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81.
研究认为中国侧棘斑蚜属Tuberculatus Mordvilko,1894蚜虫有7个亚属,刺棘斑蚜亚属Acanthocallis Matsumura 1917,东方棘斑蚜亚属Orientuberculoides Hille Ris Lambers,1974,针棘斑蚜亚属Acanthotuberculatus Quednau,1999,阿棘斑蚜亚属Arakawana Matsumura ,1917,日本棘斑蚜亚属Nippocallis Matsumura,1917,中日棘斑蚜亚属Nippotuberculatus Quednan,1999和肖棘斑蚜亚属Tuberculoides van der Goot,1915。给出分亚属检索素,并记述5个中国新纪录亚属和一个新纪录种环肖棘斑蚜Tuberculatus(Tuhberculoides)annulatus(Hartig 1841),研究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82.
作者在整理福建省蚜虫标本时,发现瘿绵蚜科中国1新纪录属和3新种。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馆。  相似文献   
83.
拟爪绵蚜新属及三新种记述 (同翅目:蚜总科:瘿绵蚜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记述了瘿绵蚜科一新属拟爪绵蚜属SiciunguisZhangetQiaogen.nov.和这个属的二个新种,即十绵蚜S.decimaZhangetQiao,sp.nov.,九绵蚜S.novenaZhangetHu,sp.nov.,另外还记述了爪绵蚜属AphidounguisTakahashi,1963一个新种,苹果根爪绵蚜A.pomiradicolaZhangetHu,sp.nov.,模式标本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拟爪绵蚜新属SiciunguisZhangetQiaogen.nov.模式种:十绵蚜SiciunguisdecimaZhangetQiao,sp.nov.本新属与爪绵蚜属AphidounguisTakahashi,1963和绵蚜属EriosomaLeach,1818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不同在于:有翅孤雌蚜腹管位于腹部背片Ⅵ,隆起,周围有毛环绕(前者:位于背片Ⅵ,不隆起,无毛环绕;后者:位于背片Ⅴ,隆起,有毛环绕);触角稍长,至少为体长0.35,具有线形次生感觉圈;后者:稍长,至少为体长0.40,具有环形次生感觉圈)。十绵蚜SiciunguisdecimaZhangetQiao,sp.nov  相似文献   
84.
比较不同佐剂配伍的效果,探讨常规剂量(5μg)钙调磷酸酶B亚单位(Calcineurin subunit B,CnB)佐剂对含PreS1+S融合抗原的乙型肝炎病毒新型疫苗(HBSS1)免疫效果的影响。采用Al(OH)3、常规剂量(5μg)CnB及CnB+Al(OH)3等佐剂与HBV颗粒疫苗配伍初次免疫,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加强免疫的策略,在C57BL/6小鼠模型上研究不同佐剂对HBV颗粒疫苗肌肉注射后免疫应答的影响,主要包括抗体滴度、抗体亚型分类及特异性细胞免疫(γ-IFN ELISpot检测)。研究结果显示Al(OH)3佐剂存在明显免疫增强作用,而单独加入5μg CnB佐剂或CnB与Al(OH)3佐剂联合应用对Anti-PreS1抗体无明显的增强作用,但可显著降低anti-HBs抗体水平;各免疫组在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加强后,其抗体亚类包括IgG1、IgG2a和IgG2b;并可诱导高水平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因而常规剂量(5μg)CnB单独或联合Al(OH)3佐剂对新型HBV疫苗无明显的免疫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85.
三角梅不仅观赏性强,而且具有多方面的保健作用。为了揭示三角梅的次生代谢机制,本研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三角梅属四个品种 ( Bougainvillea glabra 'Magnifica', Bougainvillea glabra 'Pink Pixie', Bougainvillea glabra 'Formosa' 和 Bougainvillea× butuana 'Mahara' )花的挥发性成分;通过GC—MS法对所提取的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共分离出85种成分,经NIST数据库检索,并与标准谱图比较共鉴定出72个化学组分,占总挥发性组分含量的90%以上。结果表明,4个三角梅品种的花中含有植醇、丁子香酚、亚油酸、亚麻酸以及维生素E等对人类有益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86.
