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6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三种森林表层土壤中有效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顺序为 :Fe >Zn>Mn>B >Cu >Mo,马尾松林的含量顺序为 :Fe>Zn>Cu >B >Mn >Mo,混交林和阔叶林与平均含量一致。三种森林有效Fe的含量均极高 ,表现出富铁状况 ,而有效Mn含量甚微 ,表明该区森林均严重缺Mn,有效Cu和Zn的含量处于中等水平 ,均高于其临界值。但处于演替初期阶段的马尾松林还缺B和Mo,混交林也略缺Mo。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pH值与所考察的所有微量元素有效量之间均呈负相关 ,且与有效B、Cu和Fe相关极显著 (P <0 .0 1 ) ,与有效Mo相关显著 (P <0 .0 5 ) ;有机质与所考察的所有微量元素有效量之间均呈正相关 ,且与有效B和Fe相关极显著 ,与有效Mn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22.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氮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选取南亚热带代表性森林类型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建立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2003年7月开始每月进行氮处理.这些处理分别为对照、低氮处理、中氮处理和高氮处理,即0、50、100 kg N hm-2 a-1 和150 kg N hm-2 a-1.在2004年11月和2006年6月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分别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可浸提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浸提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2006年6月高于2004年11月;季风林高于马尾松林和混交林.随着氮沉降增加季风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减少,但可浸提有机碳含量则增加,且此趋势在高氮处理下表现明显.然而,氮沉降增加对马尾松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浸提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氮沉降增加可能提高季风林土壤有机碳的固持能力.  相似文献   
123.
黄瓜花叶病毒卫星RNA生防制剂在烟草上的防病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人工组装的黄瓜花叶病毒卫星RNA生防制剂在烟草生产品种进行了田间保护试验。由于使用了生防制剂,经处理的烟草发病率降低84.9~86.4%,同时比对照早熟5天,上等烟比率增加151.3~173.5%,平均每亩收入增加43.3~65.7%。另外发现生防制剂能增强烟草对真菌病害的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124.
报道了红豆杉属1新变型——保康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er)Rehd f.baokangsis Y.J.Fei]。该变型与原变种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Pilger)Rehd.var.mairei(Lemee et Lévl.)Cheng et L.K.Fu]主要区别在于其雄株上有部分枝条发育成雌性枝条或雌雄球花在同一果枝上,呈现雌雄同株现象。凭证模式标本藏于武汉植物园标本馆(编号Y.J.Fei001,HIB)。  相似文献   
125.
本文研究了无花果丝孢酵母(Trichospfigueriae)J—04等6株微生物的脂肪酸在细胞内、细胞外及细胞表面的分布。用紫外线和硫酸二酯对J-04进行复合诱变。用制霉菌素和琥珀酸钠筛选具有高渗透性和抗阻遏的突变菌株。诱变筛选的JU-09菌株,其胞外酶活性提高了76%。  相似文献   
126.
探究逆境诱导启动子RD29A对转雪莲SikCDPK1基因烟草抗逆性的影响,为SikCDPK1基因在植物遭遇低温、干旱时更好发挥作用奠定基础。采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RD29A启动子驱动SikCDPK1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遗传转化烟草,分别观察、测定和比较分析低温、干旱处理后,RD29A::SikCDPK1转基因烟草、35S::SikCDPK1转基因烟草和非转基因烟草的表型、POD活性、SOD活性、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差异。结果显示,干旱和低温胁迫后,RD29A::SikCDPK1转基因烟草的生长状况优于35S::SikCDPK1转基因烟草,更优于非转基因烟草;同时,RD29A::SikCDPK1转基因烟草的POD活性、SOD活性、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35S::SikCDPK1转基因烟草,极显著高于非转基因烟草;但MDA含量与相对电导率显著低于35S::SikCDPK1转基因烟草,极显著低于非转基因烟草。表明启动子RD29A可通过减缓叶绿素降解速率、提高抗氧化系统酶活性、减小膜通透性,使转基因烟草表现出更强的干旱、低温耐受性。  相似文献   
127.
