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3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84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5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931.
水稻显性早熟材料D64B的发现、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64B是从籼型杂交稻保持系D63B中发现的一个无色早熟突变株。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以及早稳型水稻品种与之杂交,F1的抽穗期多数与早熟亲本D64B相同或相近,部分偏向早熟亲本。这些结果表明D64B具有显性早熟特性。将D64B在海南陵水短日照和温江长日照下分期种植,观察到两地点因生长发育期间温度变化引起的抽穗期的变化的程度是一致的,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长发育期间温度升高,D64B抽穗缩短,可知D64B不感光,感温性中等。种植D64B与蜀恢527的正反交F2和回交一代BC1,三者的抽穗期均呈双峰分布,并且峰谷处于同一位置,以峰谷值103d为转折点进行分组,早熟与迟熟植株的分离比经x^2检验分别符合3:1和1:1,表明D64B的早熟特性主要受一对显性早熟核基因控制。用356对微卫星引物对亲本D64B和蜀恢527进行多态性分析,并用多态性引物扩增蜀恢527/D64B的F2早熟和迟熟近等基因池,找到多态引物RM279,进一步用RM279附近的微卫星引物扩增F2早熟和迟熟近等基因池、迟熟植株,筛到多态性引物RM71。用MAPMAKER/EXP3.0软件分析,将该早熟基因定位于第2染色体的短臂端,位于RM179和RM7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2.6cM和13.3cM,该基因拟名EF-3(t)。在育种实践中用D64B育成早熟不育系D64A。  相似文献   
932.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免疫组化技术以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的检测系统检测50份喜马拉雅旱獭肝组织可能存在的嗜肝病毒c基因、s抗原及c抗原的表达,同时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显示旱獭肝组织中嗜肝病毒s抗原、c抗原的阳性率分别为26%(13/50)、36%(18/50);在抗原双阳性的10份肝组织标本中有c基因的阳性表达,阳性率为50%.c抗原定位于肝细胞胞浆和/或胞核,呈散在、片簇状分布,c基因定位于肝细胞的细胞核,阳性细胞散在分布.50份标本中5份出现肝炎的病理改变,与抗原检出问无明显相关性.使用WHV的病毒检测系统证实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可能存在类似WHV的嗜肝病毒感染,从组织学的角度为中国青海地区喜马拉雅旱獭嗜肝病毒自然感染提供证据,此种动物有可能用于建立嗜肝病毒感染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33.
[目的]以猪源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Bb)百日咳杆菌黏附素(PRN)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为抗原建立检测PRN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方法和结果]利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表达系统对PRN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融合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该基因获得高效表达,产物易于纯化且具有良好的免疫学活性.通过凝血酶酶切GST-PRN并回收,获得不含GST载体蛋白的PRN蛋白片段.以PRN蛋白片段为抗原建立检测天然PRN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该方法对猪巴氏杆菌病等7种常见细菌性疾病阳性血清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敏感性比乳胶凝集试验提高4~128倍,能检测到人工感染14 d后的仔猪血清抗体IgG,对临床送检的1,229份猪血清的检测阳性率为32.7%.ELISA方法对阳性猪场的监测结果预示了保育期仔猪的合群导致猪群大量感染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结论]该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的特点,可用于猪群PRN抗体水平监测和猪波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934.
蛇岛蝮蛇消化道5-羟色胺细胞的形态与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ABC(avidin-biotin-peroxidase complex)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蛇岛蝮蛇(Gloydius shedaoensis)消化道内5-羟色胺(5-HT)免疫阳性内分泌细胞的分布及形态.结果显示,5-羟色胺细胞从食管到直肠各段均有分布.细胞分布密度呈波浪式,其中胃贲门部分布密度最高(7.15±2.38),直肠部次之(4.55±3.14),食管部最低(1.2±0.71).5-HT阳性细胞广泛分布于消化道上皮细胞之间、上皮基部、腺泡上皮细胞之间以及固有膜内.形态多样,呈圆形、锥体形、梭形等.分析认为蛇岛蝮蛇消化道5-HT细胞具有内、外分泌两种作用途径,并且其密度分布可能与其食性、生存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935.
