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7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5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2篇
  1952年   1篇
  1951年   2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81.
甘肃南部山区及陕北黄土高原地区中华白蛉生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3—1974年我们对甘肃文县和陕北宜川等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生态进行了调查,发现它与我国长江以北广大平原地区家栖习性的中华白蛉不同。在山区居民点内和野外的各种洞穴均有中华白蛉栖息。中华白蛉的季节,在野外比村内为早。野外雄蛉多于雌蛉,而村内则雌蛉远比雄蛉为多,它在村内的主要栖息场所是畜舍。根据生理龄期的分析,中华白蛉在村内吸血后停留约2—3天,大多数即飞往野外产卵,故村内的白蛉以吸饱鲜血、卵巢发育处于早期阶段的居多,而在野外则以胃血消化大半、卵巢发育即将成熟及产卵后又将再次吸血的白蛉为多。由此可见,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具有半家栖的习性。 在甘肃文县和四川南坪山区的垂直分布调查中,发现野外山洞内的中华白蛉的个体和某些部位的结构比一般所见的中华白蛉(暂称为“甲型”)较大,雄蛉的触角列式亦与甲型有某些差异。我们把这种中华白蛉暂称为“乙型”。这一型中华白蛉的比例随海拔的增高而增大。 山丘地区的中华白蛉夜间在村内主要侵袭牛、驴等大家畜,吸血后多数栖息于畜圈内。如每年用杀虫剂喷洒畜圈一次,连续数年后,预计对半家栖中华白蛉的防制,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2.
[目的]构建抵抗shRNA的同义突变SND1慢病毒质粒,并在SND1敲低的卵巢癌细胞系中回复表达SND1。[方法]依据密码子的简并性,针对shRNA识别的序列(TCTCGTCTCAAACTCTATTTG)设计同义突变序列(TAGGTATAACTTTAACCTGCT)并通过重叠延伸PCR的方法将同义突变序列引入SND1的编码序列中,得到recombination SND1(rSND1)目的片段,与pLVX-IRES-Hyg载体连接。测序验证pLVX-FLAG-rSND1质粒序列。pLVX-FLAG-rSND1质粒与包装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获得携带FLAG-rSND1的慢病毒毒粒。用慢病毒感染SND1敲低的卵巢癌SKOV3-sh SND1-2细胞株,经潮霉素B筛选后,用Western Blot检测FLAG和SND1的表达。[结果]抵抗shRNA的真核pLVX-FLAG-rSND1重组慢病毒质粒构建成功,可检测到FLAG及SND1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同义突变SND1的pLVX-FLAG-rSND1质粒并在卵巢癌细胞中回复表达,为继续研究SND1蛋白在卵巢癌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3.
管致和  王树 《昆虫学报》1965,(3):309-312
白菜孤丁(芜菁花叶)是京、津秋菜上的重要病毒病害,以蚜虫为主要传毒介体。以白菜为寄主的桃蚜(Myzus persicae(Sulz))和菜缢管蚜(Hyadaphis erysimi pseudobrassicae(Davi))(=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 Davis)都能传毒(裘维蕃1957,Kennedy 1962)。由于芜菁花叶病毒是口针系病毒(即“非持久性”病毒)(Kennedy 1962),蚜虫的得毒与传  相似文献   
184.
无性(营养性)杂交的问题是在有性生殖方法以外的把两个有机体底特性统一成为一个有机体的特性的问题,在米丘林生物科学中占着一个中心的地位。它对於认识有机体遗传性的本质及其定向变异的道路,对於形成具有指定特徵和特性的有机体的工作,都具有莫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5.
186.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已显得愈来愈突出。不久以前党和政府提出了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的号召,并从多方面为科学工作者创造条件——如增添设备、保证时间等。这些措施得到了全国科学工作者的拥护,并且已经开始在行动起来,正在或准备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为祖国建设服务的  相似文献   
187.
三色马先蒿的引种栽培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景秀  管开云  李运昌  匡健  孔繁才   《广西植物》1997,17(3):255-258
本文报道三色马先蒿有性繁殖及植株生长与发育的调控技术。种子发芽率达85%,发芽势40%。栽培植株能在引种地正常开花结实,株平均开花数45朵,结实率50%。  相似文献   
188.
新疆荒漠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生态习性及其防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木文报告我国新疆南部荒漠地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hlebotomus major wui)的生态习性及其防制。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是野生野栖蛉种。成蛉发生于5月初,消失于9月末,共有两个高峰期,预示一年至少繁殖两代。野外各种洞穴为其栖息场所。 该种白蛉在野外活动广泛,是贴地活动的蛉种,对人有较大的趋性,但并不善于在人房内吸血,而是典型的外嗜蛉种。主要活动时间系自黄昏开始至子夜前,最适温度在24—28℃之间。当气温下降到20℃以下时,该蛉活动迟缓,数量减少;至16℃时,出洞活动终止。此蛉有明显的趋光习性,利用光诱可设计防蛉和杀蛉的方案。开垦改变原来生境面貌可导致白蛉孳生地的破坏,种植玉米,蔬菜地内已不见白蛉活动。  相似文献   
189.
190.
约氏疟原虫红外期体外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药物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鼠肝癌,取肝癌白色结节用胶原酶消化,体外培养建立肝癌细胞系,筛选出对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敏感的大鼠肝癌细胞系,建立了大鼠肝癌细胞-约氏疟原虫体外培养系统。纸氏疟原虫子孢子接种单层培养的肝癌细胞,48h可见红外期裂殖体,72h后培养细胞胰酶消化,消化下的细胞及培养上清一半离心,悬液接种健康小鼠,可使之感染疟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