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0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3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01.
程序性细胞死亡-4 (programmed cell death 4, PDCD4)基因是抑癌基因,在多种人肿瘤组织细胞中低表达甚至表达缺失,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孙玮等, 2007)。对从NCBI上下载的包括人、黑猩猩、大猩猩等12种哺乳类物种的序列进行分析,引用Blast+、MCScanX (Wang et al., 2012)、Colinearscan等生物信息学工具对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共线性分析。用CLUSTALX (Thompson et al., 1997)软件进行多序列比对,基于最大似然法(ML)、最大简约法(MP)和邻接法(NJ)算法,使用系统发育分析软件MEGA7.0软件构建PDCD4基因的系统发育树,3种建树算法得到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系统发育树表明:人、黑猩猩、大猩猩、苏门答腊猩猩和白颊长臂猿聚在一支,亲缘关系较近;家鼠、大白鼠、野猪和狗聚为一支;狒狒、猕猴和狨猴聚为一支。PDCD4基因的系统发育树与基于化石证据的物种树的一致,说明该基因的进化是伴随物种分歧一同发生的,是个相对古老的基因,有助于解决动物起源的相关信息和动物物种分化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302.
程慧  陈宝玉  张燕  陈莹  乔玉山 《西北植物学报》2017,37(12):2496-2501
以栽培草莓‘红颊’(Fragaria×ananassa Duch.‘Benihoppe’)新鲜幼嫩叶片为材料,利用高盐-低pH的缓冲液结合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分离纯化叶绿体,再用SDS-蛋白酶K法提取叶绿体DNA(cpDNA)。经荧光显微镜、琼脂糖凝胶电泳和PCR扩增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分离的草莓叶绿体完整性高,叶绿体DNA质量好,纯度高,能够满足后续基因组测序等实验的基本要求,为草莓属及其他草本植物cpDNA的提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03.
304.
借助于熵权法、耦合协调度研究甘州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黑河流域中游甘州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保护指明方向.结果表明:①甘州区由2003—2017年的土地利用综合指数由0.2613上升到0.6545,增幅150%;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由2003年0.3809上升到2017年的0.4716,增幅23.81%,土地利...  相似文献   
305.
耐辐射奇球菌被誉为“地球上最顽强的细菌”,能够在超高剂量的电离辐射、长时间干旱以及外太空等极端环境中存活,其电离辐射耐受性为人类细胞的数千倍.研究表明,这种惊人的能力来源于耐辐射奇球菌所具有的超强DNA损伤修复能力以及多种高效抗氧化系统的协同作用,使其能够将同一个基因组中同时产生的高达100个以上的DNA双链断裂在数十小时内进行高效而精准的修复.因此,耐辐射奇球菌成为目前研究DNA损伤修复的重要模式生物之一.本文主要阐述了耐辐射奇球菌的起源、细胞结构特征、DNA双链断裂修复机制以及抗氧化系统,展现了其对于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并对其在放疗和基础生物学研究、抗逆调控元件的开发以及放射性核素富集等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06.
磁刺激时 ,有效地确定兴奋点是十分必要的 ,神经和磁线圈的相对位置对磁刺激兴奋点位置有重要影响。对于位于平行于组织 -空气界面下方平面内的任意走向的直线神经纤维 ,修正的激活函数由感应电场x分量和 y 分量在x方向的导数和直线神经纤维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决定。只有适当调整线圈的放置 ,使直线神经在八字型线圈中心正下面、平行于八字型线圈共同切线 ,激活函数的负值绝对值最大 ,神经最易兴奋 ;接近线圈表面的神经容易产生兴奋 ,神经纤维的兴奋点在线圈中心正下面;随着神经纤维的深度增加 ,激活函数的峰值迅速减少 ,神经纤维的兴奋点也逐渐偏离线圈中心。  相似文献   
307.
木腐菌对三种合成染料的脱色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太宇  乔宝义 《菌物系统》1999,18(3):321-325
利用多聚染料PolyR为指示剂,从300多株木腐菌中筛选到一株具有较强脱色力的木腐菌A3。该菌可以使三种合成产快速脱色:20h内使15mg/L的结晶紫和灿烂绿脱色,4h左右使相同浓度的橙黄Ⅱ脱色,脱色率均达99%以上,脱色最佳培养条件是: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酒石酸铵,PH4.0温度30℃,通气对脱色十分有利,预加产对脱色无明显影响,说明产不是诱导底物。染料对菌体生长及脱色有抑制作用。并且在培养出菌  相似文献   
308.
Protein synthesis elongation factor Tu (EF-Tu) was purified from an extreme thermophilic hydrogen-oxidizing bacterium Calderobacterium hydrogenophilum. The relative molecular mass of EF-Tu. GDP was 51,000. The factor was heat stable and lost only 50% of its activity after heating at 80 degrees C for 5 min. Native and reduced EF-Tu or EF-Tu. GDP contained one SH-reactive group. The elongation factors from C. hydrogenophilum and E. coli were shown to be immunologically identical. From the Southern hybridization analysis seems to suggest that chromosome DNA of C. hydrogenophilum has two tuf genes.  相似文献   
309.
丹杨  杜灵通  王乐  马龙龙  乔成龙  吴宏玥  孟晨 《生态学报》2020,40(16):5638-5648
我国西北防沙治沙工程中大量的种植中间锦鸡儿(Caragana intermedia)会导致荒漠草原发生灌丛化现象,研究人工灌丛化对荒漠草原蒸散发的影响,不仅能够揭示半干旱区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水循环的影响机理,还可以指导区域生态治理实践。以宁夏盐池县荒漠草原为例,基于植被的生理生态参数和荒漠草原水热条件,采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Biome Bio-Geochemical Cycles,Biome-BGC)和地球呼吸系统模拟模型(Breathing Earth System Simulator,BESS)结合的方法,模拟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人工灌丛引入前后蒸散发及其组分的变化,定量研究荒漠草原人工灌丛化对区域生态水文循环中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灌丛的引入使植被结构及特征发生了变化,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年最大值由0.20增加为0.67,改变了植被年内与年际变化特征。荒漠草原人工灌丛化后,生态系统年均蒸散发由251.74 mm增加到了281.42 mm;人工灌丛化对生长季的蒸散发增强明显,8月蒸散发峰值时,日均蒸散发由1.27 mm/d增加到1.56 mm/d。灌丛化过程使生态系统蒸腾量平均增加了1.35倍,蒸发量增加了1.06倍,改变了生态系统蒸散发的组分结构,导致蒸发比例降低、蒸腾比例增高。由此可知,荒漠草原在防沙治沙和生态治理中大量种植灌木的现象,加大了区域生态系统的蒸散发,并改变了水分耗散结构,从而对生态系统地气水汽交换有较大影响,研究结论对荒漠草原生态治理及未来的植被重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10.
目的获得正常感染宿主细胞并稳定表达绿色荧光的SHIV毒株,为后期建立发光SHIV/恒河猴感染模型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手段,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克隆到携带HIV-1包膜蛋白的SHIV病毒全基因组中,并在细胞水平检测各毒株的感染活性及荧光蛋白表达能力。结果得到一株可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病毒株SHIV-KB9nefGFP,并具有感染TZM-bl细胞系及猴PBMC的能力。结论该毒株在宿主细胞恒河猴PBMC中具有一定复制能力,希望通过后续的猴体内传代实验获得毒力更强的发光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