白条草蜥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6种胃肠激素抗血清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avidin-biotin complex method),对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了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和形态学观察。结果表明,5-羟色胺细胞较其他5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更为广泛,整个消化道中(即从食管到直肠)均有分布,其分布密度高峰位于幽门。食管、回肠和直肠未检测到生长抑素细胞,生长抑素细胞在幽门部分布密度最高,总体来说生长抑素细胞的分布在胃部较高而在小肠部较低。胃泌素细胞和胰多肽细胞分布在小肠,均在十二指肠分布密度最高。胰高血糖素细胞在胃幽门部分布密度最高,十二指肠、空肠次之,回肠分布密度最低。P-物质细胞仅分布于幽门部。6种内分泌细胞以圆形和锥体形为主,它们广泛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及上皮细胞基部。内分泌细胞的密度分布与其食性、食物组成和生活环境有关,它们的形态与其内、外分泌功能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936.
本文探讨了树突状细胞(DCs)在抗马尔尼菲青霉感染免疫中的作用.用细胞因子rhGM-CSF和rhIL-4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观察DCs的形态,并用流式细胞仪进行DCs的表型测定,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IL-12p70的浓度,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DCs刺激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趋化因子受体CCR7、CXCR4的mRNA 的表达.倒置显微镜下可见诱导获得的DCs细胞形态不规则,表面伸展出大量树突.与马尔尼菲青霉酵母共同培养24 h后DCs的胞内含有大量的酵母细胞;细胞表型CD86、CD83、HLA-DR和CD40的表达明显增高;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趋化因子受体CCR7和CXCR4的mRNA表达量增加且能够产生IL-12p70但产生的量低于LPS刺激组.DCs能吞噬加热灭活的马尔尼菲青霉酵母,并趋于成熟,抗原呈递能力增加,但是产生IL-12p70的量较低,可能造成宿主抗马尔尼菲青霉酵母的细胞免疫功能的不足.  相似文献   
937.
本研究对黑龙江海伦市种植大豆作物的黑色土壤中筛选得到的产植酸酶菌株(穗霉属26-13-4)的最佳营养条件进行优化.针对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麸皮的添加量进行D-饱和最优化设计,拟合三者之间的方程,并确定最优化添加量.  相似文献   
938.
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掘穴蚁蚁丘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科尔沁沙地典型流动沙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样方法调查分析了不同地形上掘穴蚁的蚁丘密度、直径、盖度及其与土壤环境的关系,讨论了不同地形和土壤环境对掘穴蚁筑丘活动的影响,并探讨了蚁丘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受到地形变化影响的土壤环境和地形共同影响掘蚁穴的筑巢活动,蚁丘密度表现为丘顶>背风坡>迎风坡;蚁丘直径和盖度均表现为丘顶>迎风坡>背风坡,并且亦均受到蚁丘密度的制约.蚁丘的空间格局表现为随机分布型.地形及土壤环境的共同作用决定了掘穴蚁的筑巢行为.  相似文献   
939.
小叶锦鸡儿灌丛群落蒸腾耗水量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沙地小叶锦鸡儿 (Caragana microphylla) 人工林的蒸腾速率, 于2006年6月运用热平衡茎流测量技术, 对科尔沁沙地一处15a生人工小叶锦鸡儿群落的分枝液流动态进行了监测。根据生物统计结果选取被测标准枝, 标准枝基径在0.4~1cm范围内。同时, 分别用基径总断面积推算法和叶片密度推算法对灌丛叶面积进行了估算。以叶面积为扩展纯量, 利用标准枝液流对灌丛群落耗水量进行尺度转换, 在转换过程中, 假设叶面积与蒸腾耗水量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该尺度转换方法经与大型称重式Lysimeter测值对比验证, 误差小于14.3%, 可望准确估算小叶锦鸡儿灌丛群落的蒸腾耗水量。  相似文献   
940.
赵丁丁  乔中英  程孝  王建平  焦翠翠  孙丙耀 《遗传》2014,36(12):1249-1255
玉米转座元件Ac/Ds是hAT转座子家族的成员, 导入水稻基因组后具有转座活性, 尽管转座机制还不完全清楚, 但它们通常经保守的非复制型“剪切-粘贴”过程转座。研究表明, 在Ac编码的转座酶作用下, Ds从原位点切离后常优先重新插入到连锁位点。文章利用TAIL-PCR技术从水稻一个Ds插入突变体及其回复突变体中分离Ds侧翼序列, 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对Ds在突变体上插入位点、回复突变体内切离足迹和重新插入位点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显示, 突变体中Ds从3号染色体切离后, 在原插入位点残留了8 bp足迹序列(CATCATGA), 引起Ds标记基因外显子和内含子数目增加, 从而影响基因结构。切离后的Ds重新插入回复突变体第2和第6号染色体上, 分别编码烟草胺氨基转移酶和衰老相关蛋白的2个基因的编码区。因此, 典型的“剪切-粘贴”机制不能完全解释Ds的转座行为, Ds转座存在“剪切-复制-粘贴”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