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9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61.
摘要 目的:分析冠心病(CHD)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碱性磷酸酶(ALP)、胎球蛋白A(FA)水平与冠状动脉钙化(CAC)的关系并探讨其对CAC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本院收治的165例CHD患者,根据是否伴有CAC分为CAC组(n=73)和非CAC组(n=92)。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FGF23、ALP、FA水平。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HD患者CAC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FGF23、ALP、FA水平对CHD患者CAC的预测价值。结果:CAC组血清FGF23、ALP水平高于非CAC组,血清FA水平低于非CAC组(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OR=1.220,95%CI:1.087~1.369)、高血压病(OR=1.461,95%CI:1.062~2.010)、血钙(较高)(OR=1.532,95%CI:1.042~2.251)、血磷(较高)(OR=1.209,95%CI:1.097~1.333)、FGF23(较高)(OR=1.012,95%CI:1.007~1.018)、ALP(较高)(OR=1.046,95%CI:1.023~1.070)为CHD患者CAC的独立危险因素,FA(较高)(OR=0.827,95%CI:0.750~0.912)为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FGF23、ALP、FA单独与联合预测CHD患者CA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0、0.773、0.786、0.915,联合预测CHD患者CAC的AUC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血清FGF23、ALP水平升高和FA水平降低与CHD患者发生CAC密切相关,可作为CHD患者发生CAC的辅助预测指标,且三个指标联合预测CHD患者CAC发生风险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62.
63.
富含蔗糖的甘蔗糖蜜可作为制备丁二酸的廉价原料。然而生产丁二酸的潜力菌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FP111不能代谢蔗糖。为了使其具有蔗糖代谢能力,将E.coli W中非PTS蔗糖利用系统蔗糖通透酶的编码基因csc B,果糖激酶的编码基因csc K和蔗糖水解酶的编码基因csc A克隆并表达到AFP111中,获得重组菌株AFP111/p MD19T-csc BKA。经厌氧发酵验证,重组菌株72 h消耗20 g/L蔗糖,丁二酸产量达到12 g/L。在3L发酵罐中采用有氧阶段培养菌体、厌氧阶段发酵的两阶段发酵方式,厌氧发酵30 h,重组菌株以蔗糖和糖蜜为碳源丁二酸产量分别为34 g/L和30 g/L。结果表明,通过外源引入非PTS蔗糖利用系统,重组菌株具有较强的代谢蔗糖生长及合成丁二酸的能力,并且能够利用廉价糖蜜发酵制备丁二酸。  相似文献   
64.
蝉虫草(蝉花)作为我国传统的中药材,是一种药食两用的虫生真菌,因含有丰富的活性物质而具有广泛的医疗保健价值。本研究以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分析蝉虫草胞内和胞外多糖的化学抗氧化活性,再以H2O2诱导的人肝LO2细胞氧化损伤为模型,进而分析比较二者对肝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在化学抗氧化能力比较上,蝉虫草菌丝体胞外多糖有效清除?O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的EC50值分别为1.06mg/mL、0.96mg/mL和0.63mg/mL,而胞内多糖的EC50值分别为3.71mg/mL、2.83mg/mL和1.70mg/mL,表明蝉虫草胞外多糖的化学抗氧化能力更强;在改善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比较上,与模型组对比,二者均能随着浓度递增而显著地提高细胞存活率,但胞外多糖比胞内多糖更强,当多糖浓度为5mg/mL时,胞外多糖细胞存活率达到92.36%,胞内多糖只达到82.07%;在调节细胞抗氧化酶清除ROS的机制上,与模型组对比,胞外多糖分别上调SOD酶活力2.51倍和CAT酶活力2.91倍,极显著地降低了细胞ROS水平(P<0.01)来改善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作用。相应地,胞内多糖只上调了1.85倍和2.33倍,显著性地清除了ROS(P<0.05),表明蝉虫草菌丝体胞外多糖具有更显著的抗肝细胞氧化损伤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蝉虫草菌丝体胞外和胞内多糖均具有良好的抗肝氧化损伤活性,且胞外多糖比胞内多糖活性更好,为蝉虫草菌丝体多糖在保肝产品中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建立不同工艺配方的无细胞百白破联合疫苗(diphtheria,tetanus and acellular Pertussis combined vac-cine,DTaP)中腺苷酸环化酶毒素(adenylate cyclase toxin,ACT)的液质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  相似文献   
66.
