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1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21.
通过代谢通量方法在3L搅拌式发酵罐上研究了油酸对灵芝液态深层发酵代谢终产物羊毛甾醇代谢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灵芝的液态深层发酵过程中,添加油酸使合成羊毛甾醇的代谢通量提高45.29%;副产物麦角甾醇的含量由3.84 mg/g降低至0.02 mg/g;羊毛甾醇合成途径(LP)、三羧酸循环(TCA)、磷酸戊糖途径(PP)和糖酵解途径(EMP)的代谢通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9.09%、14.52%、12.22%和2.11%。因此,添加油酸能够加强灵芝液态深层发酵过程中的整体代谢流分布,减少副产物麦角甾醇的积累,提高羊毛甾醇的代谢流量。该研究为下一步灵芝液态深层发酵中灵芝三萜得率的提高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22.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利用陷阱法捕捉到褐腹长尾鼩鼱滇西亚种(Episoriculus caudatus umbrinus)雌性2号。本次采集的标本体型较小,头体长分别为57.2 mm和50.4 mm,尾长(53.2 mm和46.7 mm)略短于头体长。尾部背腹色差较小,腹面略呈现褐色。后足长分别为11.9 mm和12.4 mm。颅全长17.28 mm和17.23 mm,上颌骨较宽(5.02 mm和4.96 mm)与腭齿长(7.72 mm和7.56 mm)之比为65.31%。上门齿1枚,上单尖齿4枚,第1单尖齿和第2单尖齿大小近似,明显大于第3单尖齿,第4单尖齿微小,着生于第3单尖齿和前臼齿缝隙内侧。上颌1枚前臼齿,3枚臼齿,第3枚臼齿小。利用已报道的长尾亚洲鼩属检索表进行检索,鉴定上述采集物种为褐腹长尾鼩鼱滇西亚种。基于Cyt b基因全序列(1 140 bp),采集标本与长尾亚洲鼩属中的褐腹长尾鼩鼱滇西亚种遗传距离最近,在0.030 ~ 0.062之间。系统发生树也显示,2号标本与褐腹长尾鼩鼱滇西亚种构成一个单系进化分支,进一步证实本次采集2号标本是褐腹长尾鼩鼱滇西亚种。  相似文献   
423.
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是一株新定义的芽孢菌种,已应用于农业生产中,具有促进生长和抑制病原菌的作用,且具有广谱的抑菌特性。在目前抗生素替代物需求日益增加的现状下,已有研究表明贝莱斯芽孢杆菌可用于植物的疫情防治,在畜禽和水产动物的养殖等畜牧业中能够提高饲料的消化率、抑制致病菌、提高生产性能和防治疾病,同时还可应用于工业生产。本文从贝莱斯芽孢杆菌的简介、研究现状、不同领域的功能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在当下复杂的生态环境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为贝莱斯芽孢杆菌应用范围的扩大和功能开发提供参考,从而加快新型微生态制剂的研发。  相似文献   
424.
田悦  刘艳 《生态学杂志》2023,(5):1035-1042
苔藓植物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使其能够生长在极端干旱和寒冷的严酷环境中,苔藓植物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植被组成成分之一,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为探讨高寒草原苔藓植物的群丛特征,明确影响苔藓植物群丛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本研究在西藏高寒草原区域共设置40个样地,通过样方调查,采集、记录苔藓植物,基于物种和样地生态因子数据,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苔藓植物群丛进行数量分类与排序。共记录9科18属36种藓类植物。在科的水平,以丛藓科为主;在属的水平,以对齿藓属(Didymodon)和真藓属(Bryum)为主。优势种分别是短叶对齿藓(Didymodon tectorus)、细叶石灰藓(Barbula gracilenta)、北地对齿藓(Didymodon fallax)和密歇根对齿藓(Didymodon michiganensis)。生活型以丛集型为主,占83.33%。双向指示种分析将苔藓植物群丛分成8个类型,分别是垂蒴真藓(Bryum uliginosum)群丛、北地对齿藓+金黄银藓(Anomobryum auratum)群丛、短叶对齿藓+北地对齿...  相似文献   
425.
