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20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5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安芳娇  牛子儒  刘婷娜  苏永中 《生态学报》2023,43(20):8454-8464
探究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氮代谢变化,是认识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环节。然而,关于干旱区荒漠人工植被种植后土壤微生物功能的研究鲜有报道。选择西北荒漠绿洲过渡带建植时间序列(3、6、11、19、28a和46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林为研究对象,取冠层下表层土样(0-10 cm),流动沙地(Ms)作为对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构、氮代谢及功能基因对梭梭恢复的响应,考察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所有样地的优势细菌类群。Shannon指数随梭梭种植年限增加显著增加,表明梭梭建立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样本层级聚类分析显示不同年限梭梭林土壤细菌群落被分为3个小组,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表明梭梭的建立显著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土壤含水量(SM)、有机碳(SOC)、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且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氮代谢主要以同化和异化硝酸盐还原为主,硝酸盐还原基因(NRG)丰度是氨氧化基因(AOG)的17.5-126.9倍,表明反硝化速度快于硝化速度。NRG/AOG随梭梭种植年限增加而下降,表明梭梭生长有助于土壤氮的积累。研究结果有助于对干旱荒漠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植物-土壤相互作用方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892.
胡永红 《昆虫知识》2006,43(1):139-139
植食性昆虫向宿主内注入许多生理、生化活性物质,以便于其取食。堪萨斯州州立市大学和珀德尤大学的昆虫学家,从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ctor(Say)唾液腺中分离出SSGP-11A1和SSGP-12A1基因,其编码含有分泌性信号肽的蛋白质。  相似文献   
893.
1.刺激兔下丘脑近中线区可出现血压、左内压上升、瞳孔扩大以及一系列驱体运动等类似于发生防御反应的现象,间有心律失常出现。反复刺激之,可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心肌缺血等心功能损害。2.刺激下丘脑近中线区时出现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房暂停等与迷走神经的作用有关。而过早搏动则与交感兴奋对心肌β受体的作用以及血压升高、心室负荷骤然增高的关系较为密切。3.反复刺激下丘脑近中线区所引起的心肌缺血、心输出量减少等。心功能损害主要与儿茶酚胺对心肌β受体的刺激有关。  相似文献   
894.
叶静  王媛  熊璐颖  肖永红 《遗传》2023,(11):1052-1061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ypervirulent Klebsiella pneumoniae,HvKP)造成侵袭性感染已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报道,其感染者主要集中在患有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慢性肝病等基础疾病的社区人群,且容易发生全身迁徙性感染。本研究收集了本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社区获得性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患者377名,男性占65.8%,其中49.6%有DM。DM患者易发生眼部及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染,治疗过程中更需要持续的局部脓肿引流,其中血糖控制差的患者继发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s,BSI)的比率更高。共获得HvKP菌株219株,K1/K2血清型占总数81.7%,K2型患者发生BSI的比率高于K1型。PCR检测结果表明,毒力基因(rmpA、areo、kfu、allS、iroN、magA、uge、wcaG)在K1/K2型菌株的携带率明显高于non-K1/K2型,ST23和ST65是最常见的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  相似文献   
895.
为探究南水北调中线干渠硅藻快速增殖与硅浓度间的内在关系, 选取干渠全年优势种极小曲丝藻(Achnanthidium minutissimum)为研究对象, 研究不同初始硅浓度(0、2、4、6和8 mg·L−1)对极小曲丝藻生长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 不同浓度硅对极小曲丝藻比生长速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硅浓度0 mg·L−1时, 细胞密度、比生长速率、叶绿素a浓度、类胡萝卜素浓度和光合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相对于添加硅的试验组, 均显著降低(P<0.05), 未出现明显的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OJIP)特征, 检测不到光合放氧。随硅浓度升高(28 mg·L−1), 藻细胞密度、比生长速率和最大现存生物量均明显上升; 硅浓度2 mg·L−1处理组的细胞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浓度均显著低于另外3个硅处理组(P<0.05)。硅浓度4 mg·L−1、6 mg·L−1和8 mg·L−1处理组的细胞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浓度、Fv/Fm和光合放氧速率均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硅是硅藻快速增殖的限制因素; 中线干渠内硅浓度较高(约5 mg·L−1), 满足硅藻大量增殖需要, 是导致硅藻快速增殖、占据优势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896.
目的: 从高温温泉宏基因组中挖掘能够高效催化合成稀有糖的新耐高温D-来苏糖异构酶。方法: 从云南昌宁鸡飞温泉底泥中提取宏基因组DNA并进行高通量测序,经基因注释及序列比对鉴定D-来苏糖异构酶基因,构建大肠杆菌异源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通过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并对其性质研究。结果: 从温泉底泥宏基因组测序结果中鉴定得到8个D-来苏糖异构酶基因,选择4个基因进行异源表达,其中JF-LI1和JF-LI4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并检测到酶活性。研究表明,JF-LI1和JF-LI4的最适温度分别为70℃和75℃。JF-LI4具有较宽的作用温度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在30~100℃的温度范围内剩余40%以上的酶活力。JF-LI1和JF-LI4的最适pH分别为7.0和7.5,在中性偏酸性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活力和较强的稳定性。重组JF-LI1和JF-LI4具有较宽的底物谱,除了对D-来苏糖活性最高外,对L-核糖、L-核酮糖、D-果糖和D-甘露糖均具有活性。重组JF-LI1和JF-LI4对L-核糖的催化效率分别为0.56 L/(mmol·s-1)和0.61 L/(mmol·s-1),是目前已知的D-来苏糖异构酶中最高的。结论: 从高温温泉宏基因组中获得8个新的D-来苏糖异构酶基因,对JF-LI1和JF-LI4进行异源表达和性质研究,具有pH稳定性好、热稳定性强以及底物特异性宽泛的特点,在制药、食品、化妆品等工业领域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97.
苏艻 《生命的化学》2004,24(4):361-362
概要阐述了肝细胞内糖原靶向运动的细胞生物学机制,对原有学说提出了质疑,并从诱导因子、糖原的化学极性以及内质网在细胞内的运动三卜方面,试图构建一个全新的纯理论框架——动态平衡理论(the theory of dynamic balance),以期合理地解释糖原的靶向运动。  相似文献   
898.
苏连珠  黄秀美  林影 《蛇志》2005,17(3):207-208
我院自1999年以来,为18例拇指缺失病人行第2足趾游离移植再造拇指全部成活,重建指外观功能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