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281.
沙棘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测定及比较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考察了引种于俄罗斯的大果沙棘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的差异。用超声提取作为沙棘总黄酮的制备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采用分光光度法作为沙棘总黄酮的测定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沙棘叶、果肉和果皮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1.71%、0.76%和0.55%,叶中总黄酮含量分别是果肉和果皮的2.3倍和3.1倍,因此引种于俄罗斯的大果沙棘叶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82.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及其官能团特征在土壤碳、氮循环中作用非常重要。对25个不同年龄落叶松林样地、4个深度(0-20、20-40、40-60和60-80 cm)土壤DOC、DON、有机物官能团(芳香性、分子量和疏水性)特征指标(254、260、272 nm和280 nm的单位吸光度值SUVA:吸光度值/DOC含量)和土壤理化指标(土壤全碳SOC、全氮SON、pH值、电导率、容重)进行测定,旨在探究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土壤理化指标相关关系。在空间尺度上,与SOC、SON一致,表层土壤DOC、DON多显著高于深层(P<0.05),但是4个单位吸光度值SUVA254、SUVA260、SUVA272和 SUVA280均不存在差异(P>0.05);在时间尺度上,仅表层土壤DOC、SOC 和SON随落叶松年龄显著线性增长(P<0.05),而深层DOC、SOC、SON、不同层土壤DON及各官能团指标均没有显著变化(P>0.05)。可见,土壤可溶性有机物内碳的累积(7 mg kg-1 a-1)是SOC累积的一部分(762 mg kg-1 a-1),但其DON及可溶性有机物芳香性比例、分子量大小及疏水性容量等官能团特征并未受落叶松生长时间以及土壤深度的显著影响。进一步回归分析表明这些官能团指标随土壤DOC含量增加而指数下降,深层土壤同时受DON显著影响。表层土壤DOC、DON与土壤SOC、SON、土壤电导率显著正相关(P<0.05),深层相关不显著(P>0.05),而官能团指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在各个土层均不显著,显示出表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物的量,而不是官能团组成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显著,而深层土壤可溶性有机物量对土壤理化性质不构成显著影响。对于从可溶性组分、官能团角度,分析落叶松人工林成长过程中土壤碳、氮时空变化具有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83.
本文检测烟草生长过程中辅酶Q10含量的季节变化以及采后烟草低温贮藏期间叶中辅酶Q10含量变化,以期能为确立烟叶的最佳采收期和合适的贮藏时间,进而为有效利用烟草中的天然辅酶Q10  相似文献   
284.
以杜仲鲜皮作为原料,水为提取溶剂,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探讨料液比(1:5~1:60 g·mL~(-1))、提取时间(10~120 min)和提取温度(30~90℃)对杜仲皮总固形物得率及活性成分提取率的影响,并确定单因素实验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0,提取时间60 min,提取温度60℃。此条件下,总固形物得率为11.61%,其中活性成分绿原酸得率为0.073%,桃叶珊瑚苷得率为0.704%,京尼平苷得率为0.122%,松脂醇二葡萄糖苷得率为0.108%。水提取杜仲皮成分,方法简单,无环境污染和溶剂回收问题,本文为杜仲鲜皮活性成分提取和开发利用提供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85.
超声辅助提取杜仲多糖及其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杜仲树皮为原料,采用超声辅助法提取杜仲多糖,考察了预浸泡时间、超声功率、超声时间、超声温度、料液比和提取次数对杜仲多糖得率的影响,最佳提取条件为:预浸泡时间2 h,超声功率250 W,超声时间30 min,超声温度40℃,料液比1∶12 g·mL-1,提取次数2次。在上述提取条件下提取杜仲多糖,多糖得率为1.94%。此外,对杜仲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相同浓度下,杜仲多糖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高于维生素C。然而,杜仲多糖的铁还原能力低于维生素C的铁还原能力,并且与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86.
塔拉为珍贵经济林木,豆荚富含单宁,其水解没食子酸可制取焦性没食子酸、没食子酸甲脂等系列产品。本文简单分析了塔拉市场现状,简述了没食子酸的四种制备方法,主要包括酸法、碱法、发酵法及酶法,并简单分析了四种制备工艺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其在食品、化工、医药等领域的应用,并对没食子酸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87.