香港地区蚜虫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蚜虫是半翅目中一类体型较小的昆虫,广布于世界各地,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林害虫。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已开展蚜虫物种多样性和区系研究,但香港地区因蚜虫研究基础薄弱,至今尚未开展过系统研究。作者研究和整理了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标本馆已有的香港地区蚜虫标本,并参考大量相关文献,从分类阶元、特有物种、动物地理区划和寄主植物四个方面分析了香港地区蚜虫物种多样性。研究发现香港地区已知蚜虫7科44属70种,分别占中国已知科、属、种的53.85%、16.60%和6.83%,多样性较为丰富,其中有香港地区特有种6种。香港地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中位于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蚜虫物种以分布于东洋界、古北界 东洋界、东洋界 澳洲界成分为主。现记载香港地区共有蚜虫的寄主植物30科58属,其中蚜科的寄主植物最为丰富,其次为扁蚜科和斑蚜科;寄主植物中寄生蚜虫类群最多的3个科分别为:禾本科、桑科和樟科。虽然香港地区面积仅占中国总面积的万分之一,但该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适宜的气候环境以及丰富的植被共同构成了有利于蚜虫生存的小生境,因此蚜虫物种多样性较高,这也是我国南方地区蚜虫物种丰富的鲜明体现。  相似文献   
87.
3个三角梅品种中类黄酮的毛细管电泳分析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菜色素和属于类黄酮的花青素在自然界排斥分布,然而我们在甜菜色素代谢类型植物三角梅中发现积累多种类黄酮。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现象,本研究对3种白花三角梅(Bougainvillea sp.,Bougainvillea glabra‘Alba’,and Bougainvillea‘White Stripe’)中的5种类黄酮(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杨梅素和芹菜素)采用毛细管电泳分析方法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只有3种类黄酮: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被检测出。3个材料中,被探测出来的总黄酮含量最高的是Bougainvillea glabra‘Alba’,1 749 μg·g-1,Bougainvillea‘White Stripe’ 1 241 μg·g-1以及B.sp1 312 μg·g-1。被探测出来的3种黄酮中,槲皮素含量最高852~1 114 μg·g-1,异鼠李素161~628 μg·g-1,而山奈酚之被检测出微量。本研究对于定性定量可食用的三角梅中的类黄酮组成是十分有意义的。甜菜色素和类黄酮在三角梅中的积累关系以及可能的功能本研究也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88.
记述了齿蓟马属Odontothrips Amyot & Serville(Thysanoptera:Thripidae)两个中国新纪录种,即间齿蓟马O.intermedius(Uzel)和蒙古齿蓟马O.mongolicus Pelikón,并首次描述了两种雄性外生殖器结构。提供了新纪录种的形态描述、特征图及该属中国已知种类分种检索表。研究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国家动物博物馆。  相似文献   
89.
蝴蝶兰花发育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蝴蝶兰花非常独特且高度进化,如萼片瓣化、瓣片特化为唇瓣、雌雄蕊合生成合蕊柱及子房发育须由授粉启动等,是单子叶植物花发育研究的理想材料。近年来蝴蝶兰花发育分子生物学取得了重要进展。该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蝴蝶兰开花转换及花器官发育相关基因研究以及B类基因与兰花花被的进化发育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研究表明:MADS基因在蝴蝶兰开花转换及花器官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推测其中的DEF(DE-FICIENS)-like基因早期经过2轮复制,形成了4类不同的DEF-like基因,进而决定兰花花被属性。蝴蝶兰花发育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将极大地利于通过基因工程手段提高蝴蝶兰花品质如花色改良及花期调控等,推动分子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90.
在河南省原阳县河南省农科院试验基地安装了吸虫塔(suction trap),2009-2010连续2年在该地区进行了昆虫诱捕及麦蚜监测,并对诱捕到的麦蚜数量动态,以及吸虫塔和黄色粘板监测的比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吸虫塔对多种小型昆虫有很好的诱捕效果,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诱捕到了8目39科58种和8目37科61种的小型昆虫,数量较多的主要集中在双翅目、半翅目、膜翅目等。该吸虫塔对麦蚜起到了很好的监测效果,2009年麦蚜始见期比2010年早,2009年麦蚜的优势种为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2010年是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Takahashi),2009年麦蚜大量发生和高峰期出现的较早,禾谷缢管蚜分别在5月1日,5月13日,5月19日到达高峰,5月19日以后数量急剧减少;2010年麦蚜大量发生和高峰期出现的相对较晚,荻草谷网蚜在5月3日、5月7日、5月19日和5月31日出现4个高峰,5月31日以后蚜量才骤减。对白天不同时段诱捕的蚜量分析可知,麦蚜在早晨和傍晚飞翔活动相对较强。吸虫塔与黄色粘板监测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吸虫塔诱集麦蚜的数量动态与黄板诱集的数量动态趋势基本一致,吸虫塔诱蚜量与黄板蚜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吸虫塔诱集麦蚜出现高峰期早于黄色粘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