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92篇
  10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离体培养细胞上探讨BTV(BluetongueVirus,BTV)和BTVdsRNA分子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IFN(Interferon)产生和凋亡的生物医学作用。离体培养的人宫颈癌Hela细胞单层分别施以不同水平的蓝舌病毒(BTV)和脂质体包裹的BTVdsRNA等因素处理,比较研究不同处理后细胞形态学差异;并通过MTT法检测不同处理条件下细胞存活率的差异;ELISA试剂盒检测培养细胞上清液中IFN含量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分析了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用量的病毒及不同浓度的RNA脂质体复合物诱导培养细胞产生IFN量的差异,揭示了不同因素和不同水平处理下,Hela细胞IFN产量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BTVdsRNA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能力低于BTV(p<0.05)。BTVdsRNA可显著诱导人宫颈癌细胞产生IFN和凋亡,推断BTVdsRNA具有发展成为新的干扰素诱导剂的潜能。  相似文献   
52.
为探究藻类之间的可能存在的信息传递, 研究了棕鞭藻(Ochromonas sp.)及其培养滤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 3种不同接种比例(1﹕4、1﹕1和4﹕1)的棕鞭藻与微囊藻共培养下, 微囊藻细胞密度到第4天均下降到最低值, 而棕囊藻细胞密度则显著增加。同时, 棕鞭藻培养滤液能够抑制微囊藻的生长、导致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此外, 棕鞭藻培养滤液也能促进微囊藻胞外多糖(EPS)含量显著增加。这表明棕鞭藻不仅能吞噬微囊藻, 而且可能释放某些化感物质抑制微囊藻生长及生理参数。这暗示了棕鞭藻可作为潜在的藻类水华控制生物, 抑制早期藻类大量增殖。  相似文献   
53.
氨基酸代谢调控在大鳞副泥鳅应对氨暴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暴露于30 mmol/L NH4Cl溶液中以研究高浓度环境氨对其血浆、肝脏及肌肉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氨暴露会显著影响大鳞副泥鳅血浆、肝脏及肌肉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P0.05)。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血浆中丙氨酸的含量显著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氨暴露12h后,其肝脏组织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在暴露72h后迅速下降(P0.05)。而游离丙氨酸含量在氨暴露的前24h内基本保持恒定,随后开始显著上升(P0.05)并持续至72h。在氨暴露大鳞副泥鳅12h后,肌肉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随后快速下降至初始水平并持续到实验结束(P0.05),且在暴露72h和96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游离丙氨酸含量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并在暴露12h和48h时出现2个峰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氨暴露下,其血浆、肝脏及肌肉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降低,且谷氨酰胺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显著提高,说明在高环境氨条件下,大鳞副泥鳅会利用谷氨酰胺合成酶将谷氨酸和NH_4~+合成无毒的谷氨酰胺以降低氨毒性。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血浆和组织有明显的丙氨酸累积且游离谷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说明其可通过代谢这些特定氨基酸生成丙氨酸以降低体内氨的累积。  相似文献   
54.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关家崖剖面奥陶系马家沟组五5亚段地层中保存大量无脊椎动物遗迹化石,可识别出居住迹、牧食迹、觅食迹三大类,共7个遗迹属、14个遗迹种,分别是Arenicolites isp.,Cylindricumisp.,Helminthopsis abeli,Helminthopsis isp.1,Helminthopsis isp.2,Lorenziniaisp.,Planolites isp.,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lanolites montanus,Teichichnus rectus,Thalassinoides isp.1,Thalassinoides isp.2,Thalassinoides isp.3,Thalassinoides isp.4。根据遗迹化石特征及其沉积环境,可划分3个遗迹组合:1、Helminthopsis-Planolites组合,该组合以觅食迹为主,部分为居住迹,出现在潮间带和潮下带;2、Thalassinoides-Teichichnus组合,该组合遗迹化石种类较单一,主要为觅食迹,分布于潮间带和潮上带;3、Thalassinoides-Helminthopsis组合,该组合出现在潮间带。基于遗迹化石组合的分布特点,提出山西兴县奥陶系马家沟组五5亚段的沉积环境模式。  相似文献   
55.
