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5篇
  免费   200篇
  国内免费   84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74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96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93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41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3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5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5篇
  195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21.
赵志军 《兽类学报》2012,32(1):33-41
为探讨繁殖经历与哺乳期最大持续能量收支的关系,对连续4 次繁殖的黑线仓鼠哺乳期的能量收支情况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1)不同繁殖组哺乳高峰期的摄食量、泌乳能量支出(MEO)、胎仔数和胎仔重差异不显著,静止代谢率(RMR)、非颤抖性产热(NST)、褐色脂肪组织(BAT)线粒体细胞色素c 氧化酶(COX)活性、血清甲状腺激素(T3 、T4 )和催乳素水平也无明显变化;2)摄食量与MEO、胎仔重和RMR 呈显著正相关。结果表明,不同繁殖经历的黑线仓鼠主要通过降低产热和增加能量摄入来满足哺乳高峰期的能量需求;哺乳期最大持续代谢率(SusMR)可能受乳腺组织泌乳能力的限制,与“外周限制假说” 的预测一致,不支持“中心限制假说”;SusMR 限制因素和哺乳期能量收支策略可能与繁殖经历无关。  相似文献   
922.
赵志军 《兽类学报》2012,32(4):297-305
为阐明动物应对食物短缺的能量学对策与其自身的代谢水平的关系,测定了不同限食程度下黑线仓鼠的体重、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结果发现,限食使基础代谢率、非颤抖性产热、褐色脂肪组织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降低。90% 限食驯化4 周后,存活率为80% ,60% 限食驯化4 周后,存活率为30% 。低温驯化使黑线仓鼠基础代谢率和非颤抖性产热显著增加,使80% 限食动物的体重和存活率显著降低。高基础代谢率组的摄食量比低基础代谢率组多23.8% ,80% 限食后两组体重降低的幅度和存活率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高水平的代谢率使黑线仓鼠对食物资源短缺的敏感性增加;支持“代谢率转换假说”,符合“具有储食习性的动物对食物短缺的生理耐受性较低” 的预测。  相似文献   
923.
目的:比较不同通透性保鲜膜对金针菇保鲜效果的影响。方法:以新鲜的金针菇为原料,分别以市售的中通透性保鲜膜(潘多拉PE保鲜膜)、低通透性保鲜膜(旭包鲜PVDC保鲜膜)和高通透性保鲜膜(好丽家PE保鲜膜)为包装材料,在模拟超市冷鲜货架温湿度条件(温度约14±1℃、贮藏环境相对湿度约85% )下,研究3种不同通透性保鲜膜对金针菇的保鲜效果及对金针菇内源甲醛含量的影响。结果:3种不同通透性的保鲜膜阻水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与低通透性保鲜膜和高通透性保鲜膜相比,中通透性保鲜膜能显著抑制金针菇子实体抗坏血酸、多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下降,保持金针菇最佳的感官品质(P<0.05),高通透性保鲜膜和中通透性保鲜膜均能显著抑制金针菇中甲醛含量的上升(P<0.05)。结论:3种不同通透性保鲜膜以中通透性保鲜膜(潘多拉PE保鲜膜)对金针菇的保鲜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24.
喇家遗址位于青海省民和县,主体为齐家文化的遗存,距今大约3900~4300年。喇家遗址古代人类迁移活动的研究,对于探索黄河上游古代文明,推动该地区齐家文化研究,有着积极的学术意义。本文首先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对喇家遗址出土的22个个体的44份牙釉质和骨骼样品进行了元素分析,根据检测结果排除了受到污染的2份骨骼样品。其次,通过热电离质谱分析方法对喇家遗址出土22个个体的42份牙釉质和骨骼样品及8个猪牙釉质样品的锶同位素比值进行了测定。检测数据表明,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的标准偏差远小于其他动物,可以推断猪由当地饲养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此其牙釉质锶同位素比值可以代表当地的锶同位素水平。经过计算得到8个猪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的平均值为0.710930,将该平均值加或减2倍标准偏差可以得到喇家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在0.711058~0.710802之间。以此为前提可以推测,本次检测的22个个体中,有17个个体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在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内,可能为本地出生。还有2个个体牙釉质在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上下限附近,姑且存疑;仅有3个个体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在遗址当地的锶同位素比值范围以外,表明这些个体可能在其他地区出生,去世后埋葬在遗址中。此外,数据分析还显示,本地出生人群牙釉质的锶同位素比值平均值与骨骼的锶同位素比值平均值比较接近,暗示喇家遗址当地古人类生活方式可能比较统一。  相似文献   
925.
