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报告了在五个科的寄主植物上的中国钩丝壳属(Uncinula Lev.)的六个新种和新变种:马桑科上的Uncinula coriarioe sp.nov.马桑钩丝壳,大戟科上的 Uncinula alchorneae sp.nov. var.Alchorneae 山麻杆钩丝壳和 Uncinula alchorneae var.Elliptispora var nov. 椭孢山麻杆钩丝壳,木犀科上的Uncinula chlonanfhl sp. Nov.留苏树钩丝壳,梧桐科上的Uncinula clintoniolmis sp.nov.拟上粗钩丝壳,以及椴树科上的Uncinula oleosa sp. Nov.含油钩丝壳。对上述六个新分类单位作了汉文和拉丁义描述,并讨论了每个新种或新变种与其同科或不同科的寄主上的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柳生半内生钩丝壳(Pleochaeta salictcola sp. Nov.)是寄生在黄花柳(Salix caprea L.)和川鄂柳(Salix fargesii Burk.)上的一个白粉菌新种。虽未看到这个菌的无性阶段,但根据其有性阶段子囊壳较大、侧面看陀螺状,附属丝很多、近顶生、顶端钩状,子囊排列成层、数目较多、长形,子囊孢子数目较少等特征,仍然可以认为它是半内生钩丝壳(Pleochaeta)的一个种。切片检查还观察到内生菌丝体的痕迹。柳生半内生钩丝壳与半内生钩丝壳的另外2个已知种:多丝半内生钩丝壳[Pleochaeta polychaeta (Berk.Et Curt.) Kimbr.Et Korf]及三孢半内生钩丝壳[Pleochaeta shiraiana (P.Henn.) Kinnbr. Et Koff] 的主要区别在于柳生半内生钩丝壳寄生在杨柳科上,每个子囊的子囊孢子数目3—5(大多4)个,而多丝半内生钩丝壳和三孢半内生钩丝壳都寄生在榆科上,每个子囊的子囊孢子数目分别为2个或3个。柳生半内生钩丝壳有汉文及拉丁文描述。  相似文献   
13.
郑儒永  陈桂清 《菌物系统》2000,19(4):473-477
在对性根霉原变种R.sexualis var.sexualis和美国性根霉变种Rhizopus sexualis var.americanus的模式菌株进行了比较研究后,发现二者除都是同宗配合菌和在接合孢子囊和配囊柄的大形态上有一定相似性外,在无论是孢子囊阶段抑或是接合孢子阶段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将美国性根霉变种提升为种,取名美国根霉改级新组合R americanus stat.nov  相似文献   
14.
郑儒永 《菌物系统》2008,27(2):I0005
我的老师戴芳澜先生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他说话很少,而且很简短,但是有一些内容的话却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次重复地说。例如,关于文章的写作和发表方面就是戴先生最常提到的话题之一。戴先生常常告诫我们:“写意义不大的文章是浪费纸张”,“工作不深入或甚至有错的文章是害人”,“文章不在多而在质量”,“文章绝对不应草率投稿,必须再三修改”。我在戴先生身边工作多年,在许多方面深受教诲,特别是在文章写作方面受益匪浅,下面结合真菌分类工作谈一点个人体会,希望对做同类工作的年青朋友们有点帮助。  相似文献   
15.
<正>我的老师戴芳澜先生对学生要求极其严格。他说话很少,而且很简短,但是有一些内容的话却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多次重复地说。例如,关于文章的写作和发表方  相似文献   
16.
在对采自我国浙江杭州的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上的白粉菌Uneiaula bulbosa(Tai et Wei)Tai的模式标本HMAS 11460进行详细研究后,我们根据这种菌同时具有长、短两种附属丝这一重要特征将它从钩丝壳属(Uncinula)分出成立新属球钩丝壳属(Bulbouncinulagen. Nov.)。新属球钩丝壳属是介于钩丝壳属和球针壳属(Phyllactinia)两个属之间的一个属。它与钩丝壳属的主要区别在于同时具有长、短两种附属丝,长附属丝除和钩丝壳属一样在顶端卷曲外还有一个球形的基部;它与球针壳属的主要区别在于长附属丝虽然和球针壳属一样有一个球形的基部但顶端不是针状而是卷曲的,此外,它虽然与球针壳属一样同时具有另一种短的附属丝,但它的短附属丝不是帚状的而是头状的。因此,这种菌的原来名称Uncinula bulbosa (Tai et Wei)Tai以及其基原异名Uncinula.Clintonii Peck var. bulbosa Tai et Wei同时成为新组合Bulbouncinula bulbosa(Tai et Wei) comb. Nov 的异名。新属有汉文及拉丁文描述,新组合有汉文描述。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中国十个省市发现了一个新记录属——巴克斯霉属Backusella,包括一个种的两个变种,即卷曲巴克斯霉原变种B.circina var.circina和卷曲巴克斯霉改级光孢变种B. circina var. lamprospora stat. nov. ≡ B. lamprospora。文章对这两个变种提供了形态描述和线条图,还提供了属内区分所有可以承认的分类群的检索表。把这两个分类群从种级降为变种级的理由亦有所讨论。ITS rDNA序列分析表明,卷曲巴克斯霉是一个多系类群,与放射毛霉属Actinomucor、毛霉属Mucor和根毛霉属Rhizomucor有着密切的谱系关系。这一结果暗示目前的卷曲巴克斯霉种的概念较大,可称为广义卷曲巴克斯霉B.circina s.l.;如果仅仅依靠分子数据,很有可能给出错误的分类学鉴定结果。  相似文献   
18.
