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1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51.
蜡皮蜥的两性异形和繁殖输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蜡皮蜥(Leiolepis reevesii)两性异形和繁殖输出,于2002、2003年4月下旬从海南乐东一种群捕获423头蜡皮蜥。经检测得到繁殖雌体的最小体长为89.0mm,据此判定≥89.0mm的个体为性成熟。研究结果表明:①蜡皮蜥具有两性异形,雄性大于雌性且具有较大的头部。成体雄性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增长速率大于雌性,幼体头长和头宽随体长的增长速率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以性别和年龄(成、幼体)为因子的双因子ANOVA比较两性头长和头宽与体长的回归剩余值发现,雄性头部大于雌性,幼体头部相对大于成体。②饲养于实验室的母体中有42头于2002、2003年5月22日~7月16日产出正常卵,这些繁殖雌体具有年产多窝卵的潜力。窝卵数和卵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18和0.13,前者变异度大于后者。窝卵数、窝卵重和卵重均与母体体长无关。卵重与相对生育力之间无显著的负相关性,表明蜡皮蜥缺乏卵数量与卵大小之间的权衡。相对窝卵重与母体体长呈显著的负相关,表明较小的母体具有相对较大的繁殖输出。因雌体繁殖会滞缓其生长,小母体具有相对较大的繁殖输出,至少部分地解释了雌性蜡皮蜥的成体为什么个体较小。  相似文献   
152.
遗传密码扩充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侠  邱文元 《生命的化学》2004,24(6):512-513
遗传密码的扩充打破了天然生命体基因只能编码天然氨基酸的限制.遗传密码扩充技术使人们可以将具有特殊性质的非天然氨基酸通过基因表达到生物活体的蛋白质中.该文对遗传密码扩充的原理、方法及意义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153.
为查找引起广州地区流行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原体,采集患者漱口液及尸解标本,用组织培养法接种人胚肺细胞、MDCK细胞、Hep-2细胞和鸡胚分离病毒,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恢复期血清lgG抗体,确定分离的病原是SARS的主要病因,再用套式RT—PCR、免疫电镜法鉴定病原。结果用人胚肺、Hep-2细胞在75份漱口液和3例尸解组织中分离出13株病原体,经套式RT—PCR扩增出110bp的特异产物,经测序证实为冠状病毒。制备冠状病毒的抗原,检测30份SARS病人恢复期血,其中26份血清lgG抗体阳性。同时检测30份普通发热病人血清作对照,IgG抗体全部阴性。由此证明,经组织培养分离到的病原体是引起SARS的致病因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序后证实为冠状病毒。  相似文献   
154.
孑遗植物银杏群体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83,自引:4,他引:79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江苏泰兴、美国纽约的栽培银杏(Ginkgo biloba)群体和中国3个可能为野生的银杏自然群体(浙江西天目山、贵州务川、湖北大洪山区)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用13个引物对5个群体共66个样品进行扩增,共得到88个清晰的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62个,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70.45%。POPGENE分析结果表明:与其他裸子植物相比,银杏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He=0.2408;Ho=0.3599)。贵州务川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PPB=56.82%,He=0.2089,Ho=0.3087),江苏泰兴栽培群体(PPB=34.09%,,Ho=0.1269,Ho=0.1858)和美国纽约的栽培群体(PPB=23.86%,,He=0.0884,Ho=0.1312)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Nei′s遗传多样性分析和AMOVA分析表明,3个可能的自然群体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Gst=0.1476,Φst=14.26%)。群体间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可能是人为选择压力和基因流障碍引起的。根据Nei′s遗传距离矩阵分别构建了群体间和个体间的遗传关系树状图。由UPGMA聚类分析可知,贵州务川群体与浙江西天目山群体优先聚类;美国纽约群体与湖北大洪山群体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它们可能为同一野生群体的后裔。通过对银杏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并结合群落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贵州务川银杏群体很可能为野生自然群体。基于银杏群体遗传学和生态学的研究结果,建议在自然银杏群体最适生境和遗传多样性最高的贵州务川建立银杏保护区。由于银杏群体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建议3个自然群体间可进行植株和幼苗相互移栽,以提高群体间的基因交流,以最大限度地保护银杏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5.
