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的珍稀物种,西氏贝蛔虫是危害大熊猫最为严重的一种肠道寄生性线虫。针对目前长期药物驱虫导致的大熊猫西氏贝蛔虫耐药及生态污染问题,苏力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晶体蛋白Cry5B因其特异的线虫杀灭活性,是一种理想的新型抗蛔虫病药物候选。本研究拟通过原核表达方式产生Bt YBT-1518重组Cry5B蛋白,并评价其对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的离体杀灭活性。结果表明,Bt YBT-1518 Cry5B由1 24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MW)为139.889 kDa,包含Endotoxin_N、δ-Endotoxin_C、Endotoxin_C、Endotoxin_C2、Cry1Ac_D5结构域,与Bt PS86Q3晶体蛋白关系最近。重组Cry5B蛋白在IPTG浓度为1.4 mmol/L时表达量最大,表达于菌体上清液。离体杀灭活性实验表明,重组Cry5B蛋白的大熊猫西氏贝蛔虫抑杀效果具有显著的剂量依赖性,对肠道L4期幼虫第3天的ED50值为14.5 μg/mL,第7天的ED50值为0.16 μg/mL;但对成虫更敏感,仅作用2 d便可显著下降虫体活性,直至死亡,证实重组Cry5B蛋白对大熊猫蛔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这些结果为后续论证Bt YBT-1518重组Cry5B蛋白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抗大熊猫西氏贝蛔虫病药物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2.
以东北黑土区玉米田为对象,利用田间原位小区试验,结合亮蓝染色示踪技术,研究不施肥(CK)、常量化肥(T1)、化肥减施秸秆还田(T2)、化肥减施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T3)条件下,土壤剖面的养分分布特征及其对施肥措施和秸秆还田的响应机理.结果 表明:与CK相比,各施肥处理均显著增加了玉米产量,但不同处理之间耕层土壤全量养分...  相似文献   
43.
模拟铅污染土壤中杂草的菌根形成及对铅的吸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13种杂草在模拟铅污染土壤中的菌根形成及对铅的吸收累积特点。结果表明铅污染对杂草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铅污染土壤中杂草的菌根侵染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无污染的土壤相比,苦荬菜(Ixerischinensis)、早熟禾(Poaannua)、黑麦草(Loliumperenne)、野燕麦(Avenafatua)、野豌豆(Viciacracca)、白车轴草(Trifoliumrepens)的菌根侵染率下降,而无芒稗(Echinochloacrusgallivar.mitis)、北美车前(Plantagovirginica)、鼠曲草(Gnaphaliumaffine)和酢浆草(Oxaliscorniculata)的菌根侵染率上升,鸡眼草(Kummerowiastriata)、升马唐(Digitariaciliaris)和婆婆纳(Veronicadidyma)无明显变化;土壤中的孢子数除了鸡眼草、野豌豆、白车轴草和酢浆草无显著差异外,其余物种在铅污染土壤中的孢子数量与对照相比明显下降。不同的杂草物种对土壤铅的吸收和积累存在明显差异,被杂草吸收的铅主要积累在杂草根系内,向杂草地上部转移的铅比率不高。  相似文献   
44.
施肥对设施菜地土壤磷累积及淋失潜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不同肥力设施菜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填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磷素累积及淋溶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淋溶时间的延长,磷素淋溶量增加,但累积淋溶量较少,说明本试验中磷素淋溶损失的风险较小,主要累积在土体内的不同土层中.试验结束时,土壤肥力和施肥处理均显著影响不同土层中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与低肥力土壤相比,中肥力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增幅为14.3%和12.2%,高肥力土壤增幅为33.3%和37.7%.有机肥化肥混施处理(M+NPK)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NPK)和有机肥(M)处理,增幅分别为5.7%和4.3%;M及M+NPK处理中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NPK处理,增幅分别为13.0%和3.1%.10~20 cm土层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最高,0~10和10~20 cm土层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
  相似文献   
45.
丛枝菌根在退化土壤恢复中的生态学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壤退化(包括土壤侵蚀、贫瘠化、盐碱化、沙化、酸化)不仅为全球所关注,而且是关系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全球1.3×108km2的总土地面积中,因人为原因引起的退化面积为2.0×107km2,这些退化土壤中,耕地近5×108ha,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3.  相似文献   
46.
