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哮喘专病门诊在哮喘规范化治疗和管理中的重要性。方法:随机选取于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哮喘专病门诊就诊的患者,其中初诊患者84例,复诊患者96例,合计180例。由经过培训的医师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针对哮喘患者在疾病控制、管理和用药,以及对该病的认知程度等方面进行调查,比较初诊患者和复诊患者在哮喘的控制情况、管理情况、用药情况以及对哮喘的认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性,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哮喘控制方面,初诊和复诊患者在过去一年中的急诊就医比例(40.5%vs 21.9%)、住院比例(14.3%vs 10.4%)、需要使用急救药物比例(66.7%vs 29.2%),初诊患者均较复诊患者高,其中需要急诊就医和需要急救药物这两方面初诊与复诊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在住院比例两者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和复诊患者的哮喘控制测试评分分别为15.46±5.2,20.23±5.12(P0.01)。根据评分,初诊和复诊患者达到哮喘完全控制的比例为(5.4%vs 28.6%)、良好控制的比例为(14.3%vs 47.8%),未控制的比例为(80.3%vs 23.6%),复诊患者均明显高于初诊患者(P0.01)。2.哮喘管理方面,初诊和复诊患者在过去一年内测定过肺功能的比例为(20.2%vs 93.7%)、初诊患者无人使用峰流速仪,复诊患者的比例为17.8%,复诊患者均明显高于初诊患者,两者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1)。此外,复诊患者3月内至少一次随访的比例明显高于初诊患者,15.3%的初诊患者3月内前往呼吸科门诊至少就诊一次,而复诊患者则为64.2%(P0.05)。3.哮喘治疗方面,仅48.9%的初诊患者使用过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nhaled corticosteroids,ICS),而复诊患者中使用的比例高达91.7%(P0.01)。4.哮喘认知方面,认为哮喘是气道炎症性疾病,初诊与复诊比例(19%vs91.7%),ICS是长期控制药物初诊与复诊比例(38.1%vs 92.7%),两者相比有着显著性差异(P0.0001),在对哮喘疾病的认知方面复诊患者明显优于初诊患者。结论:复诊患者无论在哮喘的控制、管理和用药方面,还是对疾病的认知方面均明显优于初诊患者,这提示哮喘专病门诊的设立有利于对哮喘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有必要加强对呼吸科医师哮喘知识的再培训,推广哮喘专病门诊,同时有必要加强对哮喘患者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特异性三重PCR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同时检测副溶血性弧菌gyrase、tdh、trh基因的三重PCR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将已报道的这3种基因的引物加入一个PCR反应管中,对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进行优化,找到最佳引物比例和扩增条件。通过特异性验证、灵敏度验证以及方法间对比进行方法确认,其PCR产物使用全自动毛细管电泳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仅在91、269、485 bp处分别出现预期DNA扩增条带;纯培养条件下,扩增gyrase、tdh、trh的菌浓度检测限分别为6.6×101、6.6×102和6.6×101 CFU/mL;本底干扰物存在时,扩增gyrase、tdh、trh的菌浓度检测限分别为6.6×103、6.6×104和6.6×103 CFU/mL;模板DNA浓度检测限为1.36μg/L。检测进境海产品时,检测结果和FDA 2004标准结果一致,且更易辨认和判断。【结论】此检测方法的成功建立,为副溶血性弧菌及携带tdh和/或trh基因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准确、高效、便捷的分子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被动吸烟对呼吸道微生态的影响的机制,为预防吸烟对机体健康的损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模拟被动吸烟的方法,对健康Wistar大鼠进行大气污染,研究大鼠口咽部菌群污染前后的变化。结果被动吸烟前后大鼠口咽部的微生态菌群明显发生改变(P〈0.5)。吸烟前与吸烟后相比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检出率明显增高(P〈0.5),厌氧菌密度减少,随着被动吸烟时间的延长,细菌的密度呈上下波动,且厌氧菌菌群密度变化更为明显(P〈0.5)。结论被动吸烟对大鼠口咽部有破坏作用,导致菌群发生改变,致病菌增多,是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包括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收集2009年4月以前发表的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参考Cochrane干预性研究系统评价员手册,采用RevMan4.2分析数据.