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71.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物种可通过特征介导间接效应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及种群产生深刻的影响。但目前有关特征介导间接效应的实验研究多见于无脊椎动物、鱼类和两爬类。本研究以根田鼠为对象,在野外围栏内建立预防捕食者和未预防捕食者两种实验处理种群,并通过采用麦克马斯特法测定两种处理种群实验个体肠道寄生物感染种类及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采用PHA(phytohemagglutinin)反应和白细胞分类计数测定不同处理种群实验个体免疫能力,以分析捕食风险对根田鼠肠道寄生物的感染效应。结果表明,未预防捕食者处理组根田鼠PHA反应、白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较预防捕食者处理组实验个体显著降低,而球虫 E. wenrichi 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则显著增加,但绦虫和线虫以及其他3种球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捕食者可通过介导猎物免疫力特征而间接影响猎物肠道寄生物的感染,验证了本项提出的捕食风险可通过降低根田鼠的免疫能力而增加其肠道寄生物感染的假设。  相似文献   
172.
Schlosser(1924)记述了最初发现于内蒙古化德境内或附近的二登图、敖兰卓蕾、哈尔敖包及华坝的古麝(Moschus grandaevus)。1959年中苏古生物考察队在化德的另一个地点土城子采集到不少古麝化石。2013年以来作者在土城子进行的野外发掘积累了更多的古麝化石标本。土城子标本在形态和测量数据方面和二登图等地点的古麝非常接近,可以归入同一种。根据现有资料归纳,古麝的地理分布范围自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到华北,很可能延伸到华南;其地质时代分布范围为晚中新世-上新世。食叶型古麝在土城子晚中新世地层中的出现说明当时土城子一带有森林环境。支序分析显示麝属(Moschus)化石种相互之间的系统关系非常近,可以归并为麝族(Moschini)或麝亚科(Moschinae);Micromeryx更接近麝属和鹿科,它与麝属之间的关系比以前认为的复杂,而Hispanomeryx更接近牛科。  相似文献   
173.
继1959年中苏古生物联合考察队在内蒙古化德地区发掘采集到大量晚中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后,笔者的课题组于2013~2016年间在化德的土城子地点发掘采集到不少哺乳动物化石。经过修理和研究,鉴定出鹿科化石的5个种类:布氏始柱角鹿(Eostyloceros blainvillei)、三角始柱角鹿(E.triangularis)、真角鹿未定种(Euprox sp.)、化德祖鹿(Cervavitus huadeensis)和山西祖鹿(C.shanxius)。其中前3个种类是在化德地区首次发现,而后两个种的牙齿材料也是在土城子地点首次记述。布氏始柱角鹿是一种较大的麂类,以其鹿角具一个粗长而内弯的主枝及一个直接从角环上伸出的较长的眉枝为特征,以前主要发现于山西的榆社盆地,在青海柴达木盆地也找到过,而化德是出现这个种类的第三个地区。三角始柱角鹿以其主枝横切面呈三角形而与布氏始柱角鹿相区别,以前仅见于榆社盆地,因此新发现的三角始柱角鹿将其地理分布范围扩大到内蒙古。真角鹿是从非脱换型鹿角向季节性脱换型鹿角过渡的代表,在欧亚大陆都有分布,化德是继通古尔和四子王旗之后在内蒙古发现这个属的第三个地区。化德祖鹿的鹿角具有4个枝,远端两个枝剑形,在土城子地点是第二次发现,但目前尚未在其他地区发现过,似乎是化德一带的地方种类。山西祖鹿以其下臼齿不具古鹿褶而与新罗斯祖鹿(Cervavitus novorossiae)相区别。山西祖鹿在中国北方的分布较广,主要见于山西、陕西、甘肃和内蒙古,而且在每个地点的化石标本较多,指示其种群密度较大。布氏始柱角鹿、三角始柱角鹿和山西祖鹿是榆社盆地中榆社I带的主要鹿科成员,出现在岩石地层的马会组或生物年代学的保德期。真角鹿的时代分布主要在晚中新世。因此根据土城子地点的鹿科化石判断其地质时代应为晚中新世,而较多的山西祖鹿标本指示化德一带在晚中新世有较广的森林。  相似文献   
174.