19.
多年前分离自湖北神农架林中采回的一份土样的一株小克银汉霉Cu137最近经我们研究定名为复轮生暗孢小克银汉霉新变种(Cunninghamella phaeospora Boedijn var.multiverticillata var. nov.)。它与暗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Cunninghamella phaeospora Boedijnvar. phaeospora)的异同在于:(1)两者均具有单轴分枝、分枝单生或成对的孢子枝,不同的是新变种的孢子枝除单轴分枝外还可轮状分枝,或单轴与轮状混合分枝,轮状分枝可多达3轮,每轮由3-8分枝组成,原变种则完全不形成轮状分枝;(2)两者的孢子枝主轴上的顶生泡囊均具各种形状并略呈棱角状,但新变种的侧枝上的饱囊常常是棒形的,原变种的侧枝上的饱囊则很少棒形;(3)新变种的假根很发达,可自菌丝、匍匐菌丝、孢子枝、泡囊等部位发生,而原变种的假根一般不很发达,而且只从菌丝或甸旬菌丝发生;(4)两者的小型孢子囊在形状、大小、刺等方面一致,但新变种的小型孢子囊无色至淡褐色,原变种的小型孢子囊则为淡褐色至深褐色;(5)新变种的菌落白色,至多在老后污白色至极浅的淡褐色,原变种的菌落自始即为深灰色。除暗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外,同属中还有另外三个分类群与复轮生暗孢小克银汉霉较为接近:印度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indica Baijal & B. S. Mehrotra)与印度刺孢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echinulata(Thaxt.) Thaxt. ex Blakeslee var. indica Baijal & B. S. Mehrotra]因菌落白色及孢子枝分枝棒形,轮生小克银汉霉(Cunninghamella verticillaata Paine)因孢子枝具数轮轮生分枝而与复轮生暗孢小克银汉霉这个新变种有一定的相似。但是,新变种无论是顶生泡囊还是侧生泡囊的直径都较上述三个分类群小得多;新变种的顶生饱囊往往不规则形状且略带棱角,而上述三个分类群则不是这样。还有,新变种的孢子枝分枝方式与印度小克银汉霉的颇为不同,新变种的小型孢子囊比印度刺孢小克银汉霉的小得多,其小型孢子囊主要球形至近球形,与轮生小克银汉霉的椭圆形至卵形也不一样。此外,新变种的假根系统极其发达,与同属中任何一种均不相同。将复轮生暗孢小克银汉霉新变种Cu137(+)与暗孢小克银汉霉原变种的一株分离自香港山边土壤的Cu 136(一)配合时只形成配子囊,但与原变种的模式菌株CBS 692.68(-)配合时则可形成少量的接合孢子囊。为了获得更多的接合孢子囊以观察它们是否可育的,我们将Cu 137和CBS 692.68同时接种到许多培养皿上,然后制片观察。用姆指轻轻、重复压盖玻片,可使接合孢子囊破裂以观察其内含物。结果,从100个以上的接合孢子囊中,仅在其中4个发现有接合孢子的形成,其余的都是空的和不育的。由于原变种尚未发现(+)配合型菌株,新变种则未发现(-)配合型菌株,原变种与原变种之间及新变种与新变种之间配合形成的有性型尚未获得,而且全世界均未见有报道,无法和新变种与原变种之间配合形成的有性型相比较,因此目前尚不能肯定新变种与原变种之间形成的有性型在形态上是否能代表这个种的有性型。但是,尽管如此,暗孢小克银汉霉的这两个变种之间配合形成的有性型的形态仍然是很有特征性的,足以把它与其它种的已知有性型相区别。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从江苏、浙江两省采到的一些样品中分离得到六株毛霉菌种并鉴定为分别属于三个变种的同一个新种,即单孢共头霉原变种(Syncephalastrum monosporum Zheng et al.sp. nov. var. monosporum),单孢共头霉冠囊变种(Syncephalastrum monosporum Zheng et al. var. cristatum Zheng et al. var. nov.),以及单孢共头霉多重生变种(Syncephalastrum monosporum Zheng et al. var. pluriproliferum Zheng et al. var. nov.).它们与共头霉属的唯一已知种总状共头霉(Syncephalastrum racemosum Cohn ex Schroeter)的主要区别在于全部孢子囊都是单孢的小型孢子囊(柱孢囊)而不是像后者一样孢子成单行排列的多袍柱孢囊.我们把这些菌归人共头霉属而没有为它们专门成立一个新属的理由除因它们与总状共头霉有明显的亲缘关系外,主要还因我们认为在不具备其它重要区别特征的情况下,在毛霉目的分类中,无论在科级或属级的水平上,都不应过分强调单孢孢子囊的作用.尽管单孢共头霉是毛霉目内唯一具单孢子柱孢囊的种,我们仍然把它们归入共头霉属内.至于我们为什么要把这六株菌鉴定为一个种的三个变种而不是三个各自独立的种,则是由于我们承认共头霉属的唯一已知种总状共头霉是一个变异性很大的种而并没有把它分成许多不同的种,因此,我们对这个属的另外一个种,即单孢共头霉同样采用较大的种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