结果:6个关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评价,纳入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260例(试验组/对照组:132/128),纳入研究质量较低.对同质性好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等症状,改善肺功能,氧分压,疗效与口服泼尼松(龙)组相当.且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方式不良反应较少,表现为口腔炎及血糖高,其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口服泼尼松(龙)组,患者依从性较好.结论: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普遍较低,存在多种偏倚,影响了结果的可靠性.有必要开展设计严谨、管理规范的临床研究以进一步证实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高质量的疗效证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吸烟对人体呼吸道需氧菌群的影响.方法 采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鉴定健康吸烟者与非吸烟者,患下呼吸道感染与非吸烟者咽后壁分泌物菌群的变化.结果 患下呼吸道感染者较健康者细菌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患下呼吸道感染吸烟者细菌检出率较非吸烟者细菌检出率明显增加(P<0.05),健康吸烟者细菌检出率较非吸烟者明显增加(P<0.05).结论 吸烟可导致人体口咽部细菌增高致病菌增加以及细菌量的变化,导致呼吸道微生态失调.  相似文献   
16.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检测水胺硫磷在香蕉及其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水胺硫磷在香蕉中的原始沉积量及残留量与施药剂量密切相关,施用加倍剂量处理的原始沉积量为推荐剂量的148%。水胺硫磷在香蕉及土壤中的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关系,在香蕉中的相关系数︱r︱= 0.9465~0.9490(P<0.01),消解系数(︱k︱) = 0.1606±0.0035,半衰期(T1/2)为4.3~4.5 d,消解99%所需要时间(T0.99)为28.1~29.4 d;在土壤上︱r︱= 0.9552(P<0.01),︱k︱= 0.2107,T1/2为3.3 d、T0.99为21.9 d。距末次施药后58~65d,在香蕉最终产品及蕉园土壤均未检出水胺硫磷残留。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气相色谱法及田间示范试验方法,并根据GB2763-2005、日本及欧盟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MRL)要求,研究了敌敌畏、丙溴磷与丁草胺3种农药在菜用大豆上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敌敌畏的安全间隔期为3 d,在菜用大豆上进行合理使用最终产品质量是安全的;丙溴磷产品内销(参照甘蓝)的安全间隔期为18 d,出口日本及欧盟的安全间隔期为28 d,在菜用大豆生长中后期及后期使用不当易引起最终产品农残超标;在菜用大豆种植后当天,合理施用丁草胺,其最终产品质量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报道了一种改进的小麦转化方法——超声波辅助的农杆菌转化法。发芽的小麦种子经超声波处理20min后再经农杆菌浸染,浸染后的种子按正常播种和栽培管理至结实,对收获的成熟种子进行卡那霉素抗性筛选。结果表明,受试的4个小麦品种均得到抗性后代,PCR扩增结果证明这些抗性植株是转化植株。GUS染色结果表明不经超声波处理的种子几乎看不到转化的细胞,但经过超声波处理的种子,幼苗基部的细胞转化成功。研究表明,利用超声波辅助的农杆菌转化方法转化小麦能产生可遗传的后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吸烟对人体内的呼吸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采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鉴定健康吸烟者与非吸烟者,患下呼吸道感染吸烟与非吸烟者咽后壁分泌物的细菌密度、细菌数量及种类的改变。结果在健康吸烟者与患有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呼吸道中,厌氧菌明显升高,其中以韦荣菌和消化链球菌为主。结论吸烟可使人体的呼吸道微生态中细菌密度,细菌数量及种类的改变,易患呼吸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20.
植物抗旱耐盐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许多与植物抗旱耐盐相关基因被克隆和分析,同时通过转基因技术将这些基因转到植物中异源表达,能显著提高转基因植物的抗旱耐盐能力。这些基因主要包括渗透调节基因、蛋白类基因(如信号传导中的蛋白激酶基因)及转录因子等。在逆境条件下,渗透调节基因通过合成脯氨酸、甜菜碱、糖类和多胺类等渗透调节物质维持植物中的渗透平衡;蛋白激酶基因产物是细胞信号传导中的组分,这些基因能促进植物对干旱失水反应和逆境信号的传递,启动抗逆基因的表达;转录因子通过与相关基因的特异性结合来调控其表达,进而产生相关调控蛋白等物质增强植物在逆境中的生存能力。本文主要综述了这三类抗逆基因的研究现状及其生物学机理,讨论并分析这些基因在应用中尚待解决的问题,为发掘更多的抗逆性的基因资源和进一步开展分子育种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