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6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4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山茱英的化学、药理及开发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就有关山茱萸中的挥发性成分、环烯醚萜苷、鞣质、有机酸等化学成分,山茱萸的抗菌消炎、调节免疫、降血糖、保肝、抗癌、抗休克、抗氧化、抗艾滋病等药理作用,以及国内外开发应用状况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对山茱萸的基础研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2.
以三峡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物群落样地资料为基础,研究了不同退化类型、不同退化程度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征,分析了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与人为干扰和演替的关系。结果表明:受干扰较轻的退化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自然生态系统高,受干扰较严重的退化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自然生态系统低。随着生态系统的退化,群落物种丰富度先升高后又逐渐降低。从不同层次来看,乔木层物种多样性逐步减低,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则表现出先升高后又逐渐降低。退化森林生态系统各层次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和地带性生态系统常绿阔叶林的灌木层(包括乔木幼苗和幼树)>乔木层>草本层的格局有显著差别。若以空间代替时间,则表现出随着演替进程群落物种多样性升高后又降低。从群落各层次来看,乔木层随着演替进程物种多样性逐步升高,灌木层、草本层则先升高后又降低。  相似文献   
63.
以酶组织化学方法对实验性大鼠肝癌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分布进行定位研究。结果显示:原发及转移的肝癌组织癌细胞中NOS呈阴性反应,不同类型肝癌组织内未见明显差异,表明NOS活性的降低与细胞的恶变相关。提示可作为临床肝癌诊断的一个指标。癌旁肝细胞、Kupfer细胞及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胞浆呈NOS阳性,此处NO是否属于一种参与活化巨噬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效应分子有待探讨。  相似文献   
64.
北京葡萄属一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5.
【目的】重金属钒的环境危害日益受到关注,微生物可实现高毒性的五价钒[pentavalent vanadium, V(Ⅴ)]的还原固定,其中电子供体是微生物还原V(Ⅴ)的关键,尽管天然Fe(Ⅱ)矿物和天然生物质均被报道可单独支持微生物还原V(Ⅴ),而基于两者构建的混养体系中微生物还原V(Ⅴ)的特征尚未揭示。【方法】本研究对天然Fe(Ⅱ)矿物和生物质进行优选并复配组合,探究混养生物体系中五价钒[V(Ⅴ)]的还原机理。【结果】磁黄铁矿和木屑对V(Ⅴ)的去除效率最高,分别为54.2%±3.4%和67.1%±3.1%。当优选的磁黄铁矿与木屑组合复配比例为1:3时可达到最高的V(Ⅴ)去除效率82.7%±3.1%。V(Ⅴ)被还原为不溶性V(Ⅳ)沉淀,Fe(Ⅱ)和S(–Ⅱ)分别被氧化为Fe(Ⅲ)和SO42-。在混养体系中,脱硫菌(Desulfurivibrio)和硫菌属(Thiobacillus)等自养菌属可能参与磁黄铁矿的氧化与V(Ⅴ)还原,并利用无机碳源合成有机中间代谢产物,与无胆甾原体属(Acholeplasma)等纤维素降解菌分解木屑的产物一起,被B...  相似文献   
66.
皖南低丘板栗林土壤甲虫群落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皖南低丘板栗林土壤甲虫群落研究路有成,王宗英,李景科(安徽师范大学地理系,芜湖241000)(辽宁省大石桥市农技中心,115100)方明刚,陈友顺,蒋业科,潘志强,余益胜(安徽省广德县林业局,242200)(安徽省宁国县林业局,242300)Soik...  相似文献   
67.
68.
铜陵市铜尾矿生物群落的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部,长江南岸,属皖南丘陵的一部分,是我国重要的产铜地区之一,治铜历史悠久,解放后大规模进行开采,对我国经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但是,开采过程中形成的废弃物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周围环境。矿业弃置地的治理与生物群落的恢复已成为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1995年9月到1998年4月,对铜陵市不同弃置时间和不同利用现状的尾矿,进行尾矿基质理化性质和生物群落调查,试图探明不同弃置时间的尾矿上植被和土壤动物的组成、数量和分布特点及其与尾矿理化性质变化的关系,对尾矿的治理和生物群落的重建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 调…  相似文献   
69.
70.
植物质体转化技术通过同源重组实现定点整合,与细胞核基因工程相比,使外源基因表达更为精确、安全和高效。该技术在基础研究中为叶绿体功能基因组研究提供了有效手段,同时在应用方面为外源基因表达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已成为植物遗传育种的一种新策略。本文总结了近年来质体基因工程在转化体系的建立和优化上的新思路,着重阐述了利用质体转化技术在遗传育种中提高作物抗性、改良品质等应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克服质体转化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中面临的难题,必将为作物育种的发展带来新的绿色革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