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氮沉降对三种林型土壤动物群落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2003年5月~2004年8月,在华南鼎湖山地区针叶林、混交林和季风林内,采用模拟的方法,构建了对照、低氮[50kg/(hm2.a)]和中氮处理[100kg/(hm2.a)]组。在以后近16个月内,利用线框法收集地表凋落物层,在实验室内用Tullgren干漏斗法采集土壤动物标本,最后根据本地区长期土壤动物研究得出的不同类群动物生物量标准,对土壤动物类群生物量在氮沉降下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上氮处理对土壤动物类群生物量并未产生显著影响。然而通过氮处理与取样期和林分的交互作用,土壤动物类群生物量对氮沉降有一定的响应趋势。外界的氮输入明显促进了针叶林土壤动物类群生物量的增长,正效应明显;而季风林在较高氮处理下的负效应明显。经历一周年后,土壤动物类群生物量在各林分中的分布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由实验处理前的季风林>混交林>针叶林,变为针叶林>季风林>混交林。低氮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土壤动物类群生物量发展的利好作用,各林分动物类群生物量都有不同幅度的上升,平均季风林为44.33%,混交林9.19%,针叶林60.66%;而中氮处理使季风林和混交林分别下降32.55%和2.81%。提示氮沉降对土壤动物类群生物量的影响可能也存在阈值作用。  相似文献   
192.
利用DuoFlow层析系统阴离子交换柱UNOsphere Q,从黑翅土白蚁工蚁体内分离出内切葡聚糖酶。以羧甲基纤维素和水杨苷为底物,测得纯化酶的活性分别是原酶液的807.5和14.4倍。经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获得单一的蛋白条带,其分子量大小为80kDa。经双向电泳图谱分析,其等电点为6.4。  相似文献   
193.
基于web的等翅目昆虫分类系统的设计和开发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以《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十七卷·等翅目》一书资料为基础,结合白蚁分类的最新成果,开发了基于web的等翅目昆虫分类系统。本系统由白蚁分类资料显示子系统、白蚁分类资料检索子系统、后台数据库在线管理子系统和白蚁种类鉴定子系统等4个功能模块组成。用户通过Internet网络,可实现白蚁分类资料的查询与未知种类的鉴定。本系统的开发,为我国白蚁种类的识别和相关信息的共享提供了快捷、高效的网络工具。这是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与白蚁形态分类学的有机结合,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生物形态学研究、教学效率的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94.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贮量和分配特征   总被引:63,自引:4,他引:59  
基于61个土壤剖面的数据,分析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4种自然植被类型(沟谷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和山地灌木草丛)和4种次生植被类型(马尾松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次生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常绿灌丛)的土壤有机碳贮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如下(1)各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但植被类型不同其减少程度不同.除 >40cm土层外,自然植被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次生植被类型.(2)土壤碳密度和土壤有机碳含量一样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两大植被类型间比较,除山地灌木草丛 >40cm土层外,自然植被类型各个土层土壤碳密度都高于所有的次生植被类型对应的碳密度.对于整个土层而言,各植被类型土壤碳密度在30.9~127.9 t/hm2间,总平均为73.9 t/hm2.(3)各植被类型的土壤厚度平均为36.7~73.3cm,总平均为56.4cm.除了山地常绿阔叶林外,土壤厚度基本上沿海拔高度增加而减少.(4)保护区各植被类型总面积为1028.4 hm2,土壤总碳贮量为72287.0 t,其中0~10、10~20、20~40cm和 >40cm四个土层分别占32.0%、20.6%、25.8%和21.6%.自然植被土壤碳贮量在表层(0~20cm)的比重比次生植被的高.所有的植被类型中,混交林碳贮量贡献最大,季风常绿阔叶林次之.自然植被类型土壤在碳贮存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5)通过比较,鼎湖山保护区土壤碳密度整体较低,表层土壤碳贮量贡献较大.分析表明人为干扰是制约土壤碳贮存量大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5.