浙江西天目山主要森林类型的苔藓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苔藓是森林的重要组分, 是森林保护区的重要保护对象, 在物种资源和生态系统功能维护中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以浙江西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7种主要森林类型(落叶矮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竹林)内的苔藓植物为对象, 调查了32个10 m × 10 m的样地, 记录地面生苔藓植物盖度和树附生苔藓植物多度, 采用重要值、相似性系数、多样性指数分析了森林类型间的苔藓植物多样性差异。共采集969份标本, 隶属41科84属142种, 其中苔类植物13科18属33种, 藓类植物28科66属109种, 优势科为灰藓科、青藓科和羽藓科。2种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混交林)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余5种森林, 其中物种丰富度以针阔混交林最高, 苔藓植物多样性则以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高, 竹林两者均为最低。海拔等环境因子较为接近的植被类型的苔藓植物多样性相似性较高, 常绿阔叶林与针叶林相似性最高, 而落叶矮林和竹林相似性最小。  相似文献   
926.
中国大杜鹃的鸣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直以来认为广布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的大杜鹃 ,其鸣声在地区之间无差异 ,而分布在亚洲的大杜鹃的鸣声至今未有系统的研究报道。本文以分布在中国北部的大杜鹃指名亚种和新疆亚种的广告鸣叫为主要研究对象 ,将其与在四川和云南省分布的大杜鹃华西亚种以及分布在朝鲜、日本、俄罗斯和英格兰的大杜鹃指名亚种的广告鸣叫进行了初步比较。在中国分布的大杜鹃有五种鸣叫类型。中国所有采集地大杜鹃的广告鸣叫都由两个音节组成 ,并且与英国分布种群的广告鸣叫很相似。各地大杜鹃的领域鸣唱呈现出个体质的高度保守性和数量性状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27.
刘慎谔先生是我国植物学科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早年(1920年)勤工俭学留学法国10年。1929年在巴黎大学完成“高斯山植物地理的研究”学术论文.获法国国授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刘慎谔满怀着要为发展中国的植物学科研究做贡献的雄心壮志回到祖国。回国后被聘为前北平研究院植物学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兼主任,从无到有建立起植物学科的研究基地。以后在那动乱的年代几经搬迁,又在陕西的武功和云南的昆明建立了植物学科的研究基地和植物园。1950年刘慎谔到哈尔滨东北农学院任东北植物调查研究所所长。1954年迁沈阳,改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副所长兼植物研究室主任,一直到去逝。刘慎谔除了植物学研究工作之外,在东北地区森林采伐更新和西北地区治理沙漠方面还做了很大的贡献,为此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与两项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奖。刘慎谔先生在1975年11月23日去世。  相似文献   
928.
作为DNA合成的重要前体,细胞中4种脱氧核糖核苷三磷酸(dATP、dTTP、dGTP和dCTP)是DNA复制、重组和修复所必需的原材料,而DNA的正确合成及其完整性则是基因组稳定性的重要体现,因此dNTP库状态的稳定对维持基因组的稳定进而保证细胞的稳定至关重要.从dNTP库的质量上讲,一些异质dNTP如氧化的dNTP掺...  相似文献   
929.
蜂毒素分子的改造及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获得保留有抗菌活性而降低溶血作用的蜂毒素,对蜂毒素的分子结构进行了改造.将第5位的Val变为Arg,第15位Ala变为Arg,删除了第16位的Leu.用PCR技术获得了改造后的蜂毒素基因,将其克隆入酵母表达载体pPICZa-A,获得重组表达质粒pPICZa-A-MEA.该质粒转化毕赤酵母菌GS115,甲醇诱导下表达,发酵上清液经抑菌活性、溶血活性测定及亲和层析纯化,结果表明,蜂毒素基因成功地在毕赤酵母中表达,经改造后表达的蜂毒素保留了抗菌活性且溶血活性显著降低,经纯化后用Bradford法测定表达蜂毒素的含量约为0.29mg/ml.  相似文献   
930.
水稻显性早熟材料D64B的发现、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64B是从籼型杂交稻保持系D63B中发现的一个无色早熟突变株。用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以及早稳型水稻品种与之杂交,F1的抽穗期多数与早熟亲本D64B相同或相近,部分偏向早熟亲本。这些结果表明D64B具有显性早熟特性。将D64B在海南陵水短日照和温江长日照下分期种植,观察到两地点因生长发育期间温度变化引起的抽穗期的变化的程度是一致的,并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生长发育期间温度升高,D64B抽穗缩短,可知D64B不感光,感温性中等。种植D64B与蜀恢527的正反交F2和回交一代BC1,三者的抽穗期均呈双峰分布,并且峰谷处于同一位置,以峰谷值103d为转折点进行分组,早熟与迟熟植株的分离比经x^2检验分别符合3:1和1:1,表明D64B的早熟特性主要受一对显性早熟核基因控制。用356对微卫星引物对亲本D64B和蜀恢527进行多态性分析,并用多态性引物扩增蜀恢527/D64B的F2早熟和迟熟近等基因池,找到多态引物RM279,进一步用RM279附近的微卫星引物扩增F2早熟和迟熟近等基因池、迟熟植株,筛到多态性引物RM71。用MAPMAKER/EXP3.0软件分析,将该早熟基因定位于第2染色体的短臂端,位于RM179和RM7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2.6cM和13.3cM,该基因拟名EF-3(t)。在育种实践中用D64B育成早熟不育系D64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