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文中主要依据辽宁西部凌源、建昌、喀左、朝阳、北票、义县和阜新七个市县25个鱼化石点的新材料,对首次发现于辽西晚中生代地层中的古鳕类未定种、师氏中华弓鳍鱼、中华狼鳍鱼、三棵榆树狼鳍鱼、华夏鱼、副狼鳍鱼、聂尔库鱼和真骨鱼类未定种做了简单记述;对辽西已知的戴氏狼鳍鱼和室井氏狼鳍鱼的部分形态特征做了较详细的补充描述和订正。目前能较肯定地归入狼鳍鱼科的有狼鳍鱼、吉南鱼和固阳鱼三个属。亚洲鱼属与狼鳍鱼属仅在尾上骨的有无及尾鳍分叉鳍条的数目上有差异。狼鳍鱼属在辽西包含四个种──戴氏、室井氏、中华和三棵榆树狼鳍鱼。辽西的德永氏狼鳍鱼应为戴氏狼鳍鱼的同物异名。常氏鱼和辽西鱼均为吉南鱼的晚出异名。副狼鳍鱼的形态特征已与骨舌鱼科的现生种类很相近,可将其归入该科。山东的宁家沟谭氏鱼是张氏副狼鳍鱼的同物异名。  相似文献   
22.
日本考察散记金帆1992年日本明仁天皇访问中国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曾在中科院院部为明仁天皇举办过一个小型的鱼类和人类化石展览。我国著名的古鱼类学家、现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和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张弥曼在为天皇介绍发现于中国浙江的鱼化石...  相似文献   
23.
倪磊  金震宇  杨帅  金帆 《生物工程学报》2017,33(9):1611-1624
蹭行运动在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对细菌适应表面环境以及后续生物被膜三维结构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因此,对蹭行运动的原位表征、量化是生物被膜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我们通过高通量数据采集、自动化图像处理、数据库建立以及图形化输出等技术手段,建立了一整套基于单细菌的统计分析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对蹭行运动中的行走、弹射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弹射运动过程中存在以0.9 s为周期的周期性弛豫。并定量比较了群体感知信号分子对蹭行运动的影响,发现加入信号分子后蹭行运动在高速区明显增强。该方法的建立为后续蹭行运动分子机制以及调节方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4.
辽西热河脊椎动物化石群及生物地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概述 近年来,在冀北、辽西和相邻的内蒙古南部地区晚中生代盆地沉积的热河群地层中,相继发现大量保存精美的以鸟类和恐龙类为代表的脊椎动物化石群(汪筱林等,1998,1999a,2000a),极大地丰富了热河生物群的组成.  相似文献   
25.
记述了浙江长兴县煤山剖面、江西修水县四都乡东岭剖面和信丰县铁石口镇铁石口剖面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上下的辐鳍鱼类6个类别的微体化石,包含2新属2新种,它们是:赵氏浙江鱼(Zhejiangichthys zhaoi gen.et sp.nov.)和小齿葆青鱼(Baoqingichthys microdontus gen.et sp.nov.)。这是包括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在内的全球二叠/三叠系界线层上下辐鳍鱼类微体化石序列的首次报道。在总结煤山剖面已记述的鱼类大化石和微体化石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长兴煤山剖面二叠纪末鱼类的集群绝灭。绝灭发生得很晚,持续的时间很短,规模也很大,绝灭率高达93%。讨论了华南二叠/三叠系之交大绝灭后鱼类的复苏和辐射,认为鱼类和牙形类一样都是大绝灭后在三叠纪最早复苏的类别,最早复苏的鱼类为裂齿鱼类;鱼类从绝灭期到辐射期仅用了1.3 Ma到4 Ma,从地质时间考虑,大绝灭后鱼类的复苏和辐射是相当快的。华南早三叠世以裂齿鱼类的张氏鱼(Zhangina)和软骨鱼类的弓鲛(Hybodus)为代表的组合替代了晚二叠世以古鳕类的中华扁体鱼(sinoplatysomys)和软骨鱼类的中华尖齿鲨(Sinacrodus)为代表的组合。华南晚二叠世海相地层产出的辐鳍鱼类和软骨鱼类的一些土著属与产于特提斯区三叠纪的一些属非常相近,表明华南下扬子区很可能是后来繁盛于特提斯区的三叠纪鱼类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26.
陈文辉  金帆 《生物工程学报》2023,39(4):1562-1577
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中,S型绿脓杆菌素S2和S4与细菌中的铁载体荧光嗜铁素(pyoverdine)使用相同的摄取通道,表明二者之间存在某些联系。本研究表征了细菌中3个S型绿脓杆菌素(Pys2、PA3866、PyoS5)的单细菌基因表达分布,并研究了S2型绿脓杆菌素对细菌摄取荧光嗜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DNA损伤压力下,S型绿脓杆菌素基因的表达在细菌种群中呈现出高度分化,外源加入S2型绿脓杆菌素会减少细菌对荧光嗜铁素的摄取,因此S2型绿脓杆菌素的存在会阻止不合成荧光嗜铁素的“欺骗者”摄取环境中荧光嗜铁素,进而减弱其对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压力的抵抗能力。另外我们发现,在细菌中过表达SOS响应(SOS response)调节因子PrtN时,荧光嗜铁素相关合成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进而导致荧光嗜铁素的总合成量和外分泌量显著降低。以上结果表明细菌中SOS压力响应系统与铁摄取系统的功能是存在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27.
依据辽宁西部三个地点的新材料和宁夏、内蒙古的标本,对罗家峡隆德鱼的形态特征作了补充和修订,并初步分析讨论了“薄鳞鱼类”的研究现状以及隆德鱼的系统关系。认为隆德鱼可能已是鲱头鱼派的成员,与德和和法国基末里期的Leptolepides sprattiformis最为相近。  相似文献   
28.
本文对辽宁西部的长头狼鳍鱼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和订正,记述了其形态变异,将长头狼鳍鱼(LycopteralongicephalusLiuetal.1963)厘订为长头吉南鱼(Jinanichthyslongicephalus(Linetal.1963)),并认为辽西鱼属(Liaoxiichthys)是吉南鱼属的同物异名,讨论了吉南鱼的分类位置和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29.
山东新泰舌齿鱼科—新属,新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相似文献   
30.
金帆  邓建农 《化石》2004,(2):22-26
我国古代的先哲们很早就意识到沧海桑田的变迁,并把化石作为沧桑巨变的见证。晋代的道教祖师葛洪(公元2 84—36 4)在《神仙传·麻姑传》中,记载了麻姑与五方平的对话:“自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唐代的大书法家颜真卿(公元70 9—785年)在《麻姑仙坛记》中,根据他在今江西省南城县麻姑山顶一座古坛附近发现的化石推论:“高山中犹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北宋时期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公元10 31—10 95 )在他的传世之作《梦溪笔谈》中,更为科学地依据化石推断了河北太行山的海陆变迁与华北大平原的成因:“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