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4篇
  1978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实验组进行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后路减压固定矫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18个月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情况,SRS-22国际标准量表评分情况以及出血量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18个月的Cobb角、腰椎前凸角分别为(16.8±5.16)°和(36.8±5.82)°,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0.2±6.61)°和(41.2±5.67)°,且均低于术前(P0.05),而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和18个月的JOA评分、VAS评分比较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组间比较显示,术后18月两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SRS-22国际标准评估量表显示,术后18个月两组患者的自理能力、自我评价、精神状态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而疼痛情况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伴椎管狭窄疗效显著,且后路减压内固定融合矫形术在改善患者的腰椎侧凸程度、功能障碍及疼痛程度方面优于单纯后路减压矫形内固定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介素6(IL-6)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并探讨其高表达的作用机制,以期阐明GBM发生发展潜在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变体3 (EGFRv III)阳性和阴性GBM组织IL-6的相对表达。以恶性胶质瘤细胞U87MG为研究对象,构建表达EGFRv III的U87MG-EGFRvIII细胞,用IL-1β分别处理U87MG、U87MG-EGFRvIII细胞,ELISA检测IL-6分泌量。采用EGFR下游效应通路p38MAPK、MK2、MEK1/2、JNK抑制剂SB、sc-48、PD、SP预处理细胞1小时,IL-1β刺激细胞后,检测各组IL-6分泌量变化。将IL-1β处理后的U87MG-EGFRvIII细胞记为IL-1β组,以不做任何处理细胞记为Control组,用联合SB、sc-48处理的IL-1β细胞依次命名为IL-1β+SB和IL-1β+sc-48组,western blot检测p38MAPK-MK2通路蛋白和IL-6蛋白表达,qPCR检测IL-6 m RNA表达。结果:IL-6在EGFRv III阳性GBM组织中普遍高表达,在EGFRv III阴性GBM组织中普遍低表达。EGFRv III可在未受IL-1β刺激的恶性胶质瘤细胞中上调IL-6基础分泌,也可在IL-1β刺激情况下进一步促进IL-6分泌。在U87MG细胞中,所有通路抑制剂对IL-6分泌均无影响;在U87MG-EGFRvIII细胞中p38 MAPK-MK2通路抑制剂SB和sc-48明显抑制IL-1β诱导的IL-6分泌,而MEK1/2、JNK抑制剂PD和SP则无明显影响。IL-1β能够诱导p38MAPK-MK2通路激活,诱导细胞内IL-6表达增加,联合SB、sc-48处理细胞后,p38MAPK-MK2通路活性降低,细胞内IL-6表达降低。结论:癌基因EGFRv III能够上调恶性胶质瘤细胞中IL-6基础分泌,IL-1β可进一步刺激IL-6分泌,其机制可能与p38MAPK-MK2通路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3.
张文治  韩松  王剑  付美玲  庞婧慧  白丽明 《广西植物》2019,39(11):1496-1504
该研究以采自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针叶为对象,采用溶剂提取法对樟子松针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应用硅胶柱色谱、制备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色谱技术对提取浸膏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运用质谱,核磁(1H-NMR和13C-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并对提取浸膏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从樟子松针叶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松叶酸(1)、松叶酸甲酯(2)、18α-acetoxylabd-8(17)-en-15-oic acid (3)、4-eplimbricataloic acid (4)、15-乙基-18-松叶酸甲酯(5)、15-acetoxy-labda-8(17),13E-dien-18-al (6)、7β-羟基脱氢枞酸(7)、7α-羟基脱氢枞酸(8)、endo-peroxide (9)、α-杜松醇(10)、β-谷甾醇(1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2)、7R,11R-phytol (13)、正二十四烷醇(14)、N-octacosan7β-ol (15)。其中,化合物9,13,14和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正己烷萃取浸膏在浓度为5~100 mg·mL~(-1)时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3%~71%和56%~70%,在浓度为50 mg·mL~(-1)和100 mg·mL~(-1)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51%和69%。该研究课题进一步明确了樟子松针叶中的化学成分,为其活性测试及应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破骨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是体内一种负责骨吸收的骨特异性多核细胞,在骨代谢平衡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破骨细胞的分化形成及功能活性异常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疾病,而其分化形成过程受到多种因子的调控,近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聚焦于miRNAs对破骨细胞分化形成过程的调控作用。因此,本文主要对影响破骨细胞分化形成的相关miRNAs进行综述,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樟叶越桔(Vaccinium dunalianum)悬浮培养细胞的生物量, 以樟叶越桔叶片愈伤组织为试材, 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不同蔗糖浓度、培养基pH值、培养基体积、初始接种量和摇床转速对悬浮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 并根据响应面法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进行组合试验以优化培养条件。结果显示, 以改良WPM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 樟叶越桔细胞悬浮培养的最优条件为40 g·L-1蔗糖、培养基pH5.2、培养基体积45 mL、初始接种量2.64 g和摇床转速为149 r·min-1, 其细胞生物量干重为0.184 4 g, 与理论预测值0.184 5 g较为接近, 且细胞的生长曲线呈S型。研究结果为樟叶越桔悬浮培养细胞次生代谢产物的生产调控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6.
