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3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本文报道了一只实验室出生的,成年雄性苏拉维西猴的肝细胞癌的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变化,同时还讨论了自发性糖尿病和D型逆转录病毒与肝细胞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72.
棉花型和瓜型棉蚜形态和生态适应力的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棉蚜由于长期在同种或同类植物上生活,形成了多种寄主专化型。本研究以室内长期用单一寄主培养的棉花型和瓜型棉蚜为材料,采用形态测定、生命表技术、对寄主的选择性试验,以及接触刺激等方法,研究了两寄主型棉蚜的形态分化和生态适应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瓜型棉蚜的一些形态特征值(如体长)极显著地大于棉花型个体,但是头宽、口针和各腿节的长度与体长的比值却极显著的小于棉花型个体。采用7个形态指标与体长的比值,可将瓜型和棉花型棉蚜区分开来。在24℃和26℃下瓜型蚜的净增殖率(R0)极显著地高于棉花型蚜。27℃和32℃显著缩短了瓜型蚜的平均世代长度,而对棉花型蚜无影响。棉花型蚜对接触刺激的反应比瓜型蚜敏感。两寄主型蚜对寄主的选择能力表现为瓜型蚜显著强于棉花型蚜。因此,两寄主型棉蚜存在明显的形态和生态适应力的分化。  相似文献   
73.
武晓东  傅和平  保平  甘红军 《兽类学报》2004,24(4):365-368,349
The rodent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trap-day method in Mashan Desert of Inner Mongolia from August to September 1998 and 1999. Sixty-five sites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conditions of vegetation, landform, topography and soil. The area of the site was 10 ha in which 400 - 500 traps were arranged. There were 1019 samples captured with 31 469 effective trap-days in all sit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eriones meridianus was a typical dominant species and Euchoreutes naso was one of representative rodents in Mashan Desert. The Mashan Desert was a new distribution region of Salpingotus crassicauda in China. Therefor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rodents was analyzed with Map-info Professional 6.5 software of GI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maps of the three rodents, which were obtained on the basis of GIS, not only told the information of prophe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rodents in Mashan Desert, but also reported information of the rodents‘ distribution affected by habitat change, which can not be obtained by traditional site-distribution ways. This result can be used as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perfecting research design and monitoring harmful rodents in future.  相似文献   
74.
南京地区棉蚜的飞行活动节律及其飞行能力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昆虫的飞行活动规律及飞行能力是研究其能否迁飞的基础。通过采用春季到秋季20 m高空黄盆诱蚜、高空所诱蚜和春季木槿树上有翅蚜的卵巢解剖,以及春夏秋三季田间有翅蚜的吊飞试验等方法,研究了南京地区棉蚜Aphis gossypii的飞行活动节律和飞行能力。结果表明,有翅棉蚜的日羽化高峰出现在19:00~20:00。2001年南京地区棉蚜的春、秋两季迁飞高峰分别在5月8日和10月25日。5月份高空诱集的棉蚜中,95.7%个体的卵巢小管数在7条以下,而木槿上羽化后1天的有翅蚜中有35.2%个体的卵巢小管数在7条以上;高空诱蚜和木槿上蚜的平均卵巢小管数存在极显著差异,分别为3.94±1.65和5.88±1.92。8月中下旬棉田棉蚜存在低空飞行行为,并且出现飞行高峰时有翅蚜的卵巢小管数平均在6条以下,超过6条则停止飞行。羽化后1~2天有翅棉蚜吊飞个体的飞行比率和平均飞行距离表现为春、秋季显著大于夏季,三季的最长飞行距离分别为3.89 km、6.15 km和1.44 km。  相似文献   
75.
棉蚜迁飞型和居留型及其杂交后代飞行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明确棉蚜种群飞行能力发生分化的遗传基础,本文对春季木槿上有翅棉蚜中的起飞个体和不起飞个体分别进行连续4代次和2代次的起飞特性选择。结果表明,棉蚜的起飞比率和起飞角度特性表现出了明显的选择响应,并筛选出了棉蚜的迁飞型(M)和居留型(S)。通过对棉蚜性蚜的诱导,摸索出了棉蚜性蚜交配及卵孵化的条件。对迁飞型(M)、居留型(S)、迁飞型和居留型的正反交后代(M♀×S♂,S♀×M♂)、夏季木槿上的滞留蚜(H)等5类棉蚜的起飞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迁飞型和居留型的正反交后代的起飞比率显著高于居留型,且稍高于迁飞型。迁飞型雌蚜与居留型雄蚜的杂交后代的起飞角度显著高于居留型和夏季木槿上的滞留蚜。居留型产生有翅蚜的比率低于迁飞型及其与居留型的正反交后代。棉蚜的起飞角度、起飞比率及有翅蚜产生能力表现出了较强的遗传效应。平均起飞时间虽然表现出迁飞型雌蚜与居留型雄蚜的杂交后代显著短于迁飞型雄蚜与居留型雌蚜的杂交后代及夏季木槿上的滞留蚜,但与迁飞型和居留型之间却无显著差异,表现出棉蚜起飞时间特性的遗传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76.
