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绿洲边缘积沙带的形成是一个新的科学问题。甘肃河西地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防沙治沙,在绿洲边缘形成了一条积沙带。为了研究积沙带的形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对河西走廊东端至走廊中西部绿洲边缘的积沙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河西走廊东端至中西部绿洲边缘积沙带平均高12.77m,平均带宽308.48m。2)积沙带的宽度与高度呈显著正相关;积沙带的高度与当地的年降水量和年平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积沙带的增高速率与当地年降水量和年平均风速呈正相关。3)降水条件是决定积沙带高度的关键因子,其次是年平均风速。4)在高大沙丘顶部设置柴草沙障,能促使积沙带(沙丘)继续增高。  相似文献   
142.
目的:总结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选择36例急性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根据病变夹层破口的位置、累及范围、有无合并主动瓣关闭不全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并随访治疗6个月后的临床预后。结果:3例患者术中死亡,术中死亡率为8.3%,平均手术时间156.7±56.7min,平均阻断时间98.5±32.7min,平均选择性脑灌注时1.756.1±20.7min,术后平均ICU住院时间6.2±3.8d,术后平均总计住院时间25.4±7.3d;术后6个月后随访.3例患者死亡,其余30例患者恢复满意,生活质量与治疗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提高。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应积极施行早期外科治疗,术前快速准确诊断,根据患者病情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术后采取措施避免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3.
中药半夏单细胞悬浮培养、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悬浮细胞作为靶标材料,在COLC诱导获得多倍性细胞后,经诱导分化和再生形成纯合的多倍体植株,是一条可行且高效的多倍体诱导途径。但该途径的前提是成熟、高效的单细胞悬浮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建立。鉴于此,在获得优良胚性愈伤组织的基础上,对半夏细胞悬浮培养、细胞分化及再生植株所涉及的关键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获得了以近圆形细胞为主的高质量单细胞悬浮系,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的"S"型,细胞密度可达2.0×106以上,活细胞率可达86.80%,近圆形细胞率可达82.64%;明确了其细胞胚胎发生的两种可能途径,并通过诱导细胞分化,成功获得了愈伤组织增殖,最终实现了高效的植株再生,愈伤分化率可达94.46%,丛生芽诱导率可达337.42%,幼芽成苗率可达90.75%,幼苗生根率可达95.40%,移栽成活率可达98.83%,从而建立了高效的半夏悬浮细胞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为后续的基于单细胞水平的半夏多倍体诱导研究提供技术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4.
145.
吡虫啉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利用群落参数分析了吡虫啉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及其各亚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药后对烟田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的物种数有一定的影响,对天敌昆虫和蜘蛛亚群落物种数的影响不明显。5月23日施药后至6月13日施药区(Ⅱ)和对照区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个体数均下降,下降程度施药区大于对照区。6月14日施药后施药区节肢动物群落、害虫亚群落个体数下降,对照区显著上升。两次施药对天敌昆虫和蜘蛛亚群落个体数的影响不明显,施药后一段时间内优势种烟蚜种群个体数量显著下降,使节肢动物群落和害虫亚群落优势集中性下降,多样性指数和稳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146.
家蚕五龄幼虫后部丝腺细胞EST的测定和基因表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C108蚕品种五龄第1天和第5天的后部丝腺为材料, 依靠EST分析探讨了有关后部丝腺细胞合成分泌丝素蛋白基因的表达调控问题. 研究结果发现, 测得的9948条EST序列, 经序列拼接分析得到2861个一致性序列, 其中, 重叠的EST群有911个, 单条序列有1950个; 被注释的一致性序列达1335个, 未被注释的一致性序列达1526个; 55.89%, 共5560条与Mita等人发表的家蚕后部丝腺细胞EST没有同源性; 五龄第1天得到的重叠的EST群数和单条序列数都要比五龄第5天的多约1倍; 重叠的EST群组成大小大于50的基因仅占所有一致性序列的0.5%左右, 基因表达的频率开差非常大, 主要表达的基因是与丝素组成和丝素分泌合成有关的基因; 五龄第5天基因表达量与第1天相比, 丝素重链基因高18倍, 丝素轻链基因高9倍, 丝素P25基因高8倍; 经功能注释分析, 被赋予担负细胞组分功能的基因达508个, 担负酶功能的基因达315个. 结果暗示了五龄第1天的基因表达除了作用于丝腺细胞的生长外, 主要是为丝素蛋白合成分泌作准备, 五龄第5天的基因表达主要是合成分泌丝素蛋白; H链、L链和P25蛋白实际可能并没有按6︰6︰1比率构成复合体, 或H链结构特殊, 不易通过EST技术检测到. 在2861个基因中将有相当部分基因参与丝素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说明家蚕后部丝腺细胞合成、分泌丝素蛋白这一生命过程比以前了解的要复杂得多.  相似文献   
147.
