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选择西梅('法兰西')适宜授粉品种,该研究以'法兰西'西梅品种为母本,'斯泰勒'和'女神'等2个授粉品种为父本进行人工授粉,研究不同品种授粉对'法兰西'西梅坐果率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授粉品种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授粉品种对'法兰西'坐果率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其中'女神'授粉'法兰西'品种的坐果率最高;果实的果仁纵径、果核纵径、单核重、单果重、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含量,不同授粉品种之间差异较大,果仁横径、单仁重、单核重、果柄、离核、果皮颜色、风味、可溶性固形物、硬度、总酸差异较小.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了5个主成分,其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90.694%,可以解释绝大部的原始信息.主成分分析得出不同授粉品种果实品质评价方法表达式为F=6.088F1+3.964F2+2.406F3+1.666F4+1.294F5.通过该模型计算出不同授粉品种综合得分,并排序.不同授粉品种综合得分为-1.263~1.260之间,综合得分排序为'女神'>'斯泰勒'>自然授粉.综合比较发现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女神'来作授粉树效果较好.该研究结果为西梅('法兰西')授粉树优化配置果实品质提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2.
喀什霸王(Zygophyllum kaschgaricum)是生长于中国新疆南部荒漠环境的稀有种及二级保护植物。当前, 该物种在自然种群中呈分散式及片段化分布, 且种群密度低, 种群老龄化较严重。因此, 为了了解该物种种子萌发特性及其对荒漠环境的响应, 该文采用室内控制实验方法, 对该物种的自然坐果率、结籽率、种子吸水特性、种子休眠和萌发特性及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喀什霸王在自然种群中的坐果率及结籽率较低, 且种子的败育率较高。不同干藏时间种子的吸水速率间存在显著差异; 随着干藏时间的延长, 种子的吸水率逐步增强。刚成熟的种子在不同温度及光周期下均可萌发; 其中高温(10/20 ℃, 20/30 ℃)及黑暗条件下的萌发率比低温(10/5 ℃, 5/2 ℃)及光照条件下的萌发率高。不同干藏时间的种子在不同浓度赤霉素(GA3)下的萌发率均较高; 但低温储藏时间对该物种种子的打破休眠及萌发率没有促进作用。以上结果说明该物种存在非深度生理休眠; 而干藏时间、高温且黑暗及高浓度(50 mmoloL -1) GA3是打破休眠及促进种子萌发的最合适条件。高温条件下的干旱胁迫对喀什霸王种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 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决定种子的萌发率。总之, 喀什霸王种子在物候上表现出的春秋季萌动及非深度生理休眠以提高幼苗存活力及保障种群稳定性, 是一种对新疆南部干旱及高温胁迫荒漠环境的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23.
目的观察新疆传统发酵乳品中分离的14种菌株的生长特点及产酸能力,筛选出具有较强耐胆盐能力,并能在人工胃肠液中存活的菌株。方法对10株乳酸菌和4株酵母菌进行生长曲线、pH、耐胆盐能力和耐人工胃肠液检测。结果 10株乳酸菌和4株酵母菌具有良好的生长曲线和产酸能力;马乳酒样乳杆菌具有较强的耐胆盐能力;希氏乳杆菌、马乳酒样乳杆菌、乙醇假丝酵母和东方伊萨酵母具有较强的耐人工胃液能力;乳酸乳球菌、哈尔滨乳杆菌、瑞士乳杆菌、马乳酒样乳杆菌、乙醇假丝酵母和东方伊萨酵母具有较强的耐人工肠液能力。结论 10株乳酸菌和4株酵母菌具有优良的益生特性,有望成为益生菌制剂的备用菌株。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并比较维吾尔族与汉族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Ig E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分别测定100例汉族及100例维族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缓解期血清中IL-6、TNF-α及Ig E水平,并以20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结果维族与汉族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血清中IL-6、TNF-α及Ig E水平均高于哮喘缓解期及对照组,缓解期3项指标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对照组及哮喘缓解期、急性发作期IL-6水平均高于汉族,哮喘急性发作期与缓解期TNF-α低于汉族,急性发作期Ig E水平高于汉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族及汉族支气管哮喘患儿不同时期血清中IL-6、TNF-α及Ig E水平存在差异,掌握其变化规律对指导两民族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诊断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5.
分析2008~2017年新疆维吾尔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对2008~2017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手足口病例和新疆手足口病网络实验室数据的进行分析。2008~2017年新疆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68 820例,重症107例,死亡10例,年均发病率为31.33/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乌鲁木齐市、伊犁州、昌吉州和塔城地区,占总病例数68.26%;5月~7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以1岁~4岁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4.46%,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分别占51.52%和40.34%;对12 345例手足口病例标本进行核酸检测,阳性8 872例,阳性率71.87%,普通病例中肠道病毒71型(EV-A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l6)和其他肠道病毒分别占33.01%、40.33%和26.65%,重症和死亡病例的病原型别均以EV-A71为主,分别占91.03%和100%。新疆1岁~4岁的儿童为手足口病主要发病人群,不同地区发病水平不同,手足口病病原谱呈现EV-A71、CV-A16和其他EV交替流行态势。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FGF-23、BN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明确为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CRRT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血浆脑钠肽(BNP)及一氧化氮(NO)水平,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收缩末径(LVESD)、心排血量(CO)及左心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FGF-23及BNP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NO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LVESV及LVESD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CO及LVEF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可有效提高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血清FGF-23及BNP水平,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7.
