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TMSG-1 was a tumor metastasis-related gene identified using mRNA differential display, whose expression level was lower in cancer cell lines with higher metastatic potential and in tumor tissue with metastasis. TMSG-1 was transfected to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 (PC-3M-1E8) with high metastatic potential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TMSG-1 on V-ATPase activity, intracellular pH and cell apoptosis.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the encoded protein of TMSG-1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GFP.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of V-ATPase activity among parental PC-3M-1E8 cell line, pcDNA3 transfectant and anti-TMSG-1 transfectant, whereas the V-ATPase activ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MSG-1 transfectant than that in parental PC-3M-1E8 cell line, pcDNA3 transfectant and Anti-TMSG-1 transfectant (p<0.001). Intracellular pH (pHi) was detected by using the pH-dependent fluorescence probe BECEF. Results showed the pHi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MSG-1 transfectant. Cell apoptosis assay demonstrated cell apoptosi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1 transfectant (p<0.01) and BCL2 expression was down regulated.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TMSG-1 protein showed TMSG-1 was a transmembrane protein, which predicted TMSG-1 protein was located in cytoplasm system, such as endoplasmic reticulum and mitochondrial.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MSG-1 up regulation in prostate cancer cell line could promote V-ATPase activity, increase pHi and cell apoptosis, and inhibit the expression of BCL2.  相似文献   
22.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cellarum成虫行为活动的昼夜节律,为其室内饲养、行为学研究和研发精准、高效的监测与防控新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室内系统观察记录了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羽化盛期求偶、交配、产卵、移动与静息等行为的昼夜节律,分析了其特定行为的时间分配特征。【结果】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运动行为和静息行为白天和黑夜均有发生,夜间的繁殖行为(求偶、交配和产卵)频次高于白天的,各时间点的移动、静息和繁殖行为频次占比间均具有显著性差异。韭菜迟眼蕈蚊雌雄成虫的求偶节律相同,一天中求偶有两次高峰,分别出现在3:00和7:00。韭菜迟眼蕈蚊雌雄成虫的交配节律与雌成虫的产卵节律相似,雄成虫移动行为频次占比的峰值时刻均出现在3:00时,雌成虫移动行为频次占比的峰值时刻则出现在19:00时。雌雄成虫静息行为的频次占比均无明显昼夜节律高峰。在日时间分配上,雌、雄成虫以静息行为的时间占比最多,分别为89.53%和89.90%;求偶行为的时间占比最少,分别为0.56%和0.89%。雌雄成虫各行为的日时间占比差异不显著。【结论】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求偶、交配、产卵、移动和静息行为具有明显...  相似文献   
23.
人工环境下两种梭梭幼苗光合水分关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人工环境下测定了不同辐射强度,不同温度和不同水分状况下梭梭幼苗和白梭梭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以及水分胁迫下两种梭梭同化枝水势和含水量。实验结果表明:(1)两种梭梭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对辐射强度的依赖是不同的,梭梭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随辐射强度的增加而上升的趋势明显低于白梭梭。两种梭梭幼苗在无光照对仍维持较高的蒸腾速率。(2)白梭梭的平均蒸腾系数低于梭梭,证明白梭梭能比梭梭更有效地利用水分。(  相似文献   
24.
于1994~1998年期间调查了浮游植物生产的生源气候气体二甲基硫(DMS)及其前身二甲基硫丙酸(DMSPp)在我国胶州湾、芝罘湾、东海的分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自然海区中二者浓度都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地理分布规律是,高值出现在沿岸海区和陆架海区,低值出现在外海特别是贫营养海区.就不同季节而言,高值出现在春季或夏季,低值出现在秋季.DMS或DMSPp的分布在大尺度上主要受海流和水团的影响,而在小尺度上营养条件和生物因子则更重要.在近岸海区,硅藻是DMS和DMSPp的重要贡献者.研究海区硝酸盐与DMSPp的关系有两种情况:当硝酸盐浓度低于1μmol/L时,二者为正相关,硝酸盐浓度高于这个阈值时,二者为负相关.表明浮游植物细胞中二甲基硫丙酸作为渗透压调节物质其含量受到氮源可得性的调控.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生活污水入海、海水养殖等也对DMS和DMSPp的浓度分布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5.
