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21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微生物学是农业院校涉及生物类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连接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一门桥梁学科,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出现教学质量下滑现象。为确保教学质量,本文从教学管理、教材选用、师资队伍、教学手段四个方面分析了农业院校微生物学教学质量下滑的原因,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了改进建议,旨在为微生物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2.
通过组织培养,从四倍体水稻优良单株分蘖幼穗快速繁殖试管无性系秧苗的综合程序:将处于第二枝梗分化期至花粉母细胞形成期的幼穗切块接种到附加KT和NAA(2~4mg/L,KT:NAA=1)的MS培养基后,不需要转移愈伤组织到分化培养基上,便可直接诱导形成初级试管苗;而初级试管苗转移到附加 KT≥11.57mg/L的增殖培养基上后,其繁殖方式由形成液芽变成快速丛生不定芽;在新建立的增殖培养基(CMⅡ 23.20mg/L KT 0.01mg/L NAA 60g/L蔗糖 3g/L 琼脂)上,不定芽的丛生速率达到最大值;培养基中附加甲基托布津(200 mg/L)和高浓度KT(23.20mg/L)可使增殖倍数提高近一倍;在转移种苗后第十天添加 CLNⅠ补充营养液的基础培养基上,丛生不定芽的速率与对照相比有极显著的提高;把不定芽转移到附加3.78mg/L IBA和2.0mg/L的CMⅡ 诱根培养基上培养10d后,再转移到不附加激素和蔗糖的 Hoagland培养液中,于温室内试管外进行光自养培养,10~15d后便可获得能够直接移栽到大田的健壮秧苗,成活率达80%以上。应用上述综合程序,一年内可由一株初级试管苗产生26×10~(22)株试管秧苗,培养成本也比以前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143.
本文报道人血小板和红细胞在自身血浆中电泳时间互呈线性相关。本文还对血浆中某些红细胞电泳减缓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血浆中血脂(包括β脂蛋白、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以及血浆粘度的增加是血浆中红细胞电泳减缓的原因之一。本文还发现红细胞和血小板分别在血浆中和生理盐水中的电泳时间也呈线性相关,这表明细胞膜表面结构的改变也是变化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4.
一引言温度是决定自然界中植物的分步和影响农作物产量的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因素。高温或低温都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不同种类的植物有不同的“致死”高温(或热死温度)。大多数高等植物中的营养组织的“致死”高温大约在40—65℃之间。而且它与植物所受到高温胁  相似文献   
145.
王建军  肖幼平 《生理学报》1991,43(6):519-529
In anaesthetized and paralyzed rats, the effect of dorsal raphe (DR) conditioning stimulation on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 (PC) responses to mossy fiber and climbing fiber inputs were examined.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Stimulation of cerebral sensorimotor cortex elicits widespread activation of mossy and climbing fiber inputs to PCs in contralateral VI and VII lobules of the cerebellum and generates two kinds of evoked responses, i.e. the simple spike (SS) and the complex spike (CS) responses with respectively a latency 8-25 and 12-30 ms. (2) These PC responses could be markedly suppressed by stimulation of DR at intensities which by themselves were subthreshold for directly affecting PC's spontaneous SS and CS activities. (3) This DR-induced depressive effects on evoked PC's SS and CS excitations could be attenuated or blocked by systemic administration of 5-HT receptor blocker methysergide.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erotonergic fiber input from DR can suppress the efficacy of mossy and climbing fiber synaptic action on PC, or decrease the responsiveness of PC itself to afferent synaptic ac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lso suggest that the raphe-cerebellar serotonergic fiber afferent system may be involved in some of the important neuronal processing in the cerebellum.  相似文献   
146.
地丁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紫花地丁中首次分得四个有机酸,一个酰胺和一个黄酮甙,其中二十四酰对羟基苯乙胺为一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7.
聚乙烯醇降解酶产生菌的分离和发酵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工厂废水中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聚乙烯醇(PVA)的细菌D8株,四天能将培养基中0.5%的PVA(500,1700)完全降解,经鉴定为假单胞菌属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raonospseudoalcaligenes)。对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成份为(%):PVA1.5,(NH4),SO4 0.1,K2HPO4 0.24,KH2PO4 0.04, MgSO4·7H2O 0.035,NaCl 0.01,FeSO4 0.001,酵母膏0.15;起始pH 7.5;通气量在250ml三角瓶装30ml培养基为最逢,于30℃,160r/rain的旋转摇床振荡培养72h产酶活力最高。  相似文献   
148.
149.
真菌毒素是一类丝状真菌次级代谢产物,为高毒性天然污染物,在农产品生产和贮运过程中难以完全消除,污染率高、危害性大,已成为农产品安全主要风险因子之一。农产品中主要真菌毒素生物解毒研究对污染原料再利用、动物健康养殖和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微生物菌株或微生物酶对真菌毒素可进行高效地降解转化或生物吸附。近十年,主要真菌毒素生物解毒研究已逐渐成为真菌毒素污染控制领域的关注重点,但关于生物降解机制的研究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微生物菌种的降解转化机制仍不清楚。本文将从农产品中主要真菌毒素生物降解菌种、生物解毒酶及作用方式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生物解毒深入研究及产业化技术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0.
地黄为玄参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以块根入药,是我国著名的大宗药材.但是地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造成产量和品质急剧下降.细菌作为叶际微生物中最为丰富的一类,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发育与健康至关重要.叶际细菌区系研究为探索连作障碍形成机制及其消减措施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同时差异菌群也可作为连作障碍发生的指示菌.本研究采用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结合传统可培养法分析地黄连作下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 地黄连作导致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发生明显变化,重茬地黄和病株地黄的叶际细菌群落结构较为相似,聚为一类,并明显区别于头茬地黄.同时,重茬地黄和病株地黄叶际细菌群落的均匀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显著低于头茬地黄.物种注释分析显示,地黄叶际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91.2%)、厚壁菌门(5.1%)和放线菌门(3.7%)组成.韦恩图分析发现,连作下地黄叶际细菌种类变化不大,但是结合相对含量来看,地黄连作导致叶际变形菌门含量增加,而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下降.在属水平上,头茬地黄叶际的微小杆菌属、芽孢杆菌属、节细菌属等潜在有益菌相对含量显著高于重茬地黄和病株地黄,而假单胞菌属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传统可培养法结合致病性验证发现,在病株地黄叶片上广泛分离到的变形假单胞菌D9对地黄叶片表现出较强的侵染致病性.综上可见,地黄连作下叶际细菌群落结构发生偏移,导致有益菌含量下降而病原菌含量上升,造成连作地黄叶片病症频发,加剧了地黄再植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