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5 毫秒
51.
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小麦-新麦草杂交后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onome in-situ hybridzation,简称GISH)技术鉴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新麦草(Psathyrostachys juncea(Fisch.)Nevski)属间杂交后代,计有易位附加系7份,易位-易位附加系6份,双端体附加系2份,易位系1份.其中易位附加系和易位-易位附加系两种类型在此之前未见报道.研究未发现有代换系和二体附加系,所鉴定出的新麦草染色体均发生了断裂.研究证明改进后的原位杂交技术具有快速、经济的优点.  相似文献   
52.
利用3个推广品种(莱州953、山农辐63、陕7859)分别与原产地不同的抗白粉病的6份粗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Coss.)Schmal.]杂交,得到63个无胚乳的种子,将56枚幼胚接种到N6 0.5mg/L IBA 0.2 mg/L NAA的培养基上进行褓姆培养,得到37个植株。其中莱州953与粗山羊草的杂交结实率和成苗率较高,分别平均为8.58%和4.82%。粗山羊草对白粉病的抗性基因在不同的杂交组合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或抑制。以莱州953为父本,分别与不同组合的杂种F_1回交,大多数组合均得到回交种子,回交结实率平均为1.70%;以莱州953作母本,与莱州953/Y225 F _1回交得到2粒种子,说明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的杂种F_1也能产生少量有授精能力的花粉。以山农辐63为父本与山农辐63/Y219 F_1回交亦得到回交种子。通过对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6个杂交组合的杂种F_1PMCMI染色体构型的分析,一般多出现14个左右单价体和一定频率的多价体,并观察到可能为A、B组染色体形成的异形二价体;粗山羊草的D组染色体和普通小麦的D组染色体联会正常,可发生自由重组,从而为将粗山羊草的有益基因导入普通小麦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53.
粗山羊草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原产地不同、分属于两个亚种的29份粗山羊草进行了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31个10核苷酸引物在29份粗山羊草中扩增到297条带,其中45.79%表现出多态性;在ssp.eusquarrosa(20份)和ssp.strangulata(9份)中分别扩增到288和268条带,各有47.22%和29.29%表现出多态性,说明前者比后者的基因组DNA多态性丰富。原产  相似文献   
54.
小麦×冰草属间杂种F_1的植株再生及其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0.5—40.cm长幼穗培养4周后诱导出愈伤组织的基础上,获得了88株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cv.Chinese Spring,2n=6x=42,AABBDD)×沙生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 Fisch.> Schult.,2n=4x=28,PPPP)杂种F_1的再生植株。不同长度的幼穗在培养时,其愈伤组织发生的部位及其增殖速度不同。再生植株的产生主要是通过直接器官发生途径。所有的再生植株染色体数目全与杂种F_1相同,为2n=35。与杂种F_1相比,再生植株的减数分裂行为是相当复杂的,证明有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发生。每茎穗数、叶片失绿斑等形态上的变异是由环境效应引起的;而株高、每穗轴节上小穗数和育性是由遗传效应决定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再生植株的自交结实率高达5.49%,共获得自交种子484粒,这对利用P染色体组中的期望基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5.
四倍体小麦—粗山羊草双二倍体抗病新种质的创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四倍体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利用幼胚拯救技术获得了PS5-Y287双二倍体(AABBDD)。该双二倍体PMC MⅠ染色体构型基本稳定,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免疫,对条锈、叶锈和秆锈病表现良好的田间抗性。并且该种质籽粒外观品质好,是一份有利用价值的小麦种质材料。  相似文献   
56.
分子标记的种类及其发展   总被引:118,自引:0,他引:118  
本文评述了分子标记的类型和最新发展,特别是对其术语进行了规范。  相似文献   
57.
用微卫星DNA标记检测中国主要杂交水稻亲本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选用分布于水稻(OryzasativaL.)12条染色体上的20对SSR(Simplesequencerepeats)引物,分析了具有多种质源和较大应用面积的24个水稻胞质雄性不育系、1个光(温)敏核不育系、3个保持系和5个生产中应用较广的恢复系。在以上33份杂交水稻亲本材料间共检测出102个等位基因(alleles),平均每对SSR引物可检测到5.1个等位基因。PIC(polymorphicindexcontent)值的变动范围为0.274~0.773,平均PIC值为0.554。从56对SSR引物中筛选出5对引物,能够有效地区分所有供试的水稻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水稻亲本的聚类分析表明:(1)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遗传变异丰富,但生产中主要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遗传背景比较单一。(2)生产中应用面积较大的水稻雄性不育系遗传变异较恢复系差。(3)生产中主要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与恢复系分别聚类于不同的类群,且遗传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58.
59.
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正,反交的育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普通小麦与粗山羊草杂交需借助幼胚培养方可获得杂种,取授粉12~16天的幼胚进行拯拯救,成苗率较高,效果较好。而不同杂交方式对共杂种成胚率、成苗率及思胚拯救率影响很大。以普通小麦为母本,粗山羊草为父杂交时,15个杂交组合平均杂种成胚率,成苗率及幼胚拯率分别为5.35%和58.73%,而在12个反交组合中,其平均成胚率,成苗率及幼胚拯救率分别为98.88%、17.10%和24.44%。由此可见,普通小  相似文献   
60.
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大麦白粉病抗性控制基因Mlo cDNA序列及一个来源于栽培一粒小麦(Triticum monococcum L.)的假定抗病基因序列分别设计引物,以携带小麦抗白粉病基因的近等基因系为材料进行RT-PCR筛选.结果获得两个表达基因的cDNA克隆.其中一个与大麦白粉病抗性控制基因Mlo的同源性达83%.另一个为非通读序列,含有两个可能的开放阅读框,分别包含抗病基因NBS保守结构域2和3以及与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b蛋白末端相似的13个LRR区域,推测该序列属于NBS-LRR类.白粉菌诱导前后,该片段RT-PCR扩增产物存在差异,表明该片段可能与小麦抗病性相关.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系,将该NBS-LRR类序列定位在小麦1D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