棉蚜抗药性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艾颖  邱星辉  何凤琴 《昆虫知识》2003,40(5):385-391
棉蚜的抗药性涉及到代谢酶活力的提高、靶标部位的不敏感以及表皮穿透作用的降低。该文重点概述了棉蚜代谢抗性和靶标抗性方面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棉蚜抗性中存在的交互抗性、负交互抗性 ,讨论了抗性稳定性以及寄主植物和转基因棉对棉蚜抗药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6.
不同寄主植物对烟粉虱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邱宝利  任顺祥  林莉  P.D. Musa 《生态学报》2003,23(6):1206-1211
研究了烟粉虱 B型 ( Bemisia tabaci Gennadius)在番茄、茄子、黄瓜和甘蓝上的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在 2 6± 1℃的条件下 ,烟粉虱从卵发育到成虫的存活率以在甘蓝上的最高 ,为 68.5 5 % ,黄瓜上的最低 ,为46.2 8% ;发育时间以在茄子上最短 ,为 1 7.5 d,黄瓜上最长 ,为 1 9.3d,差异显著 ;平均单雌产卵量以在甘蓝上最大 ,为 1 43粒 ,黄瓜上最小 ,为 98.2 5粒 ;成虫的寿命以在甘蓝上最长 ,平均为 2 5 .2 d,黄瓜上为 1 7.2 d;内禀增长率 rm以在茄子上的最大 ,为 0 .1 41 6,黄瓜上最小 ,为 0 .1 1 43。综合比较 4种不同寄主植物 ,茄子是烟粉虱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最适宜的寄主  相似文献   
157.
菝葜属的生物学和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简要综述了菝葜属(Smilax L.)植物的生物学和植物化学研究进展,特别是甾体皂甙成分的结构和药理活性开发利用等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8.
海南变色树蜥个体发育中形态和食性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头,尾大小和食性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以及头,尾大小两性异性的个体发生,成体体长(SVL)无显著的两性差异,两性异形主要表现为雄性个体有较大的头部(头长和头宽)和尾部。头,尾大小的两性异形在初生幼体就已存在,并随个体发育的进行变得更加显著。不同年龄组两性个体头长以及雌体头宽随SVL呈同速增长;雄性头宽随SVL呈异速增长,表现为雄性头宽的增长速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逐渐增大。头,尾部的相对大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显著的变化,初生幼体头部相对较大,尾部相对较小,这种形态特征是胚胎优先保证生态学意义更为显著的部分(如头部)生长的结果,有利于初生幼体的早期生存和生长,不同性别和年龄组的变色树蜥摄入食物的种类及各种食物在摄入食物中所的比例有一定程度的差别,因而食物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有一定程度的差别,然而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头部大小的两性异形能导致两性食物生态位的明显分离。  相似文献   
159.
本文记述了出自山东省沂水县西水旺旧石器地点的42件石制品,根据对该地点地层的观察,结合地貌和化石资料,认为石制品产出的层位应为中更新统。  相似文献   
160.
滇黄芩中的两个酮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龙胆科滇黄芩属植物滇黄芩(Veratrilla baillonii Franch.)中分离得到两个新的(口山)酮甙,分别命名为:滇黄芩甙C(I)和滇黄芩甙D(Ⅱ).经各种光谱解析及化学反应证明,其结构推定为:2,3,4,5-四甲氧(口山)酮-1-O-β-D-吡喃葡萄糖基(6←l)-β-D-吡喃木糖甙(I)和3,4,5-三甲氧基(口山)酮-1-O-β-D-吡喃葡萄糖基(6←1)-β-D-吡喃本糖甙(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