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13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41.
为研究交趾黄檀(Dalbergiacochinchinensis)的化学成分,采用有机溶剂提取、萃取及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其心材中分离得到5个新黄酮和7个其他类型成分。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其结构分别鉴定为:7-hydroxy-2?,3?,4?-trimethoxyisoflavan(1)、6,4?-dihydroxy-7-methoxyflavan (2)、R-dalbergiphenol (3)、R-4-methoxydalbergione (4)、mimosifoliol (5)、R-5-O-methyllatifolin(6)、R-latifolin (7)、maackiain (8)、secundiflorolΙ(9)、3,9-dimethoxy-6H-benzofufo[3,2-c]chromen-6-one (10)、mucodianin C (11)、lup-(20)29-ene-2α,3α-diol (12)。化合物1、5、8~12为首次从交趾黄檀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42.
近年来, 被动声学监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陆生哺乳动物的监测, 它能以较低的价格和非侵入的方式在特定区域进行野生动物无人值守监测, 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需要人工收回数据和后期数据分析整理较为困难。本研究设计了一套被动声学监测系统用于西黑冠长臂猿(Nomascus concolor)监测, 监测系统在野外由太阳能供电, 使用自研的指向性拾音器阵列采集鸣声数据, 并通过无线网桥实时传输数据至管护局办公楼的服务器进行存储, 通过后台的鸣声数据管理系统辅助研究人员识别鸣声和辨认鸣声来源方向, 简化数据采集和处理流程。该系统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枇杷箐科研监听点对两个西黑冠长臂猿群体进行了351天的连续监测, 特点为: 系统运行长期稳定, 数据通过无线方式传输便捷高效且不受季节天气影响。指向性拾音器阵列能有效分辨长臂猿鸣声来源方向, 弥补了传统监测设备难以分辨鸣声方向的缺陷。该系统与现有人工监测方法相比在数据采集的持续性、连续性、完整度以及鸣声数据处理智能化和监测成本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 符合西黑冠长臂猿持续长期监测需求, 未来可作为西黑冠长臂猿自动化监测的解决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43.
为寻求四川宝兴某家养林麝死亡的原因及控制措施,采集一例病死林麝各组织器官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和细菌分离,对分离到的病菌进行形态学观察、16S rDNA序列分析、小鼠致死试验、生化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切片中各组织含有大量细菌团;从肠系膜淋巴结、肝、脾、肾和肺中只分离到1株病菌;16S rDNA测序分析发现该菌与耶尔森菌16S基因的相似性高达100%,生化及鉴别试验最终判定为假结核耶尔森菌。该菌对头孢噻肟、头孢西丁、丁胺卡那霉素等药物敏感。结果证实,此次林麝死亡的原因为假结核耶尔森菌引起的败血症,并及时应用敏感抗生素控制了病情。  相似文献   
444.
【目的】构建里氏木霉分泌型表达载体,通过表达绿色荧光蛋白论证载体的可行性并初步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在里氏木霉中的分泌过程。【方法】应用PCR及分子克隆技术将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纤维二糖水解酶(CBH1)的启动子及CBH1自身信号肽、终止子和潮霉素筛选基因依次插入骨架质粒pUC19中,构建出T.reesei表达载体Ppth15。将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装载入Ppth15中,获得eGFP表达载体Ppth15-eGFP。再将Ppth15-eGFP转化进T.reesei原生质体,通过潮霉素抗性筛选、基因组PCR检测等方法鉴定,获得阳性重组转化子。【结果】用PDA培养基培养阳性转化子2-3 d后,可在菌丝顶端、隔膜及培养基中清晰地观察到大量绿色荧光。【结论】表达载体构建成功且能够用于eGFP的表达,实验为进一步研究T.reesei表达其他基因提供了有效工具,同时为T.reesei胞外蛋白分泌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45.
油茶是近年来广西重点扶持发展的木本油料树种。以往曾经有多种食叶害虫危害油茶生长,造成果实减产甚至成灾失收。本文记述在本地区危害油茶叶片的主要食叶害虫的形态,以方便识别,及时做好防治工作,维护油茶林的生长和收成。  相似文献   
446.
