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4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431.
秸秆生物炭对草原矿区重构土苜蓿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土稀缺和土壤贫瘠是制约草原矿区生态修复的重要因素,生物炭作为提高土壤质量、促进作物生长的有效手段已被广泛证实,但对于重构土植被生长状况影响的研究较少。以内蒙古草原矿区表土(T)、煤矸石(C)、岩土剥离物(W)及粉煤灰(F)等材料重构的五种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材料配比分别为T=1(D1)、T:C:W:F=2:1:6:1(H3)、T:C:W=2:2:1(H10)、T:C:W=3:3:4(H11)、T:F=2:3(H15),分析了不同热解温度(300℃、400℃和500℃)、不同施用量(0、6、12和24 g/盆,即0、7.5、15和30 t/hm2)的秸秆生物炭对重构土苜蓿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秸秆生物炭对原表土和重构土壤的苜蓿出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对于苜蓿株高、叶面积及地上生物量基本呈现正激发效应。2)促进几类重构土苜蓿生长的生物炭最佳处理方式分别为D1\H3\H10-500-24(30 t/hm2)、H11-400-6(7.5 t/hm2)、H15-500-12(15 t/hm2),并非生物炭热解温度和施用量越高对苜蓿改良的效果越好。3)在相同生物炭处理下,因重构表层土壤理化性质的异质性,秸秆生物炭对苜蓿苗期生长的影响程度不同,重构土苜蓿出苗率和地上生物量均难以超越原表土水平,而苜蓿株高和叶面积可达到原表土水平。  相似文献   
432.
海洋来源真菌的天然产物因其独特的结构与生物学活性而备受关注,而利用基因组信息对其代谢产物进行深入挖掘也成为研究策略之一。[目的] 本文以一株南海珊瑚来源的真菌Parengyodontium album SCSIO SX7W11为目标菌株,挖掘其生产聚酮类化合物的潜能。[方法] 本研究利用Illumina Miseq技术对SX7W11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扫描测序,运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其基因组的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预测和基因功能注释,挖掘可能产生新颖聚酮化合物的基因簇。对SX7W11进行放大发酵后,利用正相色谱、中压反相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HPLC半制备等分离手段分离纯化出单体化合物。再利用高分辨质谱(HR-ESI-MS)、1H NMR、13C NMR、X-ray单晶衍射等波谱手段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并根据生物合成基因簇对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推导。[结果] 全基因组扫描测序结果显示,P.album SCSIO SX7W11基因组大小为34.0 Mb,含有24个生物合成基因簇,包括6个聚酮合酶基因簇以及3个萜烯合酶基因簇。从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到3个聚酮类化合物:emodin(1)、alternaphenol B(2)和sydowinin A(3),其中化合物3获得了单晶结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菌株基因组中定位到了sydowinin A的生物合成基因簇。结合文献对emodin(1)、alternaphenol B(2)和sydowinin A(3)的生物合成途径进行了分析。[结论] 本研究通过基因组挖掘及培养基优化,发现1株珊瑚来源的真菌P.album SCSIO SX7W11具有生产sydowinins类聚酮类化合物的能力,为该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机制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33.
为考察不同茄子砧木在茄子耐盐性的作用,以茄子嫁接生产中常用的托鲁巴姆(Solanum torvum)、赤茄(Solanum integgrifolium)、刺茄(Solanum texanum)和刚果茄(Solanum sisymbriifl ium)为试材,研究了盐害指数、根系和地上部Na^+、K^+含量、Na^+/K^+比、SK,Na运输及其与耐盐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各种砧木的盐害指数均随着盐浓度的增大呈上升趋势,同一盐浓度下,盐害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刚果茄〉赤茄〉刺茄〉托鲁巴姆。根系Na^+含量、地上部K^+含量、根系Na^+/K^+比及SK,Na运输在各盐浓度下均表现为托鲁巴姆〉刺茄〉赤茄〉刚果茄。地上部Na^+含量、根中K^+含量及地上部Na^+/K^+比在各盐浓度下均表现为托鲁巴姆〈刺茄〈赤茄〈刚果茄。茄子砧木耐盐性与根中Na^+含量、根中Na^+/K^+比、SK,Na运输呈正相关,与地上部Na^+含量、根中K^+含量、地上部Na^+/K^+比呈负相关。这些结果表明,Na Cl处理下耐盐性强的砧木通过限制Na^+向叶片中运输,增加了叶片中K^+含量,从而降低Na^+/K^+比来提高植株耐盐性。  相似文献   
434.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肠淋巴瘤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997—2012年确诊的6例原发性小肠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隐性失血、脐周隐痛、腹部肿物、隐匿消瘦是原发性小肠淋巴瘤的最常见表现,而以全身症状为主的很少。推进式小肠镜及胶囊内镜的应用对该病诊断有重要价值,但阳性率较低。MSCT和MRE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辅助作用。本组患者病理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型4例,T细胞型2例,4例发生淋巴转移。6例患者中4例行手术切除治疗,2例行单纯化疗,2例死亡。结论:选择有效的检查手段,可提高小肠肿瘤的术前诊断,降低其误诊误治的发生率。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手段,采用手术后配合化疗及放疗的综合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435.
