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64篇
  3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01.
从麻疯树基因组中扩增到毒蛋白curcin2基因成熟肽编码区,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C和pQE-C,并转化大肠杆菌获得转化子PCB和PCM。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IPTG和不同诱导时间下,PCB都没有curcin2重组蛋白产生,而PCM能表达出curcin2,主要以包涵体形式存在。诱导温度较低时,延长诱导时间有可溶性的curcin2产生。在文章的实验中,PCM表达curcin2的优化条件为:温度16℃,IPTG1mmol·L-1,时间16 ̄24h。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神经元细胞凋亡、坏死及继发性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80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n=20)、单纯SAH组(n=20)、SAH+安慰剂治疗组(n=20)和SAH+褪黑素治疗组(n=20),经大鼠自体尾动脉(股动脉)非肝素化动脉血在20 s内注入视交叉池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褪黑素注射剂量为150 mg/kg,1次/12 h,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建模后48h处死各组部分大鼠,取血凝块周围的皮层脑组织(额颞底)做标本,通过TUNEL荧光染色及Fluoro-Jade B荧光染色测定神经元凋亡及坏死的情况,各组剩余大鼠在SAH后48小时开始通过Morris水迷宫试验测试其认知功能。结果:SAH组大鼠的活动功能评分、Morris水迷宫试验的逃避潜伏期及总路程、神经元细胞凋亡和坏死的百分比均较正常对照组大鼠显著升高(P0.01),而褪黑素治疗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安慰剂治疗组(P0.05),但SAH组和安慰剂组之间以上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褪黑素可能通过减少神经元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大鼠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3.
为揭示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以3种林龄(25 a、34 a和43 a)沙地樟子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沙质草地为对照,采用野外调查、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和PICRUSt功能预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鉴定分析土壤细菌群落结构,阐明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预测土壤细菌功能特征。研究结果显示:(1)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共获得土壤细菌35门92纲109目210科267属,主要细菌优势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4.29%±3.39%)、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3.72%±4.10%)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23.40%±2.55%)。人工林与沙质草地的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人工林间土壤细菌多样性指数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2)研究区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是速效钾、全磷和全氮。(3)PICRUSt功能预测共获得5个一级功能层和31个二级功能层,主要涉及环境信息处理、代谢和遗传信息处理等功能。43 a人工林土壤细菌代谢功能活跃,有利于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在呼伦贝尔沙地种植樟子松人工林有助于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促进土壤细菌代谢功能,且表层土壤细菌群落对土壤环境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04.
百合病毒的DNA芯片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已知的黄瓜花叶病毒,百合无症病毒、百合斑驳病毒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制备寡核苷酸芯片.用Cy3标记核苷酸引物,不对称RT-PCR扩增产物与芯片上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荧光扫描仪检测并分析信号.研究制备的基因芯片能够检测侵染百合的3种重要病毒核酸的特异性荧光信号,该项技术具有特异、灵敏、快速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5.
微波生物效应研究的现状及应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着重介绍了微波对微生物、黄曲霉素、人及动物的生物效应,以及微波在浸取和医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6.
通过对我国有巨大生产量和应用潜力的油松、白皮松和青木千花粉的18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C、磷脂、葡萄糖氧化酶等重要营养成分含量的测定,发现这三种花粉的以上成分含量都很高.其中青木千花粉的维生素A含量达70641.6IU/100g,氨基酸总量达24.443mg/100mg.从营养的角度来看,青木千花粉是较优秀的花粉.  相似文献   
107.
仁济消化学科胃肠肿瘤研究团队是教育部"创新团队",长期从事消化系肿瘤发生机制和防治研究.在胃癌发生和预防中的表观遗传学与信号通路相关研究中作了一定工作.初步明确了我国胃癌癌前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转归情况;建立并验证了预测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与转归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我国症状人群中大肠癌癌前疾病大肠腺瘤患病情况及变迁状况,腺瘤内镜下摘除后再发情况.进一步明确了胃肠癌发生中包括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非编码RNA(miRNA和天然反义转录本)的作用;阐明了与细胞增殖相关的JAK/STAT信号通路的作用意义;并初步证实了上述表观遗传修饰和信号通路的相互关系.证明了大肠腺瘤患者血浆叶酸和粪便短链脂肪酸及产短链脂肪酸的肠道菌群情况,为有效得干预预防奠定基础.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证明,叶酸可有效预防超过50岁人群的大肠腺瘤的发生,且作用与干预前后叶酸含量上升情况有关.并以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完成人获2005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表观遗传修饰及其在胃癌发生和预防中的应用")、2007年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和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叶酸和丁酸盐在胃肠癌发生和预防中的作用")及201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108.
乳酸脱氢酶C(LDHC)是目前已知的最早在男性生精细胞中发现的睾丸特异同功酶。LDHC最早通过凝胶电泳技术在人精子及睾丸生精细胞中被发现。免疫组化结果显示LDHC最早出现在早期的粗线期初级精母细胞中,其数量随着减数分裂逐渐增加。成熟精子中LDHC主要定位在精子尾部的主段区域。研究显示,乳酸脱氢酶家族的同功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无所不在,他们受到发育的调控,具有组织细胞的特异性,且功能多样。本文就LDHC的发展史及他们在帮助精子完成受精过程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9.
紫菀中三萜及甾体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紫菀(Aster tataricusL.f.)的根及根茎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IR、NMR、MS、X-ray单晶衍射等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紫菀酮(shionone)(1)、木栓酮(friedelin)(2)、表木栓醇(epi-friedelanol)(3)、蒲公英萜醇(taraxerol)(4)、α-菠甾醇(-αspinasterol)(5)、二十二碳酸(decosanoic acid)(6)、豆甾醇(stigmasterol)(7)、β-谷甾醇(-βsitosterol)(8)、α-菠甾醇--βD-葡萄糖苷(-αspinasterol--βD-glucoside)(9)、豆甾醇--βD-葡萄糖苷(stigmasterol--βD-glucoside)(10)、胡萝卜苷(daucosterol)(11)。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获得,化合物5,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活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紫菀酮(1),表木栓醇(3)可显著抑制氨水所致小鼠咳嗽。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肝脏组织白细胞介素18结合蛋白(interleukin-18 binding protein,IL-18BP)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1例原发性肝癌、9例慢性乙型肝炎、11例肝硬化、和5例正常肝组织中IL-18BP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患者外周血IL-18BP的含量.结果:原发性肝癌的癌周组织IL-18BP表达量最高,与癌组织、肝硬化组织、慢性肝炎组织和正常肝组织评分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达强度:癌周组织>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正常组织无阳性表达(P<0.01).IL-18BP在组织中的表达和血清中的含量相一致.结论:肝病患者IL-18BP表达水平随病情加重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