刈割对栽培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生活史型转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栽培长春花(Catharanthus roseus)的生物碱产量,应用植物生活史型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刈割对栽培长春花生活史型转变及其生物碱代谢的影响。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对刈割后的长春花后生活史型变化进行定量和定性划分,发现在对照栽培环境下生长的长春花处于DE生境,定性划分结果为SV生活史型,定量划分结果为V0.3638,S0.6174C0.0187,属于SV型。刈割使长春花的生活史型转变为V0.2847S0.6544C0.0469,属于SC型。同时,对两种生活史型的长春花中长春碱及其前体文朵灵和长春质碱的含量进行了检测分析,发现刈割后的SC型长春花不同叶位叶片中的生物碱含量均显著提高(P〈O.05),可以为提高栽培长春花生物碱含量提供科学指导,也进一步验证了生活史型理论。  相似文献   
288.
紫茎泽兰生长发育过程中糖、激素、单宁、黄酮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高效液相和分光光度法对紫茎泽兰不同发育阶段(种子,芽,幼苗和成株)糖、激素、单宁及总黄酮含量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糖类的变化。紫茎泽兰的葡萄糖含量以芽最高,为6.93%;而种子(0.16%)、幼苗(1.27%)、成株(1.07%)均明显低于芽阶段;同样,紫茎泽兰中蔗糖含量芽较高,为2.68%,而种子(0.32%)、幼苗(0.52%)、成株(0.09%)均明显低于芽阶段。果糖含量的变化,最大值也是在芽阶段(3.28%),其次为种子阶段(2.56%),而种子和成株阶段均很低(0.14%和0.55%)。测定中,海藻糖、棉子糖、甘露糖的含量差别很大,仅种子阶段测定出3种糖的含量,结果表明差别不大,依次为0.04%、0.04%、0.03%。激素类的变化。在不同发育阶段,紫茎泽兰芽阶段吲哚乙酸(IAA)含量较高,达到14.20μg·g-1 Dw ,比种子阶段高1.25μg·g-1 Dw,是幼苗的1.63倍,成株阶段的5.55倍。紫茎泽兰赤霉素(GA)含量在不同发育阶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且种子的GA含量(901.11μg·g-1 Dw)明显高于芽、幼苗和成株阶段,而以芽和幼苗阶段含量最低,分别为97.35和84.29μg·g-1 Dw,成株阶段略高于芽和幼苗阶段,为280.50μg·g-1 Dw。单宁类的变化:紫茎泽兰单宁变化差异明显,紫茎泽兰种子中单宁含量为1.98%,明显高于芽、幼苗和成株阶段(<0.30%);总黄酮类的变化:紫茎泽兰总黄酮含量在发育过程中呈不断上升趋势。紫茎泽兰种子中总黄酮含量很微弱,为0.04%,而芽、幼苗和成株阶段的紫茎泽兰总黄酮含量均明显高于种子阶段,并且这3个阶段之间含量差别不大,分别为(0.60%、0.64%、0.62%)。这些结果说明,糖、激素、单宁及总黄酮含量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和代谢过程的调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89.
转基因植物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韩梅  苏涛  祖元刚  安志刚 《遗传学报》2006,33(4):285-293
近些年,随着遗传技术和植物基因工程的发展进步,疫苗(亚单位疫苗、活载体疫苗和核酸疫苗等)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尤其是利用转基因植物技术生产植物疫苗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转基因植物(蔬菜、水果、农作物)的可食用部位表达抗原生产人或动物治疗用重组蛋白和疫苗的技术为可食性疫苗的研制开辟了新途径,展现了诱人的开发前景。植物来源的疫苗具有很多优势,如生产成本低、易于保存、免疫接种方便、甚至不需提取纯化等处理而直接食用。目前已有很多转基因植物疫苗产品投入开发和生产。文章综述了近几年转基因植物疫苗在表达系统、生产、生物安全/管理、公众健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转基因植物疫苗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研究前景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90.
刺五加丁香苷和总黄酮含量及其季节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丁香苷和总黄酮含量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 丁香苷主要存在于茎干系统, 其中在枝中的含量最高, 平均含量可达2.94%。从季节动态来看, 刺五加地上部分枝和茎中丁香苷的含量呈明显的季节变化, 即春秋季含量较高, 夏季含量较低; 地下部分根和根茎中丁香苷含量的季节变化不明显。刺五加全株均含有总黄酮, 刺五加地上部分总黄酮的含量呈明显的季节变化, 其叶片总黄酮在5月中下旬林分郁闭之前含量最高, 平均含量可达3.8%; 茎干中总黄酮春季较高, 夏季降低, 而到晚秋时含量最高, 其中枝中总黄酮平均含量可达3.75%。地下部分总黄酮含量的季节变化不十分明显。本文对丁香苷和总黄酮季节变化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