银杏悬浮培养细胞的生长、分化与萜内酯化合物的积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来源于银杏种子胚和幼苗茎的悬浮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培养物中的白果内酯、银杏内酯A和B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悬浮培养中,细胞聚集而成的细胞团大小、细胞中叶绿体的分化、外植体来源都影响培养物中的萜内酯的种类和含量,胚来源的悬浮细胞培养物中,银杏内酯B仅存在于直径<2mm的小细胞团悬浮培养中,且在<1 mm的细胞团中的含量最高,达0.437 mg /g(DW);而直径>3mm的细胞团悬浮培养物中只含有白果内酯和银杏内酯A。相同大小的悬浮细胞团中,胚来源的细胞中萜内酯含量高于茎来源的细胞。  相似文献   
196.
三种森林表层土壤中有效微量元素的平均含量顺序为 :Fe >Zn>Mn>B >Cu >Mo,马尾松林的含量顺序为 :Fe>Zn>Cu >B >Mn >Mo,混交林和阔叶林与平均含量一致。三种森林有效Fe的含量均极高 ,表现出富铁状况 ,而有效Mn含量甚微 ,表明该区森林均严重缺Mn,有效Cu和Zn的含量处于中等水平 ,均高于其临界值。但处于演替初期阶段的马尾松林还缺B和Mo,混交林也略缺Mo。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pH值与所考察的所有微量元素有效量之间均呈负相关 ,且与有效B、Cu和Fe相关极显著 (P <0 .0 1 ) ,与有效Mo相关显著 (P <0 .0 5 ) ;有机质与所考察的所有微量元素有效量之间均呈正相关 ,且与有效B和Fe相关极显著 ,与有效Mn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97.
南亚热带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氮沉降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鼎湖山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碳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选取南亚热带代表性森林类型马尾松林、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季风林)建立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样地.2003年7月开始每月进行氮处理.这些处理分别为对照、低氮处理、中氮处理和高氮处理,即0、50、100 kg N hm-2 a-1 和150 kg N hm-2 a-1.在2004年11月和2006年6月用氯仿熏蒸浸提法分别测定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可浸提有机碳.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浸提有机碳含量均表现为2006年6月高于2004年11月;季风林高于马尾松林和混交林.随着氮沉降增加季风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减少,但可浸提有机碳含量则增加,且此趋势在高氮处理下表现明显.然而,氮沉降增加对马尾松林和混交林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可浸提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以上结果表明,氮沉降增加可能提高季风林土壤有机碳的固持能力.  相似文献   
198.
胰岛素抵抗(IR)是诱发许多代谢疾病的关键因素,包括代谢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动脉粥样硬化和2型糖尿病(T2DM)。随着相关代谢疾病日益增多,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迫在眉睫。线粒体自噬是一种选择性自噬,其通过清除受损和功能失调的线粒体以维持正常线粒体功能和能量代谢。研究发现,线粒体自噬在代谢疾病中有积极作用,线粒体自噬受到各种信号通路与信号分子调控而改善代谢疾病,如AMPK/ULK1、PINK1/Parkin信号通路以及BNIP3/Nix和FUNDC1等信号分子。本文阐述了线粒体自噬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综述了近年的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9.
本文比较了N+离子注入和60Coγ射线对PxGV感染活性的影响,并用多种辐射生物学模型拟合、分析了它们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表明:在中高剂量区(1015-1017N+/cm2),PxGV感染率的剂效关系遵循指数失活规律,而在更宽的剂量段内(1012-1017N+/cm2),曲线则呈特有的“马鞍型”。用多种数学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计算机拟合,发现EMC模型和三次项方程能较好拟合上述曲线。讨论了多种“马鞍型”剂效曲线的凹点剂量Dc值与实验系统的直径以及与注入离子质量沉积效应之间的可能联系。γ辐照组的剂效曲线基本为指数型关系  相似文献   
200.
本文较为详细地介绍由Kontrovitz首先使用的介形类人工内模的铸型方法。基于某些海生或淡水现生、化石介形类Echinocythereis margaritifera,Actinocythereis thompsoni, Henryhowella florienensis 和Cytherissa lacustris内模的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介绍了其中具眼窦介形类的跟窦结构及术语;报道了它的形态特点和差异;讨论了服窦形态在介形类分类、个体发育,尤其是利用它在判断生物生活水体深度的潜在意义。首次报道了淡水介形类Cytherissa lacustris内模上垂直毛细管及边缘毛细管的形态特点,这些微细结构过去也难以在电镜下清楚地观察和研究。介形类人工内模的研究,为现生或化石介形类的深入研究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