基因组表观遗传重组出现在细胞发育潜能发生变化的时期。早期植入前胚胎的表观遗传重新编程对于细胞分化和胚胎的生长发育是至关重要的,这涉及到表观遗传印记(尤其是DNA甲基化)的消除和重建过程。脊椎动物许多物种中,DNA复制起始前父系基因组通常要经历主动去甲基化,而母系基因组则可以保持甲基化的状态不变,直到在随后的卵裂过程中被动去甲基化。综述了脊椎动物父系基因组主动去甲基化的机制,这种去甲基化在脊椎动物各物种间的差异,以及影响这种主动去甲基化机制的因素。另外,研究外源基因表达的表观调控机制(尤其是表观遗传重编程的异常现象)有利于理解转基因克隆水产动物中普遍存在的授精成功率较低,基因整合率较低,以及胚胎发育异常等现象,有利于更好地应用转基因克隆技术。  相似文献   
26.
了解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复眼形态结构及其与不同性别、品级的关系,为探索其基于视觉行为习性的、有效的非化学防控措施提供新思路和依据。采用扫描电镜技术,比较研究红火蚁工蚁、有翅雌蚁、雄蚁的复眼形态差异。结果表明:(1)工蚁复眼圆形,略外凸,小眼数约110个;雌蚁复眼长椭圆形,外凸,小眼数约510个;雄蚁复眼近半球形,小眼数约805个;(2)工、雌和雄蚁复眼中心区域小眼排列较紧密,多为较规则的五、六边形,边缘区域小眼排列不紧密,多为不规则的四至六边形,且少量相邻小眼的间距较大。工蚁、雌蚁和雄蚁复眼小眼面积大小依次为500,360,348.61μm2,同品级内小眼面大小相差不大;(3)雌、雄蚁复眼中心区域近背区小眼间着生少量感觉毛,感觉毛长度和直径依次为:雌蚁17.5~90.2,2.16~4.29μm,雄蚁17.5~27.9,1.41~2.52μm。表明雌蚁、雄蚁复眼及视力较发达,工蚁则较弱,不同性别或品级个体复眼的形状、小眼数目和形状、表面被物均有较大差异和区域性分化。  相似文献   
27.
TMSG-1基因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MSG-1是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克隆的转移相关基因, 它在高转移肿瘤细胞系和有转移的肿瘤组织中表达下降. 以高转移的前列腺癌细胞系PC-3M-1E8为受体细胞, 通过基因转染技术观察了TMSG-1基因表达对细胞V-ATPase活性、细胞内pH值和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 同时利用GFP对TMSG-1细胞内定位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V-ATPase在PC-3M-1E8细胞系, 转染空载体和转染反义TMSG-1细胞系的活性无明显差异. 在转染正义TMSG-1的细胞系中, V-ATPase的活性比PC-3M-1E8细胞系, 转染空载体和转染反义TMSG-1细胞系均有明显增高(P < 0.001). 利用pH敏感性荧光探针BCECF测定细胞内的pH值, 结果显示转染正义TMSG-1组的pHi值有明显提高. 细胞凋亡的检测结果表明, 转染正义TMSG-1组细胞凋亡明显增多(P < 0.01), BCL2的表达显著下降. TMSG-1蛋白的细胞内定位分析表明, TMSG-1是一个跨膜蛋白, 定位于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质膜系统. 实验结果表明, 前列腺癌细胞系中TMSG-1的上调可以提高细胞V-ATPase的活性, 增加细胞内的pH值, 同时TMSG-1的上调还可抑制BCL2的表达, 促进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28.
29.
30.
详细描述了中国西北部新疆吐鲁番市鄯善足迹点、中侏罗统三间房组的兽脚类足迹组合。连同新发现在内,共描述了143个足迹,并阐明其不同的保存状况与额外形态变化。在足迹分类学上,这批足迹被归入石炭张北足迹(Changpeipus carbonicus),该足迹种常见于中国其他侏罗纪足迹点。前人的研究认为此地有两种不同的足迹形态,但研究表明这是由软且湿滑的基底造成的额外形态变化。足迹的结构特征亦不支持此地存在不同的足迹种。此外,对比了其他化石点类似的足迹,认为张北足迹为单型属,即模式种石炭张北足迹。鄯善足迹点的足迹长度从12.2 cm(几个孤立的样本)到47 cm,足迹应由不同年龄段的、小型至中型的同类造迹者或不同类的造迹者所留。奇异的足迹状态包括了一个滑动造成的足迹,足迹由三道平行条带构成,条带应为第II,III和IV趾所留。一个与其关联的"正常"足迹可能与该滑动足迹构成一个单步。与足迹共生的、丰富的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支持该化石点的沉积环境是一个逐步扩大和深化的湖泊。前人的研究将此地的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归入洛克迹(Lockeia),新的研究将其归入福尔斯迹(Fuersichnus),这类遗迹被归于泥食性昆虫幼虫或其他无脊椎动物所留。福尔斯迹指示的环境特征是在泥泞的河漫滩或湖泊边缘居住与/或觅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