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通过对2010—2016年重庆市渝中区儿童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该地区儿童重型乙脑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渝中区2010—2016年的儿童乙脑患者的基本特征、分型及其差异性、乙脑病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乙脑发病特征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重型乙脑的影响因素。结果重庆市渝中区在此期间共报告儿童乙脑病例725例,主要为幼托儿童,其中重型344例(47.45%)。人群分布、诊断型别、是否住院、发病前25 d是否有外出史、头痛、精神萎靡、烦躁、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肌张力增强等18个因素在非重型组与重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惊厥(P0.000 1,OR:2.876~8.237)、意识障碍(P=0.013,OR:1.109~2.436)、脑膜刺激征(P=0.000 5,OR:1.350~2.963)、病理反射肌张力增强(P=0.000 4,OR:1.377~3.023)的乙脑患儿更易发展为重型乙脑。结论儿童重型乙脑病情重、发展较快,因此临床医生在接诊儿童乙脑患者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惊厥、意识障碍等症状,避免轻型乙脑患者发展为重型。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究地佐辛在妇科恶性肿瘤术后镇痛中的疗效及对其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手术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5年9月期间我院行妇科恶性肿瘤手术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地佐辛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地佐辛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联合地佐辛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全身麻醉联合芬太尼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术中、术后VA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及免疫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均分均小于4分,地佐辛组患者在T3时刻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T1时刻比较,T2、T4时刻地佐辛组患者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T2时刻地佐辛组患者CD8~+水平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T2时刻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T4时刻CD3~+、NK细胞水平,T5时刻NK细胞水平均出现明显降低(P0.05);地佐辛组患者T5时刻CD3~+、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佐辛治疗妇科肿瘤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较好、安全性高,与芬太尼比较,其对机体的免疫抑制作用轻,更利于患者疾病的控制与康复,值得在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3.
贵州两种黄脊蝗核型和C-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贵州日本黄脊蝗 Patanga japonica Bolivar和印度黄脊蝗 P.Succincta Johansson的核型和c-带。结果表明:两种黄脊蝗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2+x.=23,全部为端着丝粒染色体;核型公式2n(♂)=2X=231,NF=23. 但日本黄脊蝗的染色体绝对长度总和(79.75±2.22μm)比印度黄脊蝗的(71.4 7±0.63μm)长;异染色质总量(35.65±0.14μm)比印度黄脊蝗的(10.76±0.11μm多;日本黄脊蝗的核型属“1B”核型,印度黄脊蜱的核型属“lc”核型。  相似文献   
104.
棉蝗的染色体组型和C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棉蝗(Chondracris roses rosea De Geer)的染色体组型和C带.结果表明:棉蝗的染色体数目:2n(♂)=22十XO=23,全部为端着丝粒染色体,NF=23,核型公式:2n(♂)=2X = 23t,按染色体长度顺序排列分成四组,但按相对程度也可分为三组;所有染色体都具有明显的着丝粒带;异染色质总量为15.94土0.26%;染色体组中最长与最短染色体之比为5.89 : l,臂比大于2:1的染色体比例为零,棉蝗的核型属"1C"核型.  相似文献   
105.
