细胞来源 ,也可以在药物评估和肝脏发育分化基础研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概括肝脏和拟胚体分化发育的分子机制 ,对体外胚胎干细胞向肝细胞分化的几种诱导体系作了介绍 ,并对分化肝细胞的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5.
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随林龄变化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弄清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不同林龄的养分循环特征, 为人工林丰产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利用湖南会同杉木林25年的定位连续测定数据, 根据杉木生长规律和养分吸收动态对杉木林不同林龄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对于同一林龄的杉木, 器官养分浓度大小依次为叶>枝>皮>根>干。林龄小于12年的, 杉木养分浓度随林龄增加而增高; 林龄大于12年的, 杉木养分浓度随林龄增加而降低。养分年均吸收量随林龄增长的变化曲线为双波峰。养分归还量随着林龄的增加逐渐增加。同一林龄, 各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都是磷(P) >钾(K) >氮(N) >镁(Mg) >钙(Ca)。林分郁闭后, 各营养元素的利用效率随着林木生长而增大。同一林龄, Ca、Mg的循环强度大于N、P, 各营养元素循环强度随林龄增长的变化曲线都为抛物线。同一林龄, N、P、K被杉木利用的时间比Ca、Mg长, 各元素被杉木利用的时间随着杉木生长的进行而缩短。研究显示: 不同林龄的养分吸收量除受生产量控制外, 还受这个林龄和前一个林龄杉木体内养分浓度的差异制约; 杉木体内养分再分配及贮备机制、杉木生长规律和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的利用效率等共同调节控制着养分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56.
BR—D96N光学薄膜的全息记录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R D96N是具有显著光致变色特性的细菌视紫红质 (BR)经过基因定点突变的产物 ,与野生BR相比 ,它的M态寿命延长到了 5min ,因而表现出明显的饱和吸收特性和较低的饱和吸收光强 (0 .4mW /cm2 )。BR D96N用于全息记录时形成的是动态光栅 ,其特征量为光强而非曝光能量。实验表明 ,当再现光较弱时 ,衍射效率最大的记录光强基本对应于样品的饱和吸收光强。当记录光强一定时 ,再现光对所记录光栅具有擦除作用 ,再现光较弱时具有较高衍射效率 (1.8% ) ,但并不能得到高衍射光强 ,若要得到高衍射光强 ,存在着最佳再现光强 (80 μW /cm2 )。实验证明了在BR D96N薄膜上可以实现全息图像记录。  相似文献   
57.
┌────────┬───┬─────┬───┐│国家名称 │覆盖率│国家名称 │覆盖率││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 │12。7 │印度尼西亚│63 ││日本 │68 │加拿大 │35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60 │美国 │32 ││ 共和国 │34 │法国 │2O ││苏联 │29 │英国 │ 7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0。001│几内亚 │ 4 ││埃及 │7l │沙特阿拉伯│ O。2││芬兰 │ │ │ │└────────┴───┴─────┴───┘*居世界第120位。世界一些国家的森林覆…  相似文献   
58.
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丹  项文化  方晰  樊纲惟  许玉庆  文丽  邹丽梅 《生态学报》2014,34(12):3452-3462
在1hm2(100 m×100 m)石栎(Lithocarpus glaber)-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常绿阔叶林内100个10 m×10 m小样方的中心位置,按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有机碳(C)和全氮(N)含量。基于区域化变量理论和地质统计软件(GS+Version 9)的空间分析功能,应用地统计学的半方差函数定量研究该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C和全N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该林地土壤有机C含量平均值为18.61 g/kg,变化范围为9.53—39.40 g/kg,全N含量平均值为1.63g/kg,变化范围为0.73—3.32 g/kg。土壤有机C半方差函数的理论模型符合球状模型,全N半方差函数的理论模型符合高斯模型。土壤有机C和全N的空间异质性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且空间自相关程度均为中等程度。分形维数反映了有机C和全N空间格局差异及尺度依赖特征,有机C分形维数较大,空间格局比全N略为复杂。采用Kriging插值方法,1hm2森林内土壤有机C和全N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条带状和斑块状的梯度变化。土壤有机C含量与海拔、凹凸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与林地凋落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N含量与海拔、凹凸度呈显著负相关,与林地凋落物量呈正相关,反映出土壤N的淋溶特性。  相似文献   
59.
为了解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研究了湘中丘陵区6种土地利用方式(石栎+青冈次生林、杉木人工林、毛竹林、苗圃、农用旱地、水田)土壤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其季节动态,分析了土壤DOC含量与土壤自然含水率、碳(C)、氮(N)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DOC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下降,秋季土层之间差异最小,土壤DOC分配比例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OC含量差异显著,与石栎+青冈次生林相比,毛竹林、杉木人工林、水田、农用旱地、苗圃依次下降了10%~12%、11%~12%、13%~19%、18%~25%和37%~42%,夏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差异最大。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DOC含量季节变化明显,均表现为:春、夏、冬季较高,秋季最低,秋季与春、夏、冬季之间差异显著;土壤DOC含量与土壤自然含水率、TOC、MBC、ROC、MOC、全N、水解N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见,土地利用方式显著影响土壤DOC含量及其空间分布,次生林转变为人工林或农用地后,土壤DOC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0.
一株拮抗立枯丝核菌的放线菌筛选、鉴定及生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峙实验,从采集自黄渤海海域的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中分离到一株内生放线菌SCF-18,并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分析。SCF-18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a)都具有拮抗作用,且对立枯丝核菌生长的拮抗效果最为明显,生长抑制率为89.78%。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CF-18发酵滤液可以抑制立枯丝核菌丝的生长,发酵液浓度越高,抑制力越强;当发酵液浓度达到50%时,对两种病原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9.78%和80.26%。菌株SCF-18生长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菌株SCF-18生长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值为7;放线菌SCF-18耐盐度可达5%。根据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放线菌SCF-18初步鉴定为淡紫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lavendulae)。本研究发现,SCF-18菌株是防治立枯丝核菌等病原菌的潜在优良生防菌株,具有潜在的开发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