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230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6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6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31.
从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 Sieb. et Zucc.)树皮中分离到8个化合物。其中7个为黄酮醇,1个为酚酸类成分。经理化测定和波谱解析,分别鉴定为5,7-二羟基-3,8,4′-三甲氧基黄酮 (Ⅰ)、3,5,7-三羟基-8,4′-二甲氧基黄酮 (Ⅱ)、5,7,4′-三羟基-3,8-二甲氧基黄酮 (Ⅲ)、3,5,7,4′-四羟基-8-甲氧基黄酮 (Ⅳ)、3,5,7,4′-四羟基黄酮 (Ⅴ)、5,7-二羟基-8,4′-二甲氧基黄酮-3-O-葡萄糖甙 (Ⅶ)、5,7,4′-三羟基-8-甲氧基黄酮-3-O-葡萄糖甙 (Ⅷ)和没食子酸乙酯 (Ⅵ)。其中化合物Ⅶ为未见报道的新化合物。除化合物Ⅴ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32.
933.
杨平  金宝石  谭立山  仝川 《生态学报》2018,38(6):1994-2006
以福建闽江和九龙江河口陆基养虾塘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观测和室内模拟培养实验,开展了河口陆基养虾塘养殖期间水体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性无机碳(DIC)及养虾塘沉积物-水界面碳交换通量变化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变化上,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及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在闽江河口呈现8月中旬10月中旬6月中旬的特征,在九龙江河口表现为随养殖阶段推移而增加的趋势;空间变化上,闽江河口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及沉积物-水界面碳通量显著高于九龙江河口;沉积物释放溶解性碳速率与水体溶解性碳浓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沉积物碳释放过程是引起养虾塘水体溶解性碳浓度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表明河口区水产养虾塘碳循环研究时需考虑不同形态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934.
罗文杰  金晓芳  汪正祥  戴璨 《生态学报》2018,38(10):3543-3552
植物的生长环境不但可直接作用于其可利用资源的多寡及其繁殖分配,而且可通过影响植物所在的群落以及传粉者的组成或行为而间接的导致繁殖差异。然而,直接与间接作用的方向或强度很少被同时关注,从而限制了从机制上理解环境对植物繁殖的影响。选取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为研究材料,将相同基因型组成的植株分别种植在光照差异明显的两个同质园(林荫区与日照区),于盛花期对野慈姑的开花数量、昆虫访花进行了观察,确定其主要访花昆虫、记录访花行为以及野慈姑的繁殖产出水平。研究表明,日照区野慈姑每天开放的花朵和植株数量显著高于林荫区。两个区域内野慈姑的主要访花者有四大类:蚜蝇类、蜂类、蝶类和蝇类;其中林荫区的主要传粉昆虫为蚜蝇类,而日照区为蜂类。日照区昆虫单位时间内的访花频率、昆虫每回合访问的雄花数、总花数和花序数均显著高于林荫区。日照区野慈姑的座果率显著高于林荫区,而单果种子数量与种子面积与林荫区相当。总体而言,日照区野慈姑的繁殖产出达到了林荫区的三倍以上,这是环境的直接作用与环境介导的传粉作用在同一方向上叠加的结果,且前者占主导地位。在关注植物、物理环境和生物因子三者之间互作的前提下,量化每个繁殖阶段的水平,特别是传粉昆虫在不同生境下的表现,阐述了环境异质性导致植物繁殖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35.
本文研究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乔木层的植物种类组成,并对其中重要值最大的5种种群年龄结构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样地中胸径大于1.0 cm的植物177种(3593株),隶属于51科101属,其中重要值大于10的乔木树种5种,以山茶科、壳斗科和樟科等为表征科。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中,疏齿木荷Schima remotiserrat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种群为基本稳定种群;密花树Rapanea neriifolia、鼠刺Itea chinensis种群为增长种群;木荷Schima superba种群趋于衰退。整体上,石门台的常绿阔叶林森林植被种类组成复杂,结构较稳定。  相似文献   
936.
该文研究了二十二碳六烯酸(doeosahexaenoic acid,DHA)联合5-氟尿嘧啶(5-fluorouracil,5-FU)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凋亡及其Rho家族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分为对照组、DHA组、5-FU组和DHA联合5-FU组,用CCK-8法分别检测药物作用24、48、72 h后对人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RhoA、RhoC和ROCK1的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结果显示,5-FU单独作用时,随着作用时间延长和剂量加大,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增强,DHA单独作用时,低浓度抑制作用不明显,较高浓度时有显著抑制作用,40μg/mL DHA与4μg/mL 5-FU联合时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与对照组相比,40μg/mL DHA对细胞凋亡作用不明显,60μg/mL DHA主要引起细胞晚期凋亡,16μg/mL 5-FU主要引起细胞早期凋亡,两者联合时对细胞晚期凋亡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与对照组相比,DHA组及5-FU组RhoAmRNA水平下降,5-FU及联合组RhoC mRNA水平升高。与对照组相比,DHA组RhoA、RhoC蛋白质水平下降,5-FU组RhoA、ROCK1蛋白质水平下降,而联合组RhoA蛋白质水平下降显著。综上所述,DHA联合5-FU可增强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两者作用于细胞凋亡的不同时期且联合用药对晚期凋亡有增强作用。DHA与5-FU联合应用对细胞增殖和凋亡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RhoA蛋白表达起作用。  相似文献   
937.
采用定量Real-time PCR(q 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NP-69和5-8F细胞中FHL2表达情况及转染后5-8F各组细胞中FHL2、c-myc、β-catenin的m RNA与蛋白质水平;利用CCK-8法、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转染后5-8F各组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实验结果显示,鼻咽癌细胞株5-8F的FHL2蛋白质水平高于NP-69,转染si RNA的5-8F细胞中FHL2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无关序列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下调FHL2基因表达后5-8F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均受到抑制(P0.05),且转染组5-8F细胞中c-myc、β-catenin的m RNA及相应蛋白质水平均有下降(P0.01)。综上所述,在5-8F细胞中FHL2高表达。FHL2基因敲低后可以抑制5-8F细胞增殖、侵袭、迁移能力,并可能通过Wnt信号通路影响鼻咽癌5-8F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938.
在长方形光脉冲光照下,菌紫质(bacteriorhodopsin,BR)干膜组装成夹层光电池具有微分光电流响应.在氧化铟锡(ITO)导电玻璃/BR膜/封口膜/不锈钢形成的干膜电池下可观察到整流特性,而在不锈钢/BR膜/封口膜/ITO导电玻璃形成的干膜电池下则观察不到整流特性,这说明是电极介导的整流.平衡电压测定表明:工作电极/BR膜表面与对电极/BR膜表面有不同的性质,电极的界面效应控制了BR的取向.酸与碱产生的瞬间电流极性也证实了电极整流行为的存在.这些结果将有助于了解BR膜的微分光电响应.  相似文献   
939.
940.
目的 对吉林省扶余县35例儿童孢子丝菌病进行临床分析并对部分菌株进行基因测定,了解该地区孢子丝菌病的致病菌菌株基因是否发生变异而致致病力增强及发病率增高.方法 收集2011年1月1日~4月30日来自扶余县就诊于我科并确诊为孢子丝菌病的患儿35例,进行临床分析;从中选取8株菌,对其核糖体保守区及内转录间隔区(ITS)、非转录间隔区(NTS)区进行基因测定,了解基因水平上的异同.结果 8株孢子丝菌菌株中5株NTS区可见较大范围的碱基缺失.结论 吉林省扶余县孢子丝菌菌株可能由于NTS区碱基较大范围缺失而致致病力增强,导致该地区短时间内发病率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