目的通过表面活性剂溴化十六烷基吡啶抗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菌粘附作用的研究,为临床针对产膜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相关感染提供可能的探索方向和防治途径。方法以万古霉素为阳性对照,利用XTT减低法,评价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对表皮葡萄球菌初始粘附的影响。结果浓度为4、2和1 mg/L的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对表皮葡萄球菌初始粘附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555~34.9664,P0.01);用浓度为32、16、8和4 mg/L的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对实验材料预处理后,对表皮葡萄球菌初始粘附抑制作用明显,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25~21.9246,P0.001)。结论溴化十六烷基吡啶无论是直接作用或是对实验材料预处理,对表皮葡萄球菌形成生物被膜的初始粘附过程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8.
为了分析棉酚影响大白鼠精子的作用部位,在灌服棉酚后不同时间作一侧或两侧附睾结扎手术。第Ⅰ组,结扎了19只用药21天的大白鼠的输出管、附睾中段和输精管;第Ⅱ组,在12只用药14天的大白鼠做了同样的手术;第Ⅲ组,结扎了10只用药12天、停药7天的大白鼠附睾中段和输精管;第Ⅳ组是施行类似手术的正常大白鼠,分别作为用药组的对照。各组均在手术后第7天检查分隔在附睾不同部位的精子的活动能力。结果发现:在Ⅰ、Ⅱ、Ⅲ组中,附睾中段结扎部位上的精子都死亡;在第Ⅱ组中,8例结扎侧的附睾尾部和输精管里留有很多活动的精子,这种情况在第Ⅰ组中也有少数几例;在第Ⅲ组,附睾头段的精子能够活动但有较多的畸形;对照组的大白鼠附睾中段结扎部位上虽有少数死精子,但大部分精子运动良好,附睾尾部精子保持正常运动和头-头型凝集现象。这一结果表明,棉酚抗生育的作用部位不在附睾而是在睾丸内。对于棉酚影响精子发生后期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9.
基于长江口3个区域潮间带(崇明东滩、南汇边滩和嵊山岛)监测数据,对长江口区域潮间带底栖生物生态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19年长江口海域泥相和岩相潮间带共鉴定大型底栖生物9门57种,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多毛类构成主要类群。崇明东滩、南汇边滩两个泥相潮间带底栖生物平均栖息密度分别为96.4个/m~2和160.4个/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68.42 g/m~2和45.71 g/m~2;嵊山岛岩相潮间带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88.9个/m~2和763.72 g/m~2。各断面多样性、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位于1.36—3.24、0.75—2.88和0.48—0.77,泥相潮间带低潮区生物多样性优于中潮区和高潮区,岩相潮间带中潮区生物多样性最好。聚类分析可见长江口海域潮间带底栖生物分为泥相和岩相2个大组群,物种分布存在明显的分潮区现象,高潮区站位成群或与个别中潮区站位成群,低潮区站位成群或与个别中潮区站位成群,表明底质类型和潮汐是影响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子。近30年来,崇明东滩和南汇边滩底栖生物种类数存在一定波动,嵊山后陀湾断面生物种类数明显下降;3个区域潮间带...  相似文献   
130.
苦荞凝集素(tartary buckwheat lectin,TBL)是一类兼具核糖体失活蛋白N-糖苷酶活性和芦丁水解酶活性的糖蛋白,具有显著的抑制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功能。先前研究表明,TBL可以下调结肠癌细胞HCT116中包括miR-135a和miR-135b在内的一些oncomiRs的表达,并且可以抑制结肠癌细胞HCT116的增殖。因此,我们推测TBL可能通过调控oncomiRs从而抑制HCT116细胞的增殖。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包含miR-135a和miR-135b结合位点的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APC)的3'-UTR区。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表明,经过TBL处理后,实验组的荧光素酶活性较对照组高,而且用miR-135a&b的反义核酸anti-miR-135a&b处理后和实验组有相似的结果。Western印迹分析表明,TBL处理HCT116细胞24 h后,细胞中APC和p-β-catenin的表达上调,总β-catenin的表达下调,且存在剂量依赖效应,而对GSK-3β的表达无明显影响。进一步探究了TBL进入细胞的方式,我们发现,加入TBL作用2 h后,其主要存在于HCT116细胞的表面,部分进入细胞内部,在细胞表面可以同半乳糖凝集素galectin-3竞争结合细胞膜表面受体,并且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性。这些结果表明:TBL以HCT116细胞表面的galectin-3受体为靶点,通过内吞作用进入细胞,进而调控HCT116细胞中miR-135a&b的表达,影响Wnt信号通路而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