构建了不同猪种、不同发育时期的非标准化家猪乳腺cDNA文库, 并从中获得28941条高质量ESTs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利用序列拼接软件CAP3, 这些EST序列被拼接成2212条重叠群和5642条单一序列. 这些序列在经过功能注释后被聚类成6857个基因聚类, 其中2072条无相应功能注释的序列被认为来自于新基因. 按照标准基因词汇体系的分类标准, 已经有功能注释的基因进行了聚类分析. 通过比较基因表达谱, 确定了几组在猪种间和猪种内不同发育时期乳腺中差异表达的基因, 这些基因中某些可能与家猪的繁殖特性相关, 另外则在乳汁合成、分泌和乳腺复旧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这些来源于家猪乳腺特定发育时期的基因表达谱和一些功能未知的EST序列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48.
褐飞虱发生系统的混沌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在我国常年发生面积约为1.3×10^7~2×10^7hm^2,年均损失稻谷10×10^8kg.为更深入地研究褐飞虱发生系统的特性与规律,并为预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以我国长江流域太湖地区1986~1998年6~11月褐飞虱田间发生时间序列资料为例,运用混沌理论中的自相关函数、功率谱图、相轨迹图、Poincare截面、返回映象图等方法,研究了褐飞虱发生系统的特性.结果表明,即使有随机性噪声的影响,仍可判明我国长江流域褐飞虱发生系统具有混沌特性.  相似文献   
149.
湖南新田野生大豆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8个来自湖南新田的野生大豆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所分析的材料中73对SSR引物共检测到397个等位变异,等位变异数范围为2~10个,平均为5.4个;期望杂合度(He)的变化范围从0.16~0.82,平均为0.64.(2)分子方差分析发现,居群间存在着严重的遗传分化,群体69%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31%的遗传变异存在于居群内.(3)新田的8个居群中桑梓路边(SZLB)和桑梓(SZ)两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比其他群体的高,而新田1 km处(XT1)、新田2 km处(XT2)和新田6 km处(XT6)野生大豆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4)根据遗传距离可将8居群分为3类:新田1 km处和新田2 km处为一类;新田6 km处单独为一类;大冠岭上龙秀、龙秀后山、桑梓、桑梓路边和青龙等处为一类.(5)居群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837(P<0.01);海拔与期望杂合度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2(P=0.001).研究结果表明,湖南新田野生大豆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不同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差异很大;位于该县高海拔山区大冠岭一带的野生大豆居群是湖南新田地区的一个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150.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五个抗原表位短肽的鉴定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单克隆抗体HNF1、HNF7、B34、2B1和2G8作为筛选分子,对噬菌体展示12肽库进行3轮"吸附-洗脱-扩增"淘洗,从每株单克隆抗体筛选到的噬菌斑中随机挑取12个单克隆蓝色噬菌斑,合计60个,用间接ELISA检测,A值大于1.00;用竞争抑制ELISA分析,单克隆抗体和IBDV抗原均能竞争抑制筛选12肽与固相包被单克隆抗体的反应,抑制率大于40%,表明在该12肽内含有IBDV抗原表位。选取35个单克隆噬菌斑,测定噬菌体gIII部分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确定了这5个含有不同IBDV抗原表位12肽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一步将其与GenBank中IBDV基因组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比较,发现2B1筛选肽有4个连续氨基酸残基Leu-Ala-Ser-Pro与IBDV基因组A片段编码多聚蛋白的第536-599氨基酸残基一致,推测2B1为线性表位;而HNF1、HNF7、B34和2G8筛选肽均没找到有3个以上连续氨基酸残基与IBDV蛋白序列相同之处,推测可能是构象依赖性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