维生素C(Vc)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与人工合成Vc相比,天然Vc更有利于人体健康。草莓富含Vc,提高草莓果实中Vc含量及培育高Vc品种已成为目前关注热点。本文围绕草莓果实Vc合成关键基因、QTL定位及其含量影响因素相关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草莓果实Vc合成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并为今后通过栽培和育种提高草莓果实Vc含量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26.
为探明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壤细菌多样性分布及不同用地类型间差异,以内蒙古相互交错的农田和自然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区域,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地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农田和草地土壤细菌相对丰度表现为同一地区相似,不同地区差异明显,土壤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总丰度占75.1%以上;土壤细菌多样性表现为西辽河平原、燕山丘陵区、阴山北麓及河套平原草地土壤Chao1指数显著高于农田土壤;种植玉米的农田土壤Chao1和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作物农田土壤;聚类分析发现,土壤细菌群落依据地理纬度与植被类型分为5类,即低纬度1类、中纬度1类、高纬度1类、草地1类、农田1类。  相似文献   
427.
428.
目的:探究高频超声在乳腺微小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超声表现。方法:选取我院乳腺外科收治的确诊为乳腺微小结节的患者184例,术前采用高频超声技术对患者进行结节探测,将探测结果与病理切片比较,同时对良恶性微小结节之间的形态、血流、微钙化以及边缘轮廓等情况进行图像分析,总结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1经过高频超声,检测出184例乳腺微小结节患者,有238处微小结节,其中良性结节194处、恶性结节44处;病理切片显示,微小结节244处,其中良性结节197处、恶性结节47处。与病理切片比较,高频超声的结节检出率高达97.5%,良恶性结节的检出准确率分别为98.5%、93.6%;2结节形态规则度对比,良性结节较恶性结节更规则(P0.05);钙化情况比较,并非所有结节都出现钙化,两者钙化情况暂无可比性;结节边缘轮廓清晰度比较,良性结节多表现为边缘清晰,而恶性肿瘤多表现为边缘模糊;结节边缘良性结节较恶性结节更清晰;3血流检出率比较,恶性结节组显著高于良性结节组(P0.05)。结论:高频超声技术对乳腺微小结节的检出率较高,错误率较低,是鉴别乳腺微小结节良恶性的重要手段,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对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29.
为探究草鱼(♀)×赤眼鳟(♂)杂交F_1生长性状形成相关分子机理,本研究通过RACE技术(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克隆了杂交F_1个体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s-Ⅰ,IGF-Ⅰ)和IGF-Ⅱ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两个基因的组织表达水平,并比较了杂交F_1生长性状大、小两个亚群的基因表达水平差异。结果显示:IGF-Ⅰ和IGF-Ⅱ的cDNA全长分别为824 bp和1 707 bp。IGF-Ⅰ和IGF-Ⅱ蛋白均具有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典型特征,即包括信号肽和B、C、A、D和E5个功能结构域,并具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IGF-Ⅰ与IGF-Ⅱ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低,仅为26%。IGF-Ⅰ与IGF-Ⅱ在杂交F_1下丘脑、垂体、肝脏、脾脏、肾脏、头肾、肠、心脏、皮肤、肌肉、性腺和血液中都有表达,且均在肝脏中表达水平最高,心脏中最低。同池饲养F_1的基因表达分析显示,大亚群肝脏、血液和肌肉中IGF-Ⅰ表达水平均极显著高于小亚群对应组织中的表达水平(p0.01),大亚群肝脏中IGF-Ⅱ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小亚群(p0.01),表明IGF-Ⅰ和IGF-Ⅱ的表达水平与杂交F_1的生长性状相关联。实验结果可为深入研究草鱼(♀)与赤眼鳟(♂)杂交F_1生长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430.
目的:研究健康毛黄堇植株和患根腐病毛黄堇植株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差异,探讨其与毛黄堇病害发生的关系,为针对性开展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技术,比较健康和患病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差异。结果:患病根际土细菌群落α多样性降低,真菌群落α多样性升高。健康和患病植株细菌、真菌门水平的组成结构及相对丰度差异均较小,细菌优势门为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真菌为子囊菌门。属水平上组成结构复杂,优势细菌属为Subgroup_6等,优势真菌属为曲霉属。患病植株差异标志物种主要为小单孢菌科细菌和核盘菌科真菌。结论: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结构与毛黄堇健康状态密切相关,致病真菌相对丰度增加可能是导致病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