使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相结合的方法对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提高嗜热链球菌AR333的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产量.获得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脱脂乳粉15%(w/v)、半乳糖1% (w/v)、大豆蛋白胨0.5% (w/v)、磷酸氢二钾0.1% (w/v).最佳培养条件为:接种量3%,40℃,初始pH6.5,发酵时间16 h.优化后嗜热链球菌AR333的EPS产量可达256.97mg/L,比优化前的产量提高了3.6倍.  相似文献   
447.
上海市食用菌重金属污染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上海不同区域的金针菇、蘑菇、平菇、鸡腿菇及香菇5种常见鲜食用菌进行实地抽样,采用微波消解前处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食用菌中铅(Pb)、砷(As)、汞(Hg)、镉(Cd)的含量,考察鲜食用菌的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食用菌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随其种类和地域的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As、Pb、Cd和Hg在食用菌中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77 mg/kg、0.094 mg/kg、0.082 mg/kg和0.004 mg/kg,均低于GB 2762-201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中的限量标准,说明上海市售鲜食用菌的重金属含量总体上是安全的.但在这5种食用菌中,部分蘑菇样品中的砷残留存在安全风险,样品超标率为27.3%;但进一步研究表明,超标蘑菇样品中无机砷占总砷的比例仅为4.4%~6.3%,最高含量仅为0.370 mg/kg,以无机砷含量替代总砷含量进行考察,则这些样品也是食用安全的.虽然在不同地区的食用菌中,这4种重金属的含量有显著差异,但均低于国标限定值,说明在上海市不同地区出售的食用菌总体上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  相似文献   
448.
目的:通过基因克隆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表达人自身抗原组氨酰转移核糖核酸合成酶(HRS或Jo-1)。方法:PCR扩增Jo-1基因,与酵母表达载体pPIC9k重组,构建表达质粒pPIC9k-Jo-1。用电穿孔法转化酵母菌SMD1168,在MD平板上筛选重组克隆,用G418快速筛选高拷贝转化子,阳性克隆经甲醇诱导表达后,培养上清用SDS-PAGE和免疫酶斑点法鉴定。结果:PCR产物长约1500bp,与预期1526bp接近;pPIC9k-Jo-1重组阳性克隆测序结果与GenBank核酸数据库的报道完全一致,双酶切鉴定正确,表达产物Jo-1的相对分子质量约55000,免疫酶斑点法证实表达产物具有天然Jo-1分子的免疫原性,阴性对照菌未见目的表达条带。结论:Jo-1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分泌表达成功,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49.
利用响应面法优化红谷霉素发酵培养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摇瓶条件下,对链霉菌702发酵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培养基组成对产红谷霉素影响进行的研究。试验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摇瓶发酵培养基,利用全因子实验设计筛选出对链霉菌702产红谷霉素重要影响因子黄豆饼粉和工业蛋白胨,应用最陡爬坡实验法接近重要因子的最优水平,然后应用中心复合设计确定重要因子的最优水平。优化后的培养基组成为:玉米淀粉20g,玉米粉20g,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0.3g,蛋白胨9g,黄豆饼粉23g,硝酸钾2.5g,硫酸铵2.5g,豆油5mL,氯化钠3g,碳酸钙6g,定容至1L。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培养基,其发酵液红谷霉素效价达到1,500μg/mL,比优化前提高了3.08倍。  相似文献   
450.
对弗氏链霉菌S-221变种降解角蛋白的生化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该菌在角蛋白底物作用下诱导产生角蛋白酶。它是一种复合蛋白酶,含有二硫键还原酶和多肽水解酶等多种酶活性组分。硫酸钠、亚硫酸钠和巯基乙醇对角蛋白酶具有强烈的激活作用,其主要表现作用于角蛋白酶中的二硫键还原酶。亚硫酸钠在0·01mol/L浓度下不仅作用于二硫键还原酶,而且还作用于多肽水解酶。硫代硫酸钠对二硫键还原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角蛋白酶降解羽毛角蛋白首先是角蛋白酶中的二硫键还原酶使角蛋白中二硫键裂解产生变性角蛋白,然后变性角蛋白在多肽水解酶的共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