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41.
目的制备小鼠脑脊髓炎病毒(TMEV)标准血清,建立ELISA检测方法,实现一种病毒多种检测方法的比对研究。方法用TMEV感染3周龄SPF级BALB/c小鼠,制备免疫用抗原。分别在0、7、14d以腹腔注射的方式免疫SPF级6-8周龄BALB/c小鼠,免疫血清用IFA、IEA法进行鉴定;TMEV感染BHK-21细胞,制备EHSA抗原,确定酶结合物、抗原和标准阳性血清的最佳工作浓度,建立TMEVEHSA检测方法,进行敏感性、特异性、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制备TMEV免疫血清,以IFA、IEA测定血清效价分别为1:640和1:320,与痘苗病毒、小鼠肺炎病毒、小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和呼肠孤病毒-Ⅲ型均无交叉反应;建立了ELISA检测方法,确立了各种试剂的最佳工作浓度,其中酶结合物最佳工作浓度为1:10000,抗原为2.5μg/mL,阳性参考血清为1:200;EHSA检测灵敏度为1:3200。板内特异抗原、正常抗原平均变异系数为4.67%和5.7%,板间为4.39%和7.61%。稳定性实验相对偏差均小于20%。结论本研究制备的TMEV免疫血清可作为血清学检测方法中的标准质控血清;建立的ELISA方法重复性、稳定性好,敏感性和特异性强,可用于小鼠脑脊髓炎病毒血清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42.
目的制备标准化抗小鼠仙台病毒(Sendai Virus,SV)免疫血清,为清洁级及SPF级实验小鼠质量检测提供批量、稳定、敏感的质控血清。方法使用动物来源的仙台病毒(sv)感染BALB/c小鼠,获得高效价免疫血清,经IFA、IEA、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效价。结果制备多量抗SV血清,经多种方法检定,IFA效价达1:640,IEA效价达1:320,ELISA效价达1:102400~1:204800。结论本研究中制备的sV抗血清达到同批次大量高滴度的水平,可作为检测实验小鼠中sv病原的标准化质控血清。  相似文献   
43.
研究比较了南亚热带6年生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幼龄人工纯林及马尾松与格木混交林生态系统碳氮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依次为马尾松-格木混交林(137.75 t/hm2)格木纯林(134.07 t/hm2)马尾松纯林(131.10 t/hm2),总氮储量则为格木纯林(10.19 t/hm2)马尾松-格木混交林(8.68 t/hm2)马尾松纯林(7.01 t/hm2)。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氮库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绝大部分储存于0—100 cm土壤层,平均占生态系统总储量的81.49%和96.91%,其次为乔木层(分别占17.52%和2.69%),林下植被和凋落物层所占比例最小。林地土壤碳主要集中于表土层,其中0—30 cm土层平均碳储量为52.52 t/hm2,占土壤总碳储量(0—100 cm)的47.99%,土壤氮的分布则无明显规律。相比于纯林,与固氮树种混交的营林方式表现出更大的碳储存能力。3种幼龄人工林生态系统较低的地上与地下部分碳氮分配比,表明其仍具有较强的碳氮固持潜力。  相似文献   
44.
王卫  吴耀辉  黎继烈  姚跃飞 《菌物学报》2019,38(7):1185-1190
为高效率发酵生产GA3,对藤仓赤霉菌发酵过程pH进行优化调控研究。采用5L全自动发酵罐,在pH 3.0-5.0条件下,对藤仓赤霉菌菌丝生长及GA3产量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实验数据表明:在pH 4.0条件下,菌比生长速率可获最大值,为0.395/h;而pH 3.0条件下,GA3比生成速率最大,达到4.43mg/(g?h)。基于不同pH条件下,对菌比生长速率、得率、GA3比生成速率的影响,提出GA3分批发酵过程中的pH调控策略,即:0-20h,pH自然;20-50h,pH 4.0;50-80h,pH 3.0-3.5;80h后控制pH为3.5-4.0。在此控制模式下,经过196h发酵GA3的终产量达到2 224mg/L,GA3产率44.5mg/g,GA3生产强度0.242mg/(L?h),分别比不控制pH条件下发酵的数值增长了7.75%、7.74%、8.04%,表明该pH控制策略能增进GA3发酵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5.
以往实验证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onsystem,RAS)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一定的作用。但是否参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ishemiareperfusioninjury,HIRI)的形成,至今国内外...  相似文献   
46.
