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6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51.
本文参考了国内外近年来最新研究进展,对分子标记概念和类型作了简要介绍;论述了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改良中的主要用途: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定位,物种间基因组比较,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较详细地介绍了芸苔属植物在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2.
长期施肥对双季稻田甲烷排放和关键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双季稻田甲烷(CH_4)排放特征的影响及其微生物学机理,对合理利用及评价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生长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田为平台,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施用化肥(MF:mineral fertilizer alone)、秸秆还田配施化肥(RF:rice residues plus mineral fertilizer)、30%有机肥配施70%化肥(LOM:30%organic matter plus 70%mineral fertilizer)、60%有机肥配施40%化肥(HOM:60%organic matter plus 40%mineral fertilizer)和无肥(CK:without fertilizer)条件下双季稻田CH_4排放及其微生物学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生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稻田CH_4排放通量均显著高于CK,表现为HOMLOMRFMFCK。各处理间CH_4总排放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其大小顺序与排放通量趋势一致,以HOM处理为最高,比CK处理增加105.56%,其次是LOM和RF处理,分别比CK处理增加72.97%和54.17%。关键功能土壤微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各个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稻田土壤产甲烷古菌的数量变化范围为(3.18—81.07)×10~3cfu/g,土壤甲烷氧化细菌的数量变化范围为(24.82—379.72)×10~3cfu/g。稻田土壤产甲烷古菌和甲烷氧化细菌数量大小顺序为HOMLOMRFMFCK,各施肥处理均显著高于CK;HOM、LOM、RF处理显著高于MF、CK处理。双季稻田CH_4排放与稻田土壤产甲烷古菌、甲烷氧化细菌数量变化关系密切。采用有机无机肥配施促进了双季稻田生态系统CH_4的排放和关键功能微生物的数量。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Ⅱ型受体(GnRHR-Ⅱ)在子宫内膜的分布及表达变化规律。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女性不孕患者,经诊断性刮宫技术获取50例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与50例分泌期子宫内膜组织,分别作为研究组与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两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与腺上皮GnRHR-Ⅱ的表达。结果:增生期、分泌期子宫内膜均有GnRHR-Ⅱ分布;研究组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GnRHR-Ⅱ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腺上皮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nRHR-Ⅱ在子宫内膜增生期与分泌期均有表达,且在膜基质细胞与腺上皮均有分布,其分布于表达变化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与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关,有望成为评估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标记物。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究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心肌酶谱、肝功能指标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10例轮状病毒感染致腹泻患儿及同期收治的85例细菌感染性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20名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幼儿为对照。比较三组人群血清C反应蛋白、白介素6、肌钙蛋白(hs-c Tn T)、肌酸激酶(CK)、同工酶(CL-MB)、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的差异及轮状病毒感染致腹泻患儿外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轮状病毒感染(RV)组患儿下呼吸道感染、皮疹、心肌损伤以及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细菌感染组(P0.05);RV组和细菌感染组组患儿的血清CRP、IL-6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RV组患儿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细菌感染组(P0.05);RV组患者肌钙蛋白(hs-c Tn T)、肌酸激酶(CK)、同工酶(CL-MB)、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均显著高于细菌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患儿(P0.05),细菌感染组患儿上述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RP、心肌酶谱、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对于早期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与细菌感染性腹泻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5.
细胞色素P450 1A1基因多态性与我国某些肿瘤遗传易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有关细胞色素P450基因多态性与肿瘤遗传易感性的研究正日益吸引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我国近年来有关细胞色素P450 1A1(CYP1Al)基因多态性与几种肿瘤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行探讨,推测我国几种高发病率肿瘤的发生与我国CYP1A1基因多态分布状况有关,以此为进一步研究CYP1A1与肿瘤的关系作参考。  相似文献   
56.
肿瘤基质细胞及肿瘤细胞分泌的趋化因子,可通过肿瘤细胞表面受体,直接或间接途径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新生血管的形成,促进肿瘤的生长。一些外源趋化因子通过转基因抑制肿瘤的生长,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靶向。本主要综述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生长及信号转导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
MAR-FISH技术及其在环境微生物群落与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复杂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是微生物生态学的重要任务。尽管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经成功地用于解析环境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但是这些方法并不能提供微生物的原位生理学信息。而一种新的方法, 微观放射自显影和荧光原位杂交集成技术(MAR-FISH)则能够同时在单细胞水平上, 检测复杂环境中微生物的系统发育信息及其生理特性。本文总结了MAR-FISH方法的原理, 实验步骤及其在环境微生物群落与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8.
猪传染性胃肠炎(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TGE)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 gas-troenteritis virus,TGE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呕吐、水样腹泻、脱水和对2周龄以内仔猪高度致死率为特征[1]。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隶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引起仔猪病毒性腹泻的重要病原,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的有感染性不分节段的RNA,TGEV结构蛋白主要由S、N、Ms、M蛋白组成[2]。其中n基因指导合成病毒的核衣壳蛋白(N),它是一种磷酸化的蛋白,存在于病毒粒子的内部,其分子质量为47kD[3],与病毒基因组组成核衣壳;N…  相似文献   
59.
豆科植物根瘤内生细菌的发现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杰  汪恩涛  陈文新 《微生物学报》2011,51(8):1001-1006
近年来研究报道显示,某些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在形成固氮共生体的同时,其根瘤内还存在多种其他类群的内生细菌,该现象在根瘤菌研究领域越来越引起关注和重视。本文综述了根瘤内生土壤杆菌、非共生根瘤菌、其它细菌的发现、种类及其对共生关系和植物生长的影响等研究进展,同时对该研究方向提出一些初步观点和认识,旨在增加人们对根瘤微生态的了解,拓展根瘤菌研究与应用的视野。  相似文献   
60.
【目的】开发一种同时对食品中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方法】利用特异性免疫磁球,在37°C条件下从250 m L猪肉增菌液体系中边富集边循环捕获目标菌。快速提取DNA后,利用特异性的引物与探针,对3种食源性致病菌进行三重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针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限分别达到2.0、6.8和9.6 CFU/g。方法总体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度达到99.2%、100%及99.5%。对151份实际样品进行检测,与国标(GB/T 4789.4-2010、GB 4789.5-2012和GB/T4789.10-2010)方法的检测结果相比,金黄色葡萄球菌有一例阴性偏差。【结论】开发的基于免疫磁分离的三重荧光定量PCR方法,能够在8 h内完成对食品中3种致病菌检测,并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检测准确,可以作为快速应对此类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