鉴于蛋白质折叠速率预测对研究其蛋白质功能的重要性,许多的科研工作者都开始对影响蛋白质折叠速率的因素进行研究。各种预测参数和方法被提出。利用蛋白质编码序列的不同特征参数,不同的二级结构及不同的折叠类的蛋白质对折叠速率的不同影响,我们选取蛋白质编码序列的新的特征值,即选取蛋白质序列的LZ复杂度,等电点等特征值。然后把这些特征值与20种氨基酸的属性αc、Cα、K0、Pβ、Ra、ΔASA、PI、ΔGhD、Nm、LZ、Mu、El融合,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回归模型计算了13个全α类蛋白质、18个全β类蛋白质、13个混合类蛋白质和39个未分类蛋白质的ln(kf)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9、0.93、0.98、0.86。在Jack-knife方法的验证下发现在不同的结构中混合特征值与相应折叠速率有很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蛋白质折叠过程中,蛋白质序列的LZ复杂度、等电点等特征值可能影响蛋白质的折叠速率及其结构。  相似文献   
436.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晚期类风湿性膝关节炎(RA)的早期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011年接受TKA治疗的69例(102膝)晚期膝关节R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及随访时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末次随访时进行膝关节HSS评分,采用英国矫形外科协会标准评定患者满意度,SF-36健康量表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54例(81膝)患者术后获得2~7年(平均4.3年)随访;6例(7膝)死亡,6例(10膝)失访,3例(4膝)翻修,获得随访患者中1例(1膝)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经介入放置滤网治疗康复后出院,1例(1膝)感染。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ROM)从术前平均(71.03°±29.51°)提高至(92.26°±10.29°),膝关节HSS评分从术前平均(47.30±10.06)分提高至(75.93±9.17)分;疼痛发生率和疼痛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率均较术前显著降低;身体健康(PCS)平均(47.98±6.96)分,心理健康(MCS)平均(41.45±5.67)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治疗满意率为96.30%,膝关节假体X线片采用膝关节学会的X线评价与计分系统评价未见假体松动。结论:TKA治疗晚期膝关节RA患者2~7年的临床及影像学效果良好,未发现骨溶解、假体松动及严重衬垫磨损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37.
目的:研究ADAR1 shRNA对人胶质瘤细胞U8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ADAR1-shRNA的干扰质粒,经脂质体法转染胶质瘤U87细胞系,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选择转染效率最高的细胞系。取转染48h细胞,采用RT-PCR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ADAR1 mRNA及蛋白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其细胞凋亡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结果:①经ADAR1-shRNA转染48h后的转染效率最高,此时U87细胞系中ADAR1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被显著抑制,较阴性对照组及空白组均明显降低(P0.05)。②在转染ADAR1-shRNA后,细胞凋亡率为(28.14%±3.76%),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3.20%±1.57%)和空白组(2.80%±1.49%),细胞增殖率较阴性对照组及空白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通过shRNA抑制ADAR1的表达能明显促进人胶质瘤细胞U87细胞的凋亡和抑制其增殖,ADAR1基因可能成为治疗治疗胶质瘤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38.
濒危植物小黄花茶种群结构和生存群落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黄花茶(Camellia luteoflora Li ex H.T.Chang)是分布极狭的贵州特有植物,本文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其生存群落的特征和种群结构。结果表明:小黄花茶主要分布于毛竹林、竹阔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3种群落类型中,其中阔叶林分布最多。小黄花茶的生存群落内,高位芽植物占总数的43.24%;地上芽植物占16.22%;地面芽和隐芽植物占16.89%;一年生植物占6.77%。生存群落物种丰富度等5种多样性指数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小黄花茶种群结构整体属于稳定型,局部区域处于衰退型。近5年来,小黄花茶种群数量减少了约20%,种群生存面临很大威胁。生存群落中竹类植物的快速扩张,加上人为干扰和动物危害等,是小黄花茶种群受威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39.
目的初步了解中国健康女性阴道菌群的情况。方法选取中国北京地区健康体检妇女16 057例,采集阴道分泌物,进行显微镜检。结果 (1)菌群正常者占75.7%。菌群密集度范围多在++~+++,占99.2%;菌群多样性多在+~++,占81.2%;优势菌均为革兰阳性大杆菌,占100.0%。(2)在健康妇女中仍存在24.3%异常菌群,依次为菌群失调、菌群增殖过度和菌群抑制。结论健康女性阴道菌群表现为多样性,阴道微生态评价有助于筛查无症状的阴道微生态失衡女性,并对临床评价阴道感染时的阴道微生态状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40.
丝/苏氨酸蛋白质激酶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整合细胞内外各种信号、调节蛋白质翻译、细胞生长和增殖等重要生命活动的中心信号分子。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是高度保守的、调节细胞生长、凋亡、血管生成的关键转录因子。mTOR信号与NF-κB信号通路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信息交谈——串流(cross-talk),在细胞生长调控及肿瘤发生与进展中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近年来有关两条通路之间串流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