日本京都举行关于现代人起源的国际讨论会现代人起源问题长期为人们所关注.1987年美国加州大学的分子生物学家威尔逊和他的两位学生堪恩和斯通金发表论文,根据他们对现代人线粒体DNA的研究,认为所有现代人都可追溯到大约20万年前非洲的一位妇女.这就是“夏娃...  相似文献   
56.
幼虫食物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繁殖及飞行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幸福  罗礼智 《昆虫学报》1999,42(3):270-276
报道了人工饲料、圆白菜和玉米苗三种食物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发育历期、蛹重以及成虫产卵和飞行能力的影响。幼虫取食人工饲料时发育历期最短,蛹最重(138 mg),产卵量最高(643粒);在12 h的吊飞测试中,成虫飞行距离最远(25.5 km),飞行时间最长(6.2 h),飞行超过10 km的个体占67.9%,超过5 h的占60.7%。幼虫取食玉米苗时发育历期最长,蛹最轻(52 mg),产卵量最低(416粒),成虫仅能飞行3.3 km,1.7 h,飞行超过10 km或5 h的个体均仅占4.2%,各项指标均显著低于人工饲料组。幼虫取食圆白菜时各项指标与人工饲料组基本相似(幼虫历期和蛹重除外),而显著优于玉米苗组(幼虫历期除外)。这些结果表明,幼虫食物对甜菜夜蛾的生长发育、产卵及飞行能力均有显著的影响,因而是影响其个体发育、种群增长及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由于取食本人工饲料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其它两种食料植物,因而可作为饲养甜菜夜蛾的实用饲料。  相似文献   
57.
麻竹不同造林方式对当年新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94~1996年在福建南靖县进行麻竹(DendrocalamuslatiflorusMunro)扦插苗造林和移栽母竹造林试验,扦插苗造林发笋数比移栽母竹造林发笋数多025个/丛,新竹直径大121cm。扦插苗造林后,当年萌动新竹越多,新竹直径呈增大的趋势,随着新竹萌发的先后顺序,扦插苗造林的新竹平均直径也有相应增大的趋势。移栽母竹造林当年,新竹的大小受新竹数和母竹直径的影响显著,新竹直径与母竹直径呈正相关,新竹越多,新竹直径呈减小的趋势,其新竹平均直径随萌发先后也呈依次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58.
59.
内皮素3(endothelin 3, EDN3)对早期黑色素细胞的迁移及增殖分化有促进作用,并可通过与其受体结合促进黑色素的合成。EDN3在不同毛色小鼠皮肤中的差异及其在毛色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仍有待研究。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灰色小鼠皮肤中EDN3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黑色及棕色小鼠,约为其2倍(P<0.01)。蛋白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灰色小鼠皮肤内EDN3的含量为黑色小鼠的5倍,棕色小鼠为黑色小鼠的2倍。ELISA结果表明,灰色小鼠皮肤中EDN3的蛋白质表达量分别是黑色和棕色小鼠的1.8倍和1.4倍(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EDN3在毛囊的毛基质及内外毛根鞘有明显表达,毛乳头等部位有少量表达。EDN3在不同毛色小鼠皮肤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是维持黑色素细胞存在不可缺少的因子,可能对两种色素颗粒的相互转化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0.
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变化对花生田棉铃虫种群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是花生田主要害虫之一。转基因抗虫棉全面推广后,棉铃虫种群(包括棉田、花生田、玉米田)得到有效控制。近年,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逐年下降,花生田棉铃虫种群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方法】本文通过调查山东省花生主产区(非棉区)龙口、招远、莱阳、文登四个县级市花生田棉铃虫成虫、卵量、幼虫量等的发生情况,分析了棉铃虫发生面积及种群数量15年(2000—2014年)的变化规律,并重点分析了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花生棉铃虫发生面积受棉花种植面积影响较大,二者呈显著负相关性;花生田棉铃虫累计诱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与棉花种植面积相关性不显著;棉铃虫卵量、虫量与抗虫棉种植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所以,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减少是导致花生田棉铃虫种群数量上升的主要因素。另外,近年玉米田棉铃虫发生面积也呈逐年上升趋势,与抗虫棉种植面积呈显著负相关。所以,随转基因抗虫棉种植面积的下降,若不采取有效措施,棉铃虫种群可能会出现大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