半胱胺对肝细胞代谢油酸过程中ROS生成和ATPase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了半胱胺(CS)对油酸(0A)代谢过程中自由基(ROS)生成和ATP酶(ATPase)活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培养体外小鼠原代肝细胞,添加不同浓度的OA作用24h,通过luminol化学发光法,TBA法、DTNB法、无机磷比色法分别测定ROS、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和Na^+-K+-ATP酶活性;选取OA(0,150,250taM/L)三个梯度,添加CS(-,50,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taM/L),测定相同的指标。结果 添加OA大于150μM/L时,ROS、MDA生成量急剧升高,ATPase活性显著降低(P〈0.05)。添加CS能提高GSH,减少ROS和MDA的生成,提高ATPase的活性,且作用的效果显著(P〈0.05)。但大量添加CS(350-500μM/L)则效果相反。结论 大量添加OA会引起肝细胞氧化应激;添加CS能清除ROS,提高ATPase活性;并伴随OA添加量的增加,CS的最佳需要量也增加。  相似文献   
175.
目的:研究hMSCs、DOC(osteogenic cells differentiated from mesenchymal stem cells,成骨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泌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从细胞因子角度探讨hMSCs、DOC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的可能机理。方法:hMSCs、DOC(成骨诱导18天),采用ELISA技术,分别检测IL-2、IL-4、IL-10和TGF-β1分泌水平的变化。结果:在MSCs、DOC中IL-2、IL-4h低表达或忽略表达,IL-10中度表达,TGF-β1高表达。对IL-2、IL-4、IL-10,hMSCs、DOC的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体外实验中,hMSCs、DOC可能形成免疫抑制微环境并通过其维持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6.
探究虫草发酵菌丝体对胰岛素抵抗(IR)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采用低中高剂量虫草发酵菌丝体(剂量分别为1.65g/kg饲料,3.30g/kg饲料和6.60g/kg饲料)分别干预IR大鼠。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观察不同剂量虫草发酵菌丝体的降糖效果,同时观察血脂、氧化应激水平的变化情况。RT-PCR法测肌肉、肝脏组织氧化应激相关基因Nrf2、HO-1和NQO1m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blot法测其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发现CM干预能够显著改善IR大鼠空腹血糖、血脂和机体氧化应激水平,肌肉、肝脏组织Nrf2、HO-1和NQO1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上升,肝脏Nrf2和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并且具有剂量依赖性。说明CM具有缓解IR大鼠氧化应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7.
边疆晖  王德华 《兽类学报》2022,42(5):477-481
2022年是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以下简称西高所) 建所60周年 (1962―2022)。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也走过了60年的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60年来,西高所的兽类学研究始终立足青藏高原,立足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面向国家需求,围绕为区域经济和生态保护服务,在不同阶段开展了大量相应的工作,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出版了多个学术刊物,为我国的兽类学及兽类生态学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8.
家蝇抗菌肽对细菌细胞表面特性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微生物对十六烷吸附的方法(MATS方法)、微电泳方法与测定细菌质膜上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方法,探讨了家蝇抗菌肽对大肠杆菌等6种细菌细胞表面特性及其细胞膜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抗菌肽使细菌表面电负性增强,对G 细菌细胞表面电荷的改变大于对G-的改变,使细菌细胞表面疏水性不同程度的下降。抗菌肽引起细菌细胞膜通透性迅速增加,不同细菌β-半乳糖苷酶释放的最大速度VP在3.86pmol/min~6.92pmol/min,相应的时间TP为0,由此推测抗菌肽对细胞膜的作用机制是“形成孔洞”。  相似文献   
179.
陆耀邦  徐建云  王敬驹  陈晖   《广西植物》1992,12(2):157-164
用~60Co-γ射线,甲基磺酸乙酯(EMS)处理组培甘蔗愈伤组织,可提高再生植株的变异机率,处理愈伤组织再生植株性状:株高、茎径、锤度等明显偏离正常的正态分布,差异达1%显著标准,EMS处理较~60Co-γ射线变化大。连续试验观察表明:一些变异性状具有遗传性。用~60Co-γ射线或甲基磺酸乙酯处理甘蔗愈伤组织可作为一种甘蔗体细胞诱变育种手段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80.
江小波  高晖 《蛇志》1998,10(1):69-70
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4岁,蛇业个体户,于1997年7月16日晚上12时上床睡觉,被盘踞在被子上的五步蛇咬伤左大腿外侧,阴茎龟头及右手桡侧掌背3处,被咬处疼痛剧烈,伤口出血不止,10多分钟后头晕、眼花、乏力、胸闷、恶心、气促、四肢发冷、出汗较多。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