半世纪以来,物种概念的定义备受关注,不同研究方向的生物学家提出24种不同或至少有分歧的物种概念,根据其不同的物种概念,物种的界定和物种的数量会出现很大的差异。人们普遍认同:物种是进化分离的微居群谱系,但把谱系分离过程中获得的特征如生殖隔离、可鉴定性、单系统发生等视为鉴定物种次级特征却有不同的声音。该文提出统一的物种概念,把谱系进化分离作为物种界定的唯一而又必要的特征,把谱系分离过程中获得的次级特征作为界定谱系分离的证据。鉴于此,物种概念间的分歧就会化解。其一,物种概念化与物种界定明显分开,不再混淆;其二,谱系的次级特征只与物种界定有关,在某种程度上为谱系分离提供证据;第三,若能把合理解释的任何一个特征作为某物种客观存在的证据,这样更多的特征更能确定谱系分离;最后最重要的是,统一物种概念使我们解放思想,扬弃传统的物种界定标准,探求物种界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RNA结合蛋白(RNA binding protein,RBP)与多种类型的非编码RNAs(noncoding RNA,ncRNAs)具有互相调节的关系,且调节机制形式多样。一方面,RBP可以调节ncRNA的生物合成、稳定性和功能;另一方面,ncRNA也可以影响RBP的功能和结构。同时,RBP和ncRNA的相互作用还在其他靶基因的调节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参与众多的生物过程,如组织发育、代谢性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抗病毒免疫和各种癌症等。该文就RBP与常见类型的ncRNAs,包括miRNA、lncRNA、circRNA的相互作用方式和调节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9.
补充限制基于生态位理论, 从种子萌发、幼苗存活和生长、繁殖体扩散等生活史阶段的种群统计特征及环境因素(土壤水分、养分、凋落物等)着手, 探讨种群的更新问题。种源限制和微生境限制是补充限制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 但是哪个更为重要并没有统一的结论。种源限制与种子生产、土壤种子库和地下芽库中的繁殖体数量不足有关。其中, 气候的年际波动、土壤种子库寿命和动物的捕食都会影响种子生产在种群更新中的作用; 土壤种子库常被视为种群更新的保险库, 与地上种子雨共同促进种群更新, 但是, 如果土壤里种子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休眠率, 将会降低种子库的作用; 地下芽库及其产生的无性分株对于种群更新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干扰后种群更强的恢复能力上。扩散限制是种群更新中的普遍现象, 与种子产量、散布能力、传播媒介、幼苗密度等因素有关。微生境限制主要表现为水分、养分、凋落物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竞争、捕食等生物因素对种子的活力、萌发性、幼苗的存活力、物质分配等过程的影响, 其重要性随着植物生活史阶段而发生变化。未来需要进行综合的、长期的实验, 并应着重加强种源限制及相关生态过程的进化与生态相结合的机理性研究, 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种群更新问题, 建立更为综合、系统的种群更新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0.
异型花柱是受遗传控制的花柱多态现象, 被达尔文认为是植物通过在传粉者体表不同部位滞落花粉以促进型间花粉准确传递的一种适应。该现象虽已受到广泛关注, 但在一些花型变异较大且不稳定的传粉系统中, 不同传粉者对各花型繁殖所产生的影响仍知之甚少。该研究以分布于新疆天山南坡的一个有同长花柱共存的异型花柱植物喀什补血草(Limonium kaschgaricum)种群为研究对象, 对其花型构成及频率、传粉者及花粉转移效率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1)种群中除了存在雌/雄蕊长度交互对应的长(L)/短(S)花柱型花外, 还有雌/雄蕊同长的花(H型), 且各花型花的花冠口直径、花冠筒长及花粉量等参数间无差异, 但花粉纹饰和柱头乳突细胞形态具二型性。其中, H型花的花粉和柱头形态与L型花(或S型花)的一致。2)花型内和自花授粉均不亲和; 型间授粉时, 花粉和柱头形态不同的花型间亲和, 反之不亲和。3)种群内存在长/短吻两类传粉昆虫。在以短吻传粉者为主的盛花初、中期, L和H型花柱头上的异型花粉数均显著高于S型花的, 且L和S型花高位性器官间的异型花粉传递效率高于低位性器官间的; 而在以长吻传粉者为主的盛花后期, L和S型花的柱头间异型花粉数无显著差异, 且高/低位性器官间具有相同的异型花粉转移效率; 与传粉者出现时期相对应的、在花期不同阶段开放花的结实率也明显不同。4)长/短吻昆虫具明显不同的传粉功能, 短吻昆虫只能对L和H型花进行有效传粉, 且访花频率和型间花粉转移效率较低, 为低效传粉者; 而长吻昆虫对各花型均能有效传粉, 具高的访花频率和型间花粉转移效率, 为高效传粉者。因为长吻昆虫的阶段性出现所形成的不稳定传粉系统, 使低效的短吻昆虫可能会成为种群中花型变异的驱动力, 并使S型花受到更大的选择压力。H型花克服了柱头缩入的弊端, 可能会成为不稳定传粉系统下的一个替代花型而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