目的 筛查中国恒河猴Mamu-A*01基因,比较中国恒河猴和印度恒河猴的Mamu-A*01基因序列和功能是否相同.方法 PCR方法检测128只中国恒河猴,用特异性引物扩增Mamu-A*01基因,将PCR扩增后的产物克隆测序后与印度恒河猴的Mamu-A*01基因进行同源比对;酶联免疫斑点检测 (ELISPOT) 方法分别检测5只Mamu-A*01基因阳性和5只阴性恒河猴针对SIV、SHIV抗原肽p11C的特异性CTL反应.结果 共筛查出5 只Mamu-A*01基因阳性恒河猴 (3.91%),经测序分析后与印度恒河猴的同源性可达99.1 %.这5只均为SIV/SHIV感染恒河猴,其中四只SIV感染的猴的ELISPOT结果显示针对p11C的高频CTL反应,斑点数在500-1400/106 PBMCs之间,而另1只SHIV感染的恒河猴及5只阴性猴没有斑点出现.结论 中国恒河猴含有Mamu-A*01基因,基因频率有区域性差异,中国恒河猴的Mamu-A*01可提呈特异性抗原肽p11C.  相似文献   
47.
目的研究C亚型SHIVCHN19P4强毒株在中国恒河猴体内传代中病毒学和免疫学等反应的变化特点,分离制备SHIVCHN19P4中国恒河猴传代适应株病毒。方法选择4只健康成年恒河猴,其中两只经后肢静脉感染SHIVCHN19P4病毒,60 d后,分别采集EDTA抗凝全血静脉途径传代至另两只猴,使用流式细胞术、PCR、结合抗体检测和序列分析等方法研究传代动物病毒学、免疫学和序列变异特点。选择性从传代动物感染急性期外周血中分离PBMC,CD8+T细胞敲除后与正常PBMC共培养分离病毒。结果 4只传代动物均获得系统性感染,且传代后病毒毒力明显增强,序列分析发现SHIVCHN19P4病毒序列在传代过程中发生适应性改变;同时,成功分离制备SHIVCHN19P4传代适应性病毒株。结论 SHIVCHN19P4在中国恒河猴体内适应性传代研究为进一步建立C亚型SHIV强毒株/SAIDS模型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为研究C亚型HIV-1流行株致病特点以及预防性黏膜疫苗和杀微生物的有效性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8.
针对赤霉菌生长与产次级代谢产物赤霉素的关系进行摇瓶静息培养研究。在不同菌龄及不同底物浓度的条件下,菌丝产素能力有较大不同。实验数据表明:在菌龄96h,葡萄糖浓度为5gfL时,菌丝静息培养72h后,培养液中赤霉素含量最高,达1100μg/mg;同时单位时间单位菌丝产率也最大,为7.1μg/mg·h;在该菌龄条件下,当葡萄糖浓度为1dL时,赤霉素转化效率最高,为0.8484。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发酵工艺,降低赤霉素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SIVmac239病毒分别通过直肠(rectal infection:IR)及静脉(intravenous infection:IV)感染恒河猴,在感染急性期外周血CD4+T细胞数量与其细胞表面的死亡受体(CD95)表达量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将SIVmac239经直肠及静脉途径各感染14只恒河猴。监测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数量及CD4+/CD8+比值的变化,从而明确感染。同时,在感染急性期内9个时间点采集静脉血,并利用流式细胞术分析CD4+T细胞表面CD95的表达量。结果静脉组恒河猴CD95表达量于第2天开始升高,第7天达到最高,同时CD4+T淋巴细胞数降到最低。直肠组恒河猴也于感染后第2天开始升高,但第10天才达到最高值,CD4+T淋巴细胞数于第17天降到最低。同静脉组相比,直肠组CD95表达量增高及CD4+T细胞数降低均较晚出现,且其CD4+T细胞数量降至最低晚于CD95表达量达到峰值一周后出现。结论 SIVmac239经直肠及静脉感染恒河猴后,伴随CD4+T细胞表面CD95表达的升高,CD4+T细胞数量逐渐下降。但不同感染途径对CD4+T细胞表面CD95的表达量与CD4+T淋巴细胞数的变化不尽相同,这可能由于不同感染途径造成CD95在感染急性期CD4+T细胞数量降低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50.
目的研究猴艾滋病毒感染急性期恒河猴肠道相关淋巴组织(mucosal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s,MALTs)NK细胞亚群和功能变化。方法 SIV静脉感染恒河猴后,定期进行动物感染指标测定,并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取肠组织,分离派氏淋巴结单个核细胞(peyer's patch mononuclear cells,PPMC)和粘膜固有层单个核细胞(lamina propria mononuclear cells,LPMC),进行T细胞和NK细胞表面抗体染色,流式分析。结果 SIV感染急性期MALTs CD56CD16+NK细胞亚群比例增幅明显,同时细胞毒性功能增强;CD56-CD16-NK细胞亚群数量减少,功能无明显变化;CD56+CD16+和CD56+CD16-NK细胞数量比例略有增加趋势,但免疫调节功能显著降低。结论SIV感染急性期恒河猴肠道MALTs中NK细胞脱颗粒作用增强,表型功能呈现出较强可塑性。该研究对探索艾滋病粘膜免疫机理、抗病毒治疗及药物研发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