九种蝗虫核型似近系数的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核型似近系数聚类分析方法,研究了小稻蝗Oxya hyla intricata、山稻蝗O.Agav-isa、上海稻蝗O.Shanghaiensis无齿稻蝗O.Adentata、中华稻蝗O.Chisensis、日本稻蝗O.Japonica、短额负蝗Atractomorpha sinensis、奇异负蝗A.Pergrina和日本蚱Tetrix japonica等9种蝗虫的亲缘关系。结果显示,9种蝗虫分为3类:稻蝗,负蝗和蚱。6种稻蝗之间的核型似近系数(λ)在0.961~0.5695之间,2种负蝗的λ=0.5867,日本蚱与这8种蝗虫的λ在0.5318~.0322。聚类图直观地反映出它们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分类学的分类结果相一致。从9种蝗虫 的核型演化上看,日本蚱是较原始的类型,负蝗分化也较早,而稻蝗则是较进化的类型。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明确茶蚜Toxoptera aurantia虫龄鉴别特征,为准确、快速识别茶蚜龄期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利用体式显微镜分别对两翅型茶蚜各龄期若蚜和成蚜的体长、体宽、头壳宽、触角长度、腹管长度、尾片长度和后足胫节长度7项指标进行测量。【结果】无翅型和有翅型茶蚜的7个指标在各虫龄中均存在差异。不同龄期无翅型茶蚜体长、后足胫节长度和有翅型茶蚜后足胫节长度在不同龄期若蚜和成蚜间存在部分重叠或无,可用于鉴定茶蚜虫龄。此外,翅基发育程度可用于区分3和4龄若蚜,触角节数可用于区分1和2龄若蚜与其他龄期蚜虫,尾片的外部形态特征可用于区分若蚜和成蚜。【结论】无翅型茶蚜的龄期鉴定主要依据其体长和后足胫节长度,而有翅型茶蚜的龄期鉴定主要依据其后足胫节长度,同时结合胸部翅基发育、不同龄期触角节数及尾片形态等,可准确识别两翅型不同龄期的茶蚜。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四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quadrivalent influenza vaccine,QIV)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用WHO当年推荐的A1型、A3型和2株B型流行性感冒病毒株制备QIV,按照企业注册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三部)的要求全面检定后进行毒理试验和免疫原性试验。结果毒理试验结果显示,QIV在动物中未见有害作用的剂量为15μg/株;免疫原性试验结果显示,免疫效果完全能够达到或超过三价流感病毒裂解疫苗(trivalent influenza vaccine,TIV)的免疫效果,且QIV所特有的B2亚型,除最低剂量外,小鼠的血凝抑制抗体(hemagglutination inhibition,HI)滴度均超过了1∶40的阳性水平。结论本试验条件下QIV在动物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08.
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是我国重要的杂粮作物,内蒙古是我国甜荞的主产区,西伯利亚龟象Rhinoncus sibiricus Faust是2013年在内蒙古地区新发生的严重为害荞麦的害虫,目前主要依靠化学杀虫剂进行防治.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不同种类杀虫剂对西伯利亚龟象的毒力和作用机制.结果...  相似文献   
109.
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内生真菌的检测、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多年生黑麦草(LoliumperenneL.)5个品种———SR4000、Pinnacle、Topgun、CalypsoⅡ、Justus中分离出61个菌株。次培养后,所得形态稳定的菌株可分为4个形态群,依据其形态特征及APPCR的结果,确定其中的57个分离菌株为Neotyphodiumlolii。  相似文献   
110.
 在对长江中下游流域湖南、湖北、江西和安徽4省25个湖泊苦草属(Vallisneria)植物种群进行广泛的取样调查、鉴定和查明种间共存格局的基 础上,结合同园种植实验,对该属两个混生近缘种刺苦草(V. spinulosa)和苦草(V. natans)有性和无性生活史特征进行了定量测定和比较研究 ,探讨了种间生活史差异对种间共存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刺苦草是长江中下游湖泊的优势物种,苦草为常见种,而密刺苦草(V. denseserrulata)仅有很少分布;2)苦草和刺苦草常混生于这些湖泊中,形成共存分布格局:刺苦草和苦草种间呈明显的的带状相间分布格局, 或苦草只零星分布于刺苦草群落中;3)刺苦草和苦草有性和无性生活史特征显著不同:刺苦草为多年生,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只有有限的有 性繁殖投入;相反,苦草在调查的地区为一年生,以有性繁殖为主,只进行微弱的克隆生长,且不能产生克隆繁殖器官(冬芽)。刺苦草和苦草 在有性和无性繁殖生活史对策上的权衡,导致种间资源利用和竞争能力的分异而使这两个近缘种得以共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