【目的】低温是影响昆虫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关键因子之一。通过研究低温胁迫对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 Joannis幼虫过冷却能力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进一步预测其种群动态及分布范围奠定必要的基础。【方法】在室内,沙葱萤叶甲1龄幼虫经不同的低温处理后,测定其过冷却点及后期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及存活率。【结果】快速冷驯化对1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存在极显著的影响,其中在﹣10℃下处理2 h后的过冷却点显著低于对照,而在﹣6℃下处理2 h后与对照无显著性差异。经低温处理存活的1龄幼虫在25℃下继续饲养至蜕皮为2龄幼虫,测得的过冷却点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1龄幼虫经历不同低温处理后,1龄和2龄幼虫发育历期和幼虫总发育历期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延长;蛹期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短时低温处理(2 h)对3龄幼虫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而较低温度(﹣5℃)的长时间(2~6 d)处理却显著缩短了3龄幼虫发育历期,但0℃处理对3龄幼虫发育历期影响不显著。低温处理对后期1龄和2龄幼虫死亡率存在显著的影响,但对3龄幼虫和蛹的死亡率影响不显著。通常在低温处理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胁迫温度越低,对后期幼虫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影响越大;在处理温度相同的情况下,胁迫时间越长,对后期幼虫发育历期和死亡率影响越大。【结论】低温胁迫可以显著地提高沙葱萤叶甲幼虫的过冷却能力,但却延长了后期幼虫的发育历期及降低了其存活率,胁迫温度越低、时间越长,影响程度越大。  相似文献   
77.
低温对沙葱萤叶甲越冬卵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沙葱萤叶甲Galeruca daurica(Joannis)是近年来在内蒙古草原暴发成灾的一种新害虫,以卵在牛粪、石块及草丛下越冬,了解其越冬卵的抗寒能力有助于预测其分布范围及种群数量动态。【方法】在室内测定了沙葱萤叶甲越冬卵在不同低温条件下(-18~-39℃)暴露12和24 h及在-30℃低温条件下暴露不同时间(0~60 d)的存活率以及存活卵的发育历期。【结果】低温强度和暴露时间对沙葱萤叶甲越冬卵的存活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降低和暴露时间的延长,越冬卵的存活率降低。当温度≤-33℃暴露12 h或≤-30℃暴露24 h,越冬卵存活率显著低于其相应的对照(25℃)。越冬卵低温暴露12和24 h的致死中温度(LT50)分别为-33.08和-32.13℃,在-30℃下的致死中时间(Lt50)为33.33 d。经-36℃低温暴露12 h或≤-33℃低温暴露24 h后,存活的越冬卵发育历期显著延长,而-30℃低温暴露30 d内差异不显著。【结论】沙葱萤叶甲越冬卵抗寒能力强,冬季低温通常不会造成越冬卵的大量死亡。  相似文献   
78.
79.
2009—2011年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十字花科蔬菜和武川县油菜上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种群消长动态进行了调查,并比较了呼和浩特地区小菜蛾对11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表明,在呼和浩特郊区,小菜蛾成虫于4月上旬开始出现,一年中有4个发生高峰,分别为4月下旬或5月上旬、6月中旬、8月下旬和10月上旬;小菜蛾幼虫在春甘蓝和秋白菜整个生长期间均有发生,大约有4个发生高峰,分别为6月上中旬、6月下旬或7月上旬、9月上旬和10月上旬。在武川县,小菜蛾成虫于4月末或5月初开始发生,春夏季数量高于秋季,共有2个发生高峰,2009年为5月下旬和6月中旬,2010年为6月上旬和8月上中旬;小菜蛾幼虫在6月下旬开始出现,在油菜整个生长期间,小菜蛾幼虫约有3个数量高峰,分别为7月初、7月末和8月下旬,秋季数量高于春夏季。在供试的11种杀虫剂中,溴虫腈对小菜蛾幼虫的毒力最高,LC50为0.22 mg·L-1;其次为多杀菌素、氯虫苯甲酰胺、氟虫腈和BT,LC50分别为0.820.83、1.09、1.36和3.41 mg·L-1;再次为茚虫威和阿维菌素,LC50分别为15.74 mg·L-1和6.030.83、1.09、1.36和3.41 mg·L-1;再次为茚虫威和阿维菌素,LC50分别为15.74 mg·L-1和6.0323.47 mg·L-1;然后为丁醚尿、虫酰肼和啶虫隆,LC50分别为51.30、52.66和61.91 mg·L-1;最低为高效氯氰菊酯,LC50为462.6623.47 mg·L-1;然后为丁醚尿、虫酰肼和啶虫隆,LC50分别为51.30、52.66和61.91 mg·L-1;最低为高效氯氰菊酯,LC50为462.66673.26 mg·L-1。抗药性测定表明,呼和浩特地区小菜蛾幼虫未对溴虫腈、虫酰肼、氯虫苯甲酰胺和丁醚尿产生抗性,对多杀菌素和氟虫腈为低抗性,对茚虫威和BT为中抗性,对高效氯氰菊酯、啶虫隆和阿维菌素为极高抗性。  相似文献   
80.
昆虫迁飞研究中的轨迹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芦芳  翟保平  胡高 《昆虫知识》2013,50(3):853-862
轨迹分析是确定迁飞性昆虫虫源地和降落区常用、有效的方法之一。本文就目前研究中常用的轨迹分析方法,并结合稻飞虱实例做一个简单介绍。NOAA HYSPLIT模型操作简单,但无法自定义相关参数。而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MM5、WRF)可得到更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背景场,大大改进了轨迹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