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27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4年   4篇
  1964年   6篇
  1963年   6篇
  195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明确引入合理冗余因素的医生需求测算方法中各项指标的统计口径,数据来源和调整方法,为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提供一套具有操作性的流程路径。方法 以某新建医疗机构为例,应用引入合理冗余的医生需求测算思路,通过收集数据、文献检索、专家论证等方法,明确该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各项指标的实际操作路径。结果 根据提出的测算路径测算得到的某新建医疗机构医生和床位配置标准符合当地经验判断,测算结果被当地卫生计生委认可,同时该测算路径被上级卫计委认可作为该机构审批依据。结论 提出的引入合理冗余因素医生需求测算方法的实现路径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同时按照该实现路径得到的测算结果也具有一定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2.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利用细胞重编程技术人工获得的与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功能类似的细胞,能分化成包括三胚层在内的所有细胞类型,并且规避了ESCs的伦理学争议和移植后的免疫排斥问题,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对iPSCs体外诱导为生殖细胞所用的诱导物及其诱导效果进行了综述,生殖细胞发育机制的研究有望促进未来生殖和发育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83.
长期以来,基于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传统生物脱氮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废水中氮素污染物的去除,但其能耗物耗高,不能适应节能减排的时代发展要求。近年来新兴的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因具有低能耗、低剩余污泥量、无需外加碳源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在废水脱氮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综述了Anammox生物脱氮技术应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的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主流污水处理应用Anammox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84.
细胞培养技术是高职生物制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当前高职生物制药专业文理兼招,大部分学生细胞生物学基础比较薄弱,普遍对该课程的学习产生厌学,教学效果较差。为此在细胞培养技术课程教学中,以细胞培养岗位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强化技能训练为主导,将细胞培养理论知识融合于岗位工作任务之中,构建了项目化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多措并举,考核方式多元化。结果表明:通过课程改革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细胞培养技术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创,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显著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5.
细胞因子在AR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多肽或低分子糖蛋白,在人体内含量极微,在pg水平就发挥作用。作为特异性免疫反应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蛋白质,细胞因子以自分泌、旁分泌、或内分泌方式产生,与相应的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在局部或全身发挥复杂的生物学效应,它们的代谢异常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细胞因子已应用于临床的生物学治疗,具有深远的临床应用价值,故对细胞因子的研究将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课题。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大量临床和实验室研究证明多种效应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是造成ARDS的"中心环节",其中TNF-α、IL-1、IL-8、IL-10、CXC趋化因子等细胞因子在ARDS发病中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就细胞因子在ARD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6.
研究了白腐菌及纤维素复合酶对稻草秸秆的协同生物降解。结果表明,利用黄孢原毛平革菌固态发酵稻草秸秆的过程中,LiP和MnP的最大活力可以达到28.3U/g和12.6U/g,同时,秸秆中的木质素能被有效降解,但纤维素、半纤维素降解率较低。添加黑曲霉所产的纤维素复合酶能有效地促进秸秆腐熟程度。在接入白腐菌培养10天后,每克稻草添加3 IU纤维素酶液并酶解48h可以使稻草秸秆中纤维素降解53.8%,半纤维素降解57.8%,木质素降解44.5%,干物质损失46.3%。此时细胞壁出现大范围破损,整个组织变得松散,秸秆完全腐熟。  相似文献   
87.
[目的]研究IGFBP7蛋白、PDCD5和MITF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表达的临床意义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2月~2018年4月120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疾病组,同期选择120例健康人群为健康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IGFBP7蛋白、PDCD5和MITF基因进行检测,对比疾病组和健康组中各指标的差异;对不同预后组患者的IGFBP7蛋白水平、PDCD5和MITF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患者预后与IGFBP7蛋白水平、PDCD5和MITF基因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对患者的IGFBP7蛋白水平、PDCD5和MITF基因表达水平展开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健康组的IGFBP7蛋白水平、PDCD5和MIT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疾病组(P<0.05),并且随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增加,患者的IGFBP7蛋白水平、PDCD5和MIT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随访结果表明生存组患者IGFBP7蛋白水平、PDCD5和MITF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疾病组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IGFBP7蛋白水平、PDCD5和MITF基因表达水平呈现负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血清IGFBP7蛋白(OR=2.124,95%CI:1.363~2.622)、PDCD5(OR=1.632,95%CI:1.333~2.328)和MITF基因(OR=2.067,95%CI:1.188~3.583)均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死亡的毒理保护性因素。[结论]患者血清IGFBP7蛋白水平、PDCD5和MITF基因表达水平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预后呈现负相关,以上指标均可作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死亡的毒理保护性因素,可以在患者的预后分析中作为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8.
灰茶尺蠖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超微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明确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数量和分布,以探讨灰茶尺蠖的行为机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观察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灰茶尺蠖成虫触角上分布有8种感器,分别是栓锥形感器、耳形感器、毛形感器(Ⅰ-Ⅳ)、B?hm氏鬃毛、腔锥形感器(Ⅰ和Ⅱ)、鳞形感器、锥形感器(Ⅰ和Ⅱ)和刺形感器。其中,栓锥形感器仅分布在雌蛾触角上,耳形感器、毛形感器(STⅠ-Ⅲ)仅分布在雄虫触角上。5龄幼虫触角上着生1个栓锥形感器、1个锥形感器和2个刺形感器;上唇着生有6对刺形感器,内唇着生有3对刺形感器和1对指形感器;上颚基部外侧着生有2个刺形感器;下颚及下颚须着生有5个刺形感器、9个锥形感器和2个栓锥形感器;下唇须着生有1个锥形感器和1个刺形感器;吐丝器前端着生有1对刺形感器。【结论】灰茶尺蠖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性,且雄虫上感器种类和数量较多,据此推测雄虫感受寄主植物或性信息素的能力较强;幼虫头部感器具有嗅觉和味觉功能,在其判断食物的种类和适应性等生态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9.
“探究问题”的课题研究,让学生学会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何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成果等等,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0.
林肯链霉菌丙氨酸脱氢酶的纯化和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瑞身 《微生物学报》1998,38(1):37-43
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纤维素52柱层析、亲和蓝柱层析和琼脂糖凝胶Sepharose6B柱层析的方法,分离纯化了林肯链霉菌丙氨酸脱氢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定为单一组分。以凝胶过滤和聚丙烯酰胺梯度凝胶电泳测得该酶的分子量为170000,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得其亚基分子量为42500,表明林肯链霉菌丙氨酸脱氢酶由四个相同的亚基组成。该酶加氨反应最适pH为9.0,脱氨反应最适pH为9.5,加氨反应和脱氨反应的最适温度均为50℃。加氨反应丙氨酸脱氢酶的表现米氏常数km值为:丙酮酸2.08×10-4mol/L,NH4+2.00×10-2mol/L,NADH2.38×10-5mol/L;脱氨反应的Km为:L-Ala1.43×10-2mol/L;NAD+6.67×10-5mo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