无花果花芽分化与植物激素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布兰瑞克无花果花芽分化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花芽分化期无花果新梢第7或第8节位芽中植物激素的玉米素核苷(ZR)、脱落酸(ABA)、赤霉素(GA1+3)、生长素(IAA)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花托和小花形成阶段,芽内需要较高水平的ZR、ABA和较低水平的GA1+3、IAA。在花托和小花的形成阶段,ABA/IAA,ABA/GA1+3,ZR/GA1+3和ZR/IAA都有较高的比值。  相似文献   
17.
选择烟台海岸沙地抗沙埋强的单叶蔓荆(Vitex trifolia var.simplicifolia)为试材,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根据单叶蔓荆匍匐茎长度进行了轻度(1/3茎长)、中度(2/3茎长)和重度半埋以及全埋处理。在沙埋20d后,测定了不同沙埋处理下匍匐茎各段上匍匐茎长度、枝条高度、不定根长度,以及可溶性糖、淀粉、纤维素含量,以探讨单叶蔓荆碳水化合物变化和转化在其耐沙埋中作用。结果显示,在轻度、中度半埋和全埋下单叶蔓荆匍匐茎长度均显著大于对照,被沙埋匍匐茎处有大量不定根生成;同时,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增高和纤维素含量下降,尤其是生长最快的匍匐茎顶部(如轻度半埋),茎中可溶性糖较低、淀粉增加最多,纤维素最低。但是被重度半埋和全埋的匍匐茎生长较少,茎中纤维素含量较多、淀粉含量较少。研究表明,沙埋是一种胁迫,它损伤叶片、扰乱碳水化合物代谢平衡。但它又是胁迫信号使植物产生适应性反应,它使未遭沙埋的匍匐茎顶端通过加速碳水化合物转化、分解纤维素、提高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为顶端生长提供能量和营养,以加速匍匐茎快速生长摆脱沙埋。同时沙埋部位枝叶通过分解其纤维素,产生更多的可溶性糖和淀粉为匍匐茎不定根生长提供能量。因此,沙埋后匍匐茎内碳水化合物的转化是其快速生长和摆脱沙埋的能量来源而在其适应沙埋生长中起重要作用。单叶蔓荆对沙埋的适应性反应表现了其具有表型可塑性特性,该特性是其沙埋后维护匍匐茎顶部快速生长、不定根形成、碳水化合物转化以及具有较高抗沙埋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低压舱模拟飞行环境下被试人员生理指标的变化,探讨飞行员脑力负荷的变化规律。方法:21名男性志愿者参加低压舱模拟飞行的实验过程,座舱内的压力高度模拟2400米高空压力,持续时间1.5h,重复两次,中间出舱休息0.5h,检测指标为心率变异性(HRV),心理运动测验以及NASA—TLX主观评定量表。结果:研究表明,NASA-TLX量表从主观感受上很好的反映了低压舱模拟飞行后脑力负荷的变化,HRV、心理运动测验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低压舱模拟飞行所导致的脑力负荷变化是具有一定规律的,生理心理测验可能是测定变化规律的一种间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中药有效成分靛玉红、蛇床子素抗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混合菌生物膜的作用。方法体外建立白念珠菌(Candidaalbicans)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a)混合菌生物膜(Biofilm,BF),XTT减低法及形态学观察白念珠菌混合茵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形态学观察、活菌计数法评价中药有效成分靛玉红(indirubin)、蛇床子素(Ostho)对白念珠菌混合菌生物膜的最小抑膜浓度(SMIC),并经扫描电镜确认。结果白念珠菌混合菌48h能形成成熟的生物膜;62.5mg/L浓度的靛玉红能抑制白念珠菌混合菌生物膜的形成。500mg/L浓度的蛇床子素未见有抑制白念珠菌混合菌生物膜的作用。结论靛玉红由于具有抗生物膜的作用,可用于预防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20.
外周感觉神经元通过动作电位序列对信号进行编码,这些动作电位序列经过突触传递最终到达脑部。但是各种脉冲序列如何通过神经元之间的化学突触进行传递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研究了初级传入A6纤维与背角神经元之间各种动作电位序列的突触传递过程。用于刺激的规则,周期、随机脉冲序列由短簇脉冲或单个脉冲构成。定义“事件”(event)为峰峰问期(intefspike interval)小于或等于规定阈值的最长动作电位串,然后从脉冲序列中提取事件间间期(interevent interval,IEI)。用时间,IEI图与回归映射的方法分析IEI序列,结果表明在突触后输出脉冲序列中可以检测到突触前脉冲序列的主要时间结构特征,特别是在短簇脉冲作为刺激单位时。通过计算输入与输出脉冲序列的互信息,发现短簇脉冲可以更可靠地跨突触传递由输入序列携带的神经信息。这些结果表明外周输入脉冲序列的主要时间结构特征可以跨突触传递,在突触传递神经信息的过程中短簇脉冲更为有效。这一研究在从突触传递角度探索神经信息编码方面迈出了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