肺癌5年生存率低,侵润和转移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原因.探讨MMP14(matrix mettallo proteinase 14)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浸润转移和预后的关系.通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92例NSCLC组织及2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MMP14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MP14蛋白在NSCLC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为64.1%(59/92),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8%(2/25)(P<0.001).MMP14阳性率与NSCLC的分化程度、T分期、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吸烟及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MMP14阳性表达组的患者5年生存期显著低于阴性表达组(P=0.004).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MMP14不是NSCLC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MMP14在肺癌的分化、浸润和转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并对生存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线粒体是一种高度动态的细胞器,通过不断的融合和分裂维持其动态平衡,参与生理病理功能调节。线粒体融合与分裂主要由融合分裂相关蛋白调控,如Drp1、Fis1、Mfn1、Mfn2、OPA1等,多种诱导因子通过调节线粒体融合分裂相关蛋白表达及活化进而调节线粒体形态和生理功能。现有研究表明线粒体融合分裂的异常可能是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之一。本文从线粒体融合分裂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在缺血性脑中风、帕金森综合征和阿尔兹海默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方面进行综述,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和线索。  相似文献   
68.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自体切除这一现象在德国小蠊Blattella germanica发生的位点,探究自体切除与德国小蠊足再生的关系,为昆虫再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6龄的健康德国小蠊若虫,于右后足的跗节近体端第1节、跗节近体端第2节、跗节与胫节交接处、胫节远体端的1/3, 1/2和2/3处、胫节与腿节交接处、腿节1/2处、腿节与转节交接处、转节与基节交接处以及基节基部共11处分别进行断足处理,每日定时对处理的德国小蠊若虫进行观察,记录是否出现自体切除现象、自体切除发生的时间、部位以及蜕皮后是否再生等。以未断足的左后足长度为对照,分析比较德国小蠊自体切除与未自体切除再生足的差异,分析自体切除与断足再生的关系。【结果】在德国小蠊若虫11处断足部位中均观察到2个自体切除位点,于胫节不同部位、胫节与腿节交接处和1/2腿节处截断的处理自体切除发生在转节末端;于跗节近体端第1和2节处截断的处理自体切除发生在胫节末端;而其他部位断足处理则未曾出现自体切除现象;自体切除位点与断足部位有关,但不受若虫龄期的影响。自体切除发生位点相同的不同断足部位中,同一龄期内,断足程度与自体切除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69.
“食品微生物学”是面向食品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该课程存在的思政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和协同培养系统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课程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科研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创设“一链三融,践行创新”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融合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科学研究与课堂学习、区域产业与专业教学,将学科、产业优势转化为创新教学资源,提升“两性一度”,实现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赋能食品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70.
文章尝试对助滤剂微生物计数方法和控制菌大肠埃希菌检查法进行适用性试验,建立助滤剂微生物限度检测方法,对血液制品生产过程中添加的助滤剂进行微生物控制。具体通过采用涂布法、倾注法、薄膜过滤法、涂布(分解求和)法对珍珠岩和硅藻土进行微生物回收试验,计算各试验菌回收率;用控制菌检查法对控大肠埃希菌检查法进行确认。结果发现涂布法各试验组菌落数减去供试品对照组菌落数的值与菌液对照组菌落数的比值均在0.5~2.0范围内,微生物计数方法通过;控大肠埃希菌检查法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