丛枝菌根在退化土壤恢复中的生态学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方治国  陈欣 《生态学杂志》2002,21(2):61-63,F004
土壤退化 (包括土壤侵蚀、贫瘠化、盐碱化、沙化、酸化 )不仅为全球所关注 ,而且是关系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全球 1.3× 10 8km2 的总土地面积中 ,因人为原因引起的退化面积为 2 0×10 7km2 ,这些退化土壤中 ,耕地近 5× 10 8ha ,约占总耕地面积的 1/ 3。我国南方丘陵区土壤退化问题也突出 (水土流失面积 8 0× 10 7ha ,养分贫瘠化 1 9×10 7ha ,污染土壤 3 2× 10 6ha ,酸化土壤 3 2×10 6ha) ,因而探讨恢复和重建退化土壤的途径已成为该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5] 。菌根 (mycorrhiza)是土…  相似文献   
47.
农田土壤硝酸盐积累与淋失研究进展   总被引:95,自引:7,他引:88  
农田土壤硝酸盐淋失是导致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主要原因。影响农田土壤中硝酸盐积累的淋失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施肥、降水、灌溉、土壤性质以及耕种制度等,过量施用氮肥,不论是单独施用无机肥、有机肥还是有机、无机混施都能造成硝酸盐在土体中大量积累;耕作和种植制度均能影响硝酸盐在土体中的积累和迁移;降水和灌溉带来的下渗水流是累积在土壤中的硝酸盐向下迁移直至淋失的必要条件,也是运载工具,而土壤中的大孔隙则是下渗水流的主要通道,农田土壤硝酸盐的积累与淋失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模型是研究和预测硝酸盐淋失的理想工具,近年来发展很快,并且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48.
不同农作方式红壤坡耕地土壤氮素流失特征   总被引:41,自引:5,他引:36  
采用径流小区法研究了6种不同农作方式土壤N素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同顺坡农作方式相比,其它农作方式均有明显控制土壤N素流失的作用,水平草带、水平沟、等高耕种、休闲、等高土埂等农作方式分别减少土壤N素流失量43.46%、46.55%、71.36%、77.05%和87.92%,等高耕种、等高土埂、休闲等农作方式控制土壤N素流失优于水平沟和水平草带农作方式,坡耕地土壤N素的流失途径主要为径流流失,约占土壤N素流失量81.9%-93.4%,径流流失的N素中又以水溶态N素为主,约占径流流失N素的78%-87.6%,坡耕地土壤N素流失主要集中在5-8月份,占全年流失量的85%-100%。  相似文献   
49.
农药对农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0,自引:13,他引:37  
农药的大量使用,已造成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其中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尤为重要.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对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产生了严重影响,降低了生物多样性.从昆虫群落结构、土壤中无脊椎动物种群数量、微生物区系和植物群落等方面论述了农药对农业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农业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0.
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氮磷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1  
从红壤小流域坡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土壤氮、磷流失的特征,结果表明:恢复保护性植被的试验区3,由于其水土流失量最低,氮、磷流失量最小。侵蚀严重的试验区5,由于水土失量最大,磷的流失量最大,但其有效磷、水溶性磷及氮素流失量低于不注重水土资源保持经营利用的试验区1、注重水土保持措施的试验区2和试验区4。由于采用了水土保持综合农林措施,有效地减轻了水土流失,试验区2和试验区4的土壤氮、磷流失量明显小于试验区1土壤氮、磷流失量,红壤小流域不同利用方式中水土保持综合措施能有效地控制土壤养分流失。2000年不同试验区土壤氮、磷的流失主要集中于5、6及8月份,其流失量占全年氮、磷流失量的90%以上,这与当地的降雨季节性分配特征有关。土壤氮、磷的坡面流失方式为推移质流失和径流流失,磷的流失形态主要为泥砂结合态,约占总磷流失量的70%以上。除试验区3以外,其它试验区泥沙结合